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理财止跌回暖,基金投教直播火了,“追涨杀跌”的原因找到了

近期,多家银行下调定期存款利率,理财产品一改半年来的低迷态势,实现止跌回升。数据显示,4月份以来银行理财规模大幅上涨,4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为27.37万亿元,较3月末增加1.34万亿元。

受此影响,基金产品特别是公募基金成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选择,基金业的直播也随之走红,但仍存在“解读过度专业”“投教(投资者教育)效果差”“非法咨询”等问题。

“追涨杀跌”成因何在

根据中基协数据,截至今年1月,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超过27万亿元,基金数量达到10607只,其中有31只基金实现了超1000%的丰厚回报。另据《2022年公募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显示,近三年和近五年基金平均年化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1.38%和14.87%,与之对应的基民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8.31%、10.35%,均出现一定损耗。

也就是说,“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依然存在。

“我们面对投资者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总是出现一买就跌,一抛就涨’,其实多半与投资心态和确认误差有关。”富国基金量化投资副总理张圣贤解释称,多数基民喜欢投资热门板块,波动更大且急于追涨,当遇到回调时反而坚持不住,最终形成追涨杀跌的恶果。

此外,基民在投资过程中时常存在确认误差的心理,一旦出现追涨杀跌的情况就会加固这一印象,因此更加确信这种说法。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和蚂蚁财富联合发布《2023年基民理财行为及投教偏好调研报告》显示,在超五千份调查问卷中,77%的受访基民认为自己的基金投资收益未达预期,其中近4成认为与预期差距非常大。其中61%基民选择基金产品时,主要关注过去历史业绩这一指标,其中近2成人表示只看历史业绩,仅14%的受访者对自己的配置情况表示非常满意,还有25%的受访者没有养成配置习惯。

还有一个数据特别醒目——41%的用户持有一只基金的最长时间低于1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并不符合理财中长期主义的原则。

张圣贤建议,投资者需要科学判断基金估值的高低,而非一味地只关注净值和历史业绩,可以通过分散配置增加把握市场热点的概率,降低组合整体的波动率。

理财直播“偷师”剧本杀

要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投教正成为各大基金公司的工作重点,其中理财直播是当下最流行的投教方式。

以蚂蚁财富的数据为例,50家证券基金机构在去年成立了投教联盟,通过10万篇图文内容和2.3万场理财直播,吸引超一亿观看人次,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用户频繁交易的比例下降了60%,定投次数提升了78%,配置用户占比提升45%,持有时长提升76天。

不过经过一年的操作,理财直播依然面临不少问题。过度专业的解读是理财直播与基民长期存在的认知鸿沟。蚂蚁财富副总经理郑艳兰回忆,刚上线直播时,千篇一律都是基金经理的头像,穿着深色西装,双手抱胸或者摸着领带和衣襟,讲解的内容也很艰涩,投教效果很差。但如今很多理财直播是跟着基金经理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和厂区里,去具体体验这些上市公司的产品的生产过程。

“这种形式更有点像现在流行的剧本杀,希望大家有一个亲历的过程,基金背后的产业与基民的距离立刻拉近了。”财通证券资管副总经理周志远说。

同时,基民投教意识不强也是投教的难点。由于监管要求,理财直播不能存在荐股现象,而且不能过度娱乐化,对用户的吸引力有限。

《2023年基民理财行为及投教偏好调研报告》显示,基民对理财服务及投资者教育需求意愿高,但是实际教育效果不佳。虽然超过63%的受访者对如何选品、科学配置的投资者教育内容感兴趣,且61%的受访者每周期望花1—5个小时学习投资理财知识,但其中只有一半的人真实花了这么多时间去学习。

随着直播的走红,不少平台上也存在非法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在未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质情况下,不法分子通过多个新媒体社交平台直播互动和发布视频,以“财经热点解析”等内容为诱饵,吸引潜在客户,并将其层层引导至犯罪团伙运营的App和社交软件群聊,向客户收取高额课程费和服务费,非法提供证券市场分析预测、证券个股推荐等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上海公安机关近期成功侦破一案件,涉案金额2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