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公司之间的战争从未止步,近期,腾讯、阿里巴巴和京东陆续布局移动金融战略,将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战场从PC端转移至移动端。相比之下,传统BAT三巨头之一的百度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似乎落后一步。
具体来看,腾讯于8月15日宣布上线微众银行APP;三天后,阿里旗下蚂蚁聚宝APP上线;9月15日,京东金融最新版APP也正式上线。互联网巨头们凭借各自优势扎堆占领移动金融制高点,表面看来各具特色,究竟谁更胜一筹呢?
微众银行刚刚起步,产品功能单一
微众银行APP着重推出“活期+”、“定期+”和六款基金产品,其中“定期+”包括“齐鲁稳固21”和“众享太平90”两款产品。用户开户需要先完成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验证,然后通过APP办理存款、理财等业务,这些都需要通过微众银行的电子账户完成。
微众银行支持绑定工资卡立即理财、还房贷以及本人名下的微众卡和银行卡之间的转账,但目前还不能支持消费、异名账户转账。值得夸赞的是,微众银行拥有自己的银行牌照,资金安全程度相对较高。
早在上线之初,微众银行就以高收益吸引用户,其活期理财产品“活期+”的近7日年化收益率约5.3%,“定期+”中的“众享太平90”预期年化收益率达7%。但上线仅一个多月后,两者的收益率都明显下滑,年化收益率分别降至4.66%和6%。
虽然微众银行顶着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的光环,但仍难以消除其产品功能单一、创新速度慢、缺乏整体布局等缺点。有部分用户反馈,整体看微众银行页面简单明了,操作便捷,但目前的功能还不齐全,少量的理财产品难以撑起整个金融架构,不利于用户进行组合投资。最初引以为傲的活期利率也难逃收益下降的魔咒,目前利率水平已无明显优势。
另外,账户资金不能直接消费、只限同名账户转账导致实用性欠佳,也是用户集中反应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微众银行行长等重要高管的离职也给其未来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蚂蚁聚宝主推理财产品,产品体系有待完善
阿里是互联网巨头中最早提出互联网金融思路的公司,早在十年前,阿里就通过推出支付宝吃下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第一块蛋糕。如今,为了将支付和理财功能区分开来,阿里又推出蚂蚁聚宝APP。
从蚂蚁聚宝APP首页来看,这款应用已纳入余额宝、招财宝和基金三大产品。其中,余额宝为活期理财产品,同样面临收益下滑的窘境;目前,其七日年化收益率降至3.16%,已经低于微众银行的活期理财产品。招财宝则主要包括各类短期、中期及中长期定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从4%~7%不等。
在基金方面,蚂蚁聚宝整合了近千只基金产品,用户可根据业绩、估值和评级排行自行选择;申购费率低至4折,买入确认只需1个交易日,且基金赎回执行T+1机制,明显优于其他基金产品,对整个基金行业是个不小的冲击。显然,蚂蚁聚宝相比微众银行的基金产品更为丰富。
此外,蚂蚁聚宝还开通了股票查询功能,但不能进行股票交易。
根据部分用户的反馈,蚂蚁聚宝“一站式理财”的定位不错,但其主要功能基本是从支付宝直接剥离过来,产品缺少创新。尽管蚂蚁聚宝的产品品类较微众银行更加丰富,但两者都仅提供理财产品,显得有些单调,产品体系和业务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京东金融APP3.0异军突起,理财产品优势不明显
京东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后起之秀,近期在移动端的布局明显加速,9月15日上线的京东金融APP3.0版定位为“一站式金融生活移动平台”,主打“理财+消费”的金融产品,包含理财、白条、众筹三大类产品,其产品的丰富性比前两者更高。
与微众银行和蚂蚁聚宝相同,京东理财产品也是分为活期、定期和基金理财。活期、定期包含京东小白理财、京东小金库、票据理财、固收理财、定期理财及理财活动和单品推荐等,年化收益率从3.59%到7.8%不等。基金理财产品与蚂蚁聚宝比较接近,基金种类丰富多样,用户可根据业绩排行自行选择。不过,基金申购费率为0.6%,部分基金执行T+3赎回机制。总体来看,京东理财产品比微众银行较好,但相对蚂蚁聚宝来说,优势并不明显。
实际上,京东金融区别于腾讯和阿里的两大拳头产品是京东白条和京东众筹。和阿里一样,京东也拥有海量交易数据和信用数据,京东白条是以大数据和征信为基础,给用户提供不同的授信额度。如今,京东白条已经接入到购物、租房、旅游、安居、校园等消费场景,体现了京东对其征信及风控体系的自信。
作为京东金融的另一个拳头产品,京东众筹目前纳入了智能硬件、生活美学、流行文化、爱心公益等领域,用户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参与众筹项目。京东提出,希望未来用户能用白条参与众筹,用理财产品给白条还款,通过众筹模式进行理财,将理财端和消费端产品一体化。
其实,对用户而言,丰富的产品、别样的体验等的确有助于吸引注意力,但高收益才是根本,这对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用户粘性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如何给用户创造更高的收益才是巨头们首先应该考虑的事情。
销售虽然相对可能对学历、专业甚至说工作经验的要求都可能相对低一些,但是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极高的。
来源丨投行精英社(ID:touhangjys)
金融最核心的,就是销售岗!谁也别装。。。
销售是最市场化的岗位,你做的好就有钱赚,做不好就要被淘汰。
在销售这个岗位,你能够学习到更重要的不是专业能力,而是在这个社会生存的法则,关于人和人的相处,关于情商,关于关系网,这是值得受用终身的东西。
有很多刚毕业的毕业生,建仓这种事做不来,没经验,跑客户也不愿意,觉得low,觉得不是从业人员,算个销售。
总觉得自己高校毕业生,踏进金融圈就应该大展宏图开拓一番事业。
哪有这种事呢?人家的3-5年的经验换才来现在位置,可能就是在你看不上的某个销售岗呆了3-5年。
所以说,挑三拣四不如先入行,真正入行了才可以快速进步攀升的。
因为在金融行业,最难的就是在于入行,一旦入行了,在这圈子里做这个圈子的事情,你就有可能去更大的平台。
总之,希望大家正确看待销售这个岗位,销售的范畴实在太广了。
1.
/金融的核心就是销售/
金融机构自己的核心就是营销和创收。只不过那些你向往的部门,核心都是销售。
1、券商投行
这是大家误会最深的细分行业,觉得投行只是“靠专业”吃饭的部门。
当然目前股权是在核准制之下,承做还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券商和团队之间确实有水平差异。
你要是看看注册制的债券,你就知道销售到底有多重要。
而且刚进入投行的小朋友,基本上都不用承担任何业务压力,专心做好项目就行。
但这都是因为投行的项目“太大”,没有资源和背景的人根本“拉不动”。
2、券商研究所
这个岗位很多人也误会很深,实质上销售在里面体现得远远比投行来得直接。
不懂的人总感觉“研究”是自己埋头做的一件事情,然而研究所核心卖的是“观点”或者说“报告”,现在研究所那么多,你主动去得卖呀。
过去研究所的研究员和机构销售界限还是分明的,现在两个岗位有合一趋势,毕竟研究员直接面向买方沟通会效率更高。
销售如果只是被动转发而没有自己的观点也容易被认为缺乏价值。
加上新财富的压力,甚至说很多研究所团队自己内部会设定一个比较“销售”的研究员岗位,以更好的服务买方。
其他跟上市公司、行业专家、产业资本搞好关系啥的,销售技巧都很重要。
3、买方投研
包括公募、私募、保险、券商资管等主动管理的买方研究岗位。
作为金融行业对于个人学历和能力要求最高的岗位,相对确实对销售的要求低一些,有更多的时间花在投资研究上。
这个主要是因为内部分工足够细,这些机构非常沉重的募资职能都由大量的销售们去做了。
一家公募基金里两百号人里,投研和基金经理加起来大概也就那么二三十个,另外一些产品、风控和后台岗位之外,可能将近百人的团队都是销售。
然而这些岗位也不是完全不需要营销,公司老板、明星基金经理都是要经常跑到外面给有钱人做路演,利用个人资源或者品牌能力给公司带来资金的。
另外如果获取好的标的,让别人给你推荐股票等,都是要走出去和优秀的卖方广为沟通并获取认可的。
2.
/ 金融机构的销售类型/
金融机构的销售类型有哪些呢?
1、 投行销售
投行给自己的销售起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承销,其原意也是销售。
投行的销售主要分两个类型,债销和股销。
1)债券销售
一般是在投行债务融资部门项下或者固定收益事业部项下。
主要是卖债券和ABS,一级承销。
客户群体主要是各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资产管理部、投行部,公募基金的固收投资部,券商资管部的产品专户,券商自营,保险资管的固收部,信托投资部。
覆盖的客户范围比较小,一般一个人只负责几个客户,工作就是给客户做路演,推动流程,刷报价,工作时间长,但其实业绩压力不大。
2)股权销售
中国的IPO一般不需要卖,所以股权销售的职责主要是卖定增。
工作主要是写推介材料,组织路演尽调。
客户主要是公募基金、券商资管、大型集团公司和私募基金。
2、 公募基金销售/保险资管销售
公募基金销售跟保险资管销售有些像。公募主要分为机构销售和渠道销售。
1)机构销售
主要是卖产品给机构,两大类金主,保险资管的投资部和银行的金融市场部/资产管理部。
产品主要以权益、固收、结构化等产品为主,工作内容主要是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保险和银行总部,营销客户,路演,销售。
公募基金的销售相对自由度高,去不去上班都好说,业绩做得好就行,相比之下债销有些是要坐班的。
2)渠道销售
分为总对总和渠道,总对总主要营销银行总行的私人银行部和零售条线,工作是获得代销额度。
渠道主要营销银行支行,券商代销,第三方代销等机构,量很小,工作量比较大。
3、私募销售
私募销售机构面对的是高净值人群,一般是净资产1000万以上的人,必须先对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
私募基金的销售非常灵活,可以买上涨赚钱,买下跌赚钱,套利赚钱,量化赚钱,做期货赚钱(当然也可能亏钱)等等,赚钱的方式比较多样化。
4、 信托销售
信托销售分为机构销售和财富销售。
1)机构销售
主要是卖资金池产品(现在应该叫净值化产品),非标产品,委外等给银行。银行是大金主,还有少量的保险,还会跟银行做一些通道业务。
2)财富销售
主要是对接高净值客户,也就是单笔100万以上的客群,也就是对富人的理财,卖信托自己的非标产品,房地产/城投/工商企业,还会代销一些券商的产品。
资管计划,二级市场投资,一级股权投资的产品。
还有些销售(前台业务,可能也算承揽范畴)岗位,如保险销售、银行销售、租赁业务岗、保理业务岗、销售交易、三方理财销售、评级业务岗、券商资管销售等岗位。
在金融行业,资产和资金,牢靠掌握一端,你就能通过和别人合作赚钱。
如果在进一步,你同时掌握了两端,那么你就可以自己赚钱。
而销售是你链接资金和资产的最核心的能力,低门槛高淘汰的行业特性,是可能成为你跨越阶级的跳板。
4.
/销售需要什么样的潜质/
销售虽然相对可能对学历、专业甚至说工作经验的要求都可能相对低一些,但是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极高的。
好销售和差销售之间的往往方差极大,越往后越是如此。
对于此事,您怎么看?期待您在留言区理性发布高见。
跟有松弛感的人谈恋爱有多甜???
最近,一则小情侣的相处视频火了,选题会上已婚主笔们一个个看得「龇牙咧嘴」,直呼「好治愈」…
视频里这对小情侣记录了自己平时的生活日常——
出门路上突然下大雨,两个人淋成落汤鸡,但没有责怪对方忘记带伞,回家幸福地挤在一起喝热水;
去医院检查身体,男生在医院弄丢了单子,女生云淡风轻:「补办就行了」;
没赶上高铁,男生不急不躁:「我们可能要辛苦一点换乘了」;
一起吃饭,不小心打翻了饮料,没有互相指责,而是默契地收拾桌子擦地;
好不容易来一次短途旅行,迷路了也没关系,看看意料之外的风景……
两个人的沟通相处, 没有一丝紧迫感、压迫感 ,在他们看来,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这样一则简单的视频,被网友自发转发点赞,1.2亿次浏览,把「松弛感恋爱」送上了热搜。
热评第二: 「世 界上最好的心理医生,是一位有耐心的恋人。」
在大众眼里,有松弛感的亲密关系,是疗愈关系双方最好的解药。
那亲密关系中的松弛感,具体指代什么呢?
对绝对松弛的向往,是否又会陷入新的焦虑?
营造松弛氛围的正确方法有哪些?
主笔们采访调研了一轮,今天就和大家掰开揉碎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讲道理前,我先分享一个真实故事。
Lily当全职妈妈两年后,创业做外贸服装订单,做了六年。
前几年发展走高,赚了不少钱。但从2020年开始,受防疫政策的影响,进入全面亏损阶段。
老公是普通的上班族,做室内房屋设计,家里大部分存款都用来给Lily存货。
同行聚餐交流转行经验,有人顶着失眠N天的黑眼圈,有人白头发一下子冒出一片,一个个焦头烂额,甚至不敢向另一半求助。
「说了也没用啊, 他只会看轻我 ,知道这边钱亏损,已经不给我好脸色了,要是下次我再想创业做点什么,肯定会阻止我。」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开口说这件事,去年我执意从家里多拿了一笔存款加单,现在弄出这事儿, 要是让我家那位知道了,全家都得把我骂得狗血淋头! 」
朋友们在聚餐上逐一吐露心声。
只有Lily,一副全然不同的面貌,没有陷入情绪,而是拉动大家一起聊对策。
她告诉我,其实第一批大货没有销出去的时候,她当晚就在老公面前大哭了一场。那一年他们原本想换个大房子,计划落空,她内疚也焦虑。
但老公成了她的定心针,一脸淡然安慰她,每晚和她一起对账、想策略,想从外贸订单转向内销,夫妻俩拎着礼物每周拜访身边的朋友。
亏损数额逐渐减少的同时,Lily也在积极拓展副业。
她非常理解身边朋友的紧张焦虑, 「我只是幸运,遇到了一个真正包容我、且愿意舒缓我情绪、给我心理安全的队友。」
这种心理安全会让人不自觉放松,敢于示弱,也能恢复积极情绪,拥有足够的心力开始新的行动。
在Lily眼里,这就是「松弛感」。
而没有松弛感的亲密关系,与之相反,充斥了指责、冷战等情绪暴力,让身处关系中的人变得谨小慎微。
一个全民皆知的反面案例,就是最近的翻车情侣王子文和吴永恩。
这对一年前的恋综天花板,在慢生活综艺里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冷战,频上热搜。
而他们的吵架名场面,是因为一顿饭。
吴永恩饿了,不会做饭的王子文主动为爱下厨,期间说了一句「我给你做个白糖番茄吧」,结果对方突然不开心了:「不要说给我做好不好,你说给我做好像是在伺候(我)。」
王子文没有多说,自顾自叹了口气:「这个词有这么重要吗。」
之后她试图缓解尴尬,主动说想再炒一个洋葱炒肉,结果 吴永恩继续反驳,觉得没必要,完全可以将就。
两次沟通都不愉快的情况下,王子文直接摘下耳麦回了卧室。
期间爆发了一次争吵,王子文独自躲在屋外,吴永恩也不再哄。
吃饭了,两个人也不怎么说话,看吴永恩没有缓和气氛的欲望,王子文后半程一个人站在灶台边端着碗喝汤, 冷战依旧在持续……屏幕前的我都感到窒息。
主笔土土告诉我,她也遇到这种动不动就炸毛的伴侣,每次做错事说错话,就会变得非常紧张,需要时时刻刻注意对方的脸色。
哪怕主动示好,对方也要板一会儿脸,磨掉自己的耐心,从而陷入长期的冷战。
在心理学里,这其实就是 只顾宣泄情绪,把解决问题变成指责问题,从而演化成持久的紧张情绪。
故事说到这里,亲密关系中的松弛感,更好理解了:
无论是猝不及防的突发事件,还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它其实指代伴侣间的情绪稳定和互相包容。
它会大大降低冲突争吵的频率,让双方感受到舒服轻松:「原来,这样也没关系」。
它是一种积极情绪的心理氛围,源于双方建造出的压力缓冲带,在面对对方的情绪时,能够给出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回应。
也因此,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说,在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相处越松弛,越舒服,婚姻也就越幸福和长久。
而这种持续的松弛氛围,并不仅仅来源于某一方的努力,它其实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正如李松蔚老师所说, 关系的问题,不是你有问题,也不是我有问题,是我们俩这个系统的问题。
心理学里还有一个概念,叫做积极的二元应对,即伴侣双方应当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互相帮助,沟通彼此的感知,面对困难时一同评估并探讨出解决方式。
还记得今年年初我们介绍的一对韩国夫妻么?
韩国漫画家yulri,结婚十年,在社交平台记录了自己的婚姻生活,火速吸引了二十多万粉丝。
原因是,他们诠释出了婚姻最舒服最松弛的样子。
工作中的不顺,是很多夫妻的禁忌话题,怕对方指责自己,或是怕徒增对方压力,但yulri和丈夫常常分享近期的工作情况。
每次吐槽完工作中遭遇的不公平待遇,Yulri的丈夫都会先满足她情绪的需求,给到她语言上的支持,并给予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她心情放松下来;然后再冷静分析和解决问题。
他们之间还会建立各种相处约定,比如不管吵得再厉害,也绝对不冷战,也不存在谁一定要无条件哄谁的情况,如果不想说话,就用一杯咖啡,让对方感受到彼此的在意和温暖。
喝杯咖啡吗?
昨天……我很抱歉
谢谢你,其实,我也很抱歉
没有人能永远云淡风轻,只有双方轮流扮演松弛的角色,才能建立良好的心理联盟, 这个心理联盟越坚固,也就越能抵御各种生活风险和压力。
关于这一点,我有强烈的亲身体会。
作为一名身背房贷、车贷的已婚妇女,前段时间险些遭遇一场家庭经济危机。
年初我因为工作的新业务开展不顺,陷入了强烈的自我怀疑。每天回家情绪糟糕,想过用离职逃避当下。
我老公发现我叹气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天早早下班,从来不下厨的人,难得给我做了一顿牛排。
我新业务紧锣密鼓,下班到家,看他一脸轻松哼着歌煎牛排的样子,突然对生活有了强烈的满足感。
吃完,他和我说:「聊聊吧,感觉你最近情绪不太对。」
你们知道的,很多时候,你陷入的困局旁观者看得更清晰。他把我的业务环境、同事领导、工作规划一一捋了一遍,我的职场焦虑顿时减轻一大半。
对,综合考虑后,我没有离职。
翻出了我的朋友圈…
这件事发生后两个月,他收到一个猎头的邀请,参与一家互联网大厂的内推,恰恰是他「垂涎已久」的岗位。
作为一名程序员,他换工作比较麻烦,需要刷题准备一两个月,为了「白月光工作」,他裸辞了。
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了最后一轮HR面,以为offer稳稳到手的时候,对方突然发了拒信。
同步脉脉平台爆出消息,这家大厂该部门进入了新一轮裁员。
我们都懵了。
他很挫败,原本一个月的裸辞计划,开始无限期推迟。但被他「治」好的我,显得非常淡定,同时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裸辞,可以扛过这几个月。
而我,也成了营造积极情绪、创造松弛感氛围的角色。 没有被情绪拖住行动,老公积极寻找新机会,顺利入职了另一家公司。
所以,当我们带着系统思维,去看待亲密关系里的松弛感,就不再存在「我」或「你」的问题,全都是「我们」的问题。
就像日剧《逃避可耻但却有用》里的台词: 我们如此相爱,是彼此努力的结果。
保护好亲密关系中的「松弛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其实是有方法的。
我们首先要提升觉察情绪的能力,不仅是对方的情绪,也包括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如果能够运用情感的语言,准确地、有耐心地沟通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状态,会大大降低关系的紧绷感。
当然,这不是简单地吼一句:我现在很愤怒!
而是洞察情绪背后的因果,是什么导致自己、或是导致对方产生这样的情绪。
可能很多人会存在口语表达的障碍,不妨从文字开始。
比如, 写情绪日记,不仅能让情绪在叙述中得到宣泄,还能给自己思考的契机,我难过的原因是什么。
它不一定很正式,需要我们拿起笔、纸坐在桌子前书写,可以是发私密的朋友圈、微博等等。
了解双方的情绪爆发点及其原因后,一旦对方临界这个爆发点,另一方就可以及时承担松弛者的角色,给到抚慰,给到安全感。
土土分享了一个特别特别小的例子。
就前两天,她和老公看中一家吃鱼的外卖店。点餐之前,老公给她意见选套餐B,但是土土看套餐A销量更大,就自作主张买了套餐A。
结果外卖一到,打开盒子,老公顿时黑脸了。
土土凑过去一看,一股醋味儿袭来,因为土土的老公是完全不吃醋的,这直接踩中了他的雷区。
老公说了一句「你吃吧,我不吃了」就回房间去了。
土土火速又下了一单,然后一番解释「我买的时候特意看了套餐A,没说口味包含了酸醋……」
说着说着,新的外卖也到了,老公也没有小情绪了。
不过也有一种情况,就是争执很大,双方都情绪上头了,怎么办?
这就需要第二个方法了,积极暂停角。 自觉双方精神负荷过大时,可以寻找一个能让彼此情绪转移,获得能量的「角落」。
这个方法,是我老板崔璀经常用在职场上的。
崔璀说她刚入职场的时候,会因为跟同事起了争执,说不过对方,被气哭。 也会因为加班加点赶的方案,让老板一句话否掉,沮丧哭,甚至被骂哭。
她通常会用「积极暂停角」,迅速把自己的能量提升起来。比如去做普拉提或者撸铁。
运动会帮人转移注意力,同时产生内啡肽,人从生理上会积极起来,再回头看之前的问题,好像又愿意去面对了。
每个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积极暂停角,它是一个提供心理安全的地方,让我们不必那么紧张。
最后,在豆瓣小组 #给人生来点松弛感# 里,不少人分享了自己和情侣的松弛感日常,这个中秋假期,和TA一起做一些轻松舒服的小事吧——
拿一把座椅,看一次日出或日落,用大自然的小浪漫帮助彼此重拾婚姻的初心;
发动一次家庭大扫除,用具体的劳动,走出负面情绪的纠缠;
还可以在家布置一个治愈小角落,可能只是一张小书桌,可能就是阳台的几盘新花……
一起将这些微小平常的细节融进生活的点滴,让婚姻不断长出包容、接纳和爱情。
点在看,祝你在亲密关系中
拥有恰如其分的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