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绍兴市委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通知
- 百科生活
- 2024-11-24
- 2
- 更新:2024-11-24 10:16:35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现将《绍兴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绍兴市委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22年6月25日
绍兴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
为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依据《浙江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和《绍兴市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实施方案》,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融杭联甬接沪、全市域协同发展要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机遇和“数字智慧”“共同富裕”对交通发展的新要求,发挥综合立体交通在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统筹发展“铁轨公水空管邮枢廊”九要素,打造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助力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市域发展之路。
基础设施结构趋于完善。统筹“铁轨公水空管邮枢廊”等要素,形成大容量、快速度、高效率、优品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形成“两横两纵两联结”综合立体交通通道。高速铁路、普速铁路、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相互衔接配套,铁路总里程455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243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铁”;轨道交通里程606公里。高速公路路网总里程895公里,实现“镇镇通高速”;普通国省道网络全面贯通,建成具有绍兴特色的高水平“四好农村路”。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240公里,形成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水运体系。构建通用机场网络,实现通用机场“县县全覆盖”。天然气管网与周边省市互联互通,成品油储运能力明显增强。布局完善全市邮政快递空间支撑体系。
枢纽辐射能级大幅提升。形成“2+6+N”客运枢纽布局,2个区域中心型枢纽——高铁绍兴北站与规划滨海枢纽主动承接杭州全国性综合枢纽部分职能,与杭州西站、杭州城站、杭州东站、杭州南站和杭州萧山机场共同形成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杭州都市圈七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1+5+N”综合货运枢纽布局,建设集约完备的综合货运体系,构建水铁联运、公铁联运的物流枢纽高效运转体系,进一步增强物流竞争力和影响力。
交通服务水平跨入一流。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客运体系,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保持5A级,完成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提升区域交通影响力。强化科技创新智慧引领,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以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智慧快速路项目为引领,率先发展应用无人驾驶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智能交通。推动综合交通信息联网,打造公铁水专业领域联运服务信息枢纽。
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交通强市,基本实现高水平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融杭联甬接沪枢纽城市,推动形成“杭州—绍兴”亚太重要国际门户枢纽,全面建成高水平网络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两个“123”客货交通圈:“全国123出行交通圈”(绍兴大城市1小时通勤、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航空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绍兴至国内1天送达、至周边国家2天送达、至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高水平交通强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高水平运输服务能力、交通产业创新能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为交通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综合立体交通网现代化发展指标表
属性
指 标 名 称
2020年
2035年
线网规模
总线网规模(公里)
12215
14923
铁路总里程(公里)
238
455
其中高铁里程(公里)
119
243
其中普铁里程(公里)
119
212
轨道里程(公里)
0
606
其中都市圈城际、市域(郊)铁路(里程)
0
328
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公里)
0
278
公路总里程(公里)
10381
11726
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535
895
内河航道里程(公里)
1121
1121
油气管道里程(公里)
475
1015
快速骨干网
高速铁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
1.44
2.94
高速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
6.47
10.8
城市快速路里程(公里)
10.8
438
普通干线网
普通铁路里程(公里)
119
212
内河港口总吞吐量(万吨)
2437
6000
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公里)
177
240
天然气管道里程(公里)
214
590
成品油管道里程(公里)
261
425
基础服务网
农村公路里程(公里)
9263
9600
通用机场(个)
2
5
综合客运枢纽(个)
3
8
综合货运枢纽(个)
2
6
邮政业务总量(亿元)
96
380
快递业务量(亿件)
4.2
18
综合立体交通网高质量发展指标表
属性
指 标 名 称
2020年
2035年
通达
效率
铁路区、县(市)覆盖率(%)
67
100
快速铁路区、县(市)覆盖率(%)
67
100
高速公路10万人口城镇覆盖率(%)
60
100
通达三条以上普通国省道县比率(%)
83
100
通达四条以上高速公路县比率(%)
33
100
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等级硬化路比例(%)
95
100
15分钟上高速网或干线网乡镇比率(%)
75
100
干线公路网平均车速(公里/小时)
65
75
城市公共交通300米站点覆盖率(%)
60
95
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时间(分钟)
10
5
物流费用占GDP比率(%)
14.3
8
出行成本占可支配收入比率(%)
11
8
智慧
智慧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0
474
绿色
平安
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
70
90
市区城市公交车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占比(%)
93
100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人/年)
2
0.7
二、综合运输通道
(一)综合立体交通通道
全方位对接国家和省级大通道,构建完善“两横两纵两联结”综合立体交通通道。
“两横”:绍北通道对应国家级的浙皖鄂通道,东起宁波,经绍兴中心城区至杭州方向,连接宁波、绍兴、杭州等,是绍兴衔接宁波、杭州的核心通道,也是绍兴中心城区重要的横向运输通道和东西向对外客货运输主通道。绍南通道对应省级义甬舟通道,自西向东经杭州、金华、诸暨、嵊州、新昌至宁波方向,连接杭州、金华、绍兴、宁波等,是绍兴南部地区衔接宁波、杭州、金华的重要通道,也是绍兴南部地区重要的横向运输通道和东西向对外客货运输主通道。
“两纵”:绍东通道对应国家级的沿海通道,北起嘉兴,经上虞、嵊州、新昌至台州方向,连接嘉兴、绍兴、台州等,是绍兴东部地区重要的纵向运输通道和南北向对外客货运输主通道。绍西通道对应国家级的苏浙通道,北起杭州,经柯桥、诸暨至金华方向,连接杭州、绍兴、金华等,是绍兴西部地区衔接杭州、金华的重要通道,也是绍兴西部地区重要的纵向运输通道和南北向对外客货运输主通道。
“两联结”:绍嵊新通道自西北向东南连接杭州、绍兴城区、嵊州、新昌、台州,建成通道内各类交通干线项目。绍诸通道自东北向西南主要连接宁波、上虞、嵊州、诸暨、金华。
专栏1 各通道重点线网
绍北通道:杭州湾货运铁路、杭甬客专、萧甬铁路、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杭绍甬城际(高速磁浮)、杭甬高速公路、杭绍甬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南复线(虞南高速)、329国道、104国道、杭甬运河、杭甬线和杭甬复线天然气管道、舟山—宁波—绍兴成品油管道等。
绍南通道:金甬铁路、诸暨至嵊新市域铁路、嵊新至奉化城际、北仑至嵊州公路、奉化至云和公路、甬金衢上高速、甬金高速、诸嵊虞高速、527国道等。
绍东通道:杭绍台铁路、沪嘉绍金城际铁路、常台高速、104国道、曹娥江航道、规划绍兴—金华—丽水成品油管道等。
绍西通道:沪昆铁路、杭长客专、杭州至诸暨城际、杭金衢高速、诸永高速、235国道、浦阳江航道、西二气、萧山—义乌天然气管道等。
绍诸通道:绍兴至诸暨市域铁路(水乡旅游线)、绍诸高速公路、柯诸高速、鄞州至开化公路、桐乡至洞头公路等。
绍嵊新通道:绍兴至嵊新市域铁路、杭绍台高速、杭金衢高速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秀洲至仙居公路等。
(二)融杭联甬接沪通道
1.强化融杭复式通道。顺应省四大都市区建设方向,紧抓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契机,以柯桥、诸暨为桥头堡,加快推动绍兴融入杭州都市区,在开放融入中提升城市品质和战略地位。
铁路轨道交通方面,建成杭绍台铁路、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实现绍兴北站、杭州萧山机场、杭州东站之间快速联系,建设杭州湾货运铁路、杭绍甬城际(高速磁浮)及沪嘉绍金城际铁路等项目。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动轨道交通从东向西、从南向北连接杭州轨道交通网,实现多条轨道交通线接萧山机场,杭州南至绍兴S1线进杭州城站或杭州东站,构建“一张网”“一票制”“一站式”的杭绍同城轨道交通出行服务。
快速路方面,多方向打破杭绍通行壁垒,形成多效合一、便捷联通的融杭快速通道。建成3条东西向高速主通道(杭绍甬高速公路、杭甬高速、杭金衢高速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杭甬高速南复线);3条南北向高速主通道(杭金衢高速、杭州绕城西复线+诸永高速诸暨段、杭绍台高速公路+柯诸高速+义乌至诸暨高速);形成6条东西向高架快速路(闸前大道西延接红十五线、S306规划省道镇海至萧山公路〈展望大道〉西延接红十五线、致远大道西延接机场东路、329国道市区段高架西接杭州中环高架对接彩虹快速路、湖安路西延对接萧山通城快速路、S309规划鄞州至开化公路);6条南北向高架快速路(S211规划省道桐乡至洞头公路〈绿云路〉北延接红十五线、湖安路北延对接头蓬快速路、杭州中环绍兴段、S217规划省道萧山至磐安公路〈03省道东复线〉诸暨店口高架工程、诸暨次坞接萧山风情大道、235国道诸暨段)。推进国高网、省高网拓宽及智慧化改造。
2.扩容联甬快速通道。以上虞、嵊州—新昌、滨海新区为桥头堡,构建杭绍甬舟物流大通道,对接融入宁波舟山港全球航运体,发挥海河联运优势。重点建成金甬铁路、杭绍甬智慧高速、甬金高速绍兴段扩容、甬金衢上高速、329国道上虞段及527国道嵊新段等一批项目,推进诸嵊高速接慈余高速、杭州湾货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建设环湾通道杭绍甬城际(高速磁浮)、奉化—嵊新城际项目,为打造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提供交通支撑。
3.增设接沪快速通道。突出跨湾交通体系建设,聚焦60分钟融入上海的目标,建成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接沪杭高铁等重大项目,推进沪嘉绍金城际铁路项目,借力加强绍兴港与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接轨,高起点参与构建环杭州湾智慧交通系统,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实现从接轨上海向服务上海转变,与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展。
三、综合交通枢纽
(一)推动形成“杭州—绍兴”联合枢纽格局
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融入国家级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主动联合杭州发展,争取国家沿海复线通道进入杭绍,研究长三角地区国家运输通道铁路分线运输布局。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交通时空圈,借鉴世界五大城市群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交通圈发展经验,推进城际铁路快速化、公交化发展。借力周边重大设施提升绍兴枢纽地位,共享周边重要航空和海港枢纽,加快研究绍兴与杭州萧山机场、宁波舟山港等国际枢纽的衔接,依托战略发展平台,主动承担部分职能,推动绍兴成为国际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杭绍地区高铁枢纽布局,绍兴北站、规划滨海枢纽提升为杭州都市圈核心高铁枢纽之一,强化枢纽间多层次、多方式、多角度联系,促进杭绍枢纽一体化。
(二)构建“2+6+N”客运枢纽布局
“2”指两个门户型枢纽:绍兴北站、滨海综合枢纽;“6”指六个区域性(城际)枢纽:铁路绍兴站综合枢纽、绍兴南站综合枢纽、上虞南站综合枢纽、绍兴东站综合枢纽、诸暨站综合客运枢纽、嵊州新昌站综合枢纽;“N”指整合现有公路客运站、高铁站、市域铁路、轨道交通换乘站,打造一批城市枢纽。
(三)构建“1+5+N”综合货运枢纽布局
“1”指门户型枢纽:绍兴港现代物流园区;“5”指五个区域型枢纽:轻纺城现代物流园区、金甬铁路新昌客货站、嵊州港现代物流园区、上虞滨海物流中心、诸暨市公铁水联运中心;“N”指因地制宜,充分整合提升绍兴港的货运功能,建设多式联运枢纽、新昌国际物流中心等一批中小型物流基地(货运站)。
四、综合交通网络
(一)铁路网规划
推动形成高速铁路及普速铁路干线网“井”字形主骨架,实现高铁“一干多支”网络及衔接体系。
1.高速铁路。以杭长高铁、杭甬高铁、杭绍台高铁、杭绍甬城际(高速磁浮)等构成高速铁路快速通道,连通长三角、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主要城市群,辐射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城市群,实现与沿海通道上的宁波、上海、南通、青岛及以北地区和福州、厦门、深圳、广州及以南地区主要城市快速连通,与沪昆、沿江通道上的杭州、武汉、南昌、长沙及以西地区主要城市便捷高效联系,与京沪通道上的南京、徐州、济南、北京及以北地区主要城市有效连接。
2.普速铁路。与沪昆铁路、萧甬铁路、金甬铁路、杭州湾货运铁路等组成普速铁路网,打通多路径铁水联运渠道,连接沿海及长江中游节点,满足现代物流业需求。实现与沪瑞、沿江、沿海物流大通道上的杭州、义乌、武汉、宁波等重要物流节点的便利联系;实现铁路区际快捷通道与宁波舟山港等沿海主要港口有效连接。
专栏2 铁路网布局
高速铁路:杭长高铁、杭甬高铁、杭绍台高铁、杭绍甬城际(高速磁浮)。
普速铁路:沪昆铁路、萧甬铁路、金甬铁路、杭州湾货运铁路。
(二)轨道交通网规划
全面打造轨道上的绍兴,推动形成都市圈城际及市域铁路网 “一环多连”布局,加快建设多制共营、杭绍甬一体的轨道交通网,促进轨道交通“多网融合”。
1.都市圈城际铁路。以绍兴地铁1号线柯桥段、水乡旅游线、沪嘉绍金城际铁路、杭州至诸暨城际铁路、嵊新至奉化城际铁路、浙赣铁路(通勤化改造)、杭州南至绍兴S1线等构建形成都市圈城际铁路网,满足绍兴至上海、杭州、金华、宁波等周边主要城市便捷出行需求,提升普速客货运输能力。
2.市域(郊)铁路。以绍兴至诸暨市域铁路S2线(水乡线)、绍兴至嵊新市域铁路S3线、诸暨至嵊新市域铁路S4线等构建形成市域(郊)铁路网,通过既有轨道线路改造和新建市郊线等方式强化轨道交通与各组团间通勤化衔接,促进城市功能合理疏解。
3.城市轨道交通。聚焦服务城市中心区,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安全、便捷高效和大能力运输优势,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号线连接杭州、柯桥、镜湖、越城,2号线连接柯桥、镜湖、袍江、上虞,3号线连接柯桥、越城、镜湖、滨海,4号线和5号线构建以镜湖为中心的环线,环内包含镜湖、越城、柯桥的主要建城区,形成主城区“四横四纵”轨道交通骨干线网。
专栏3 轨道交通网布局
都市圈城际铁路:绍兴地铁1号线柯桥段、水乡旅游线、沪嘉绍金城际铁路、杭州至诸暨城际铁路、嵊新至奉化城际铁路、浙赣铁路(通勤化改造)、杭州南至绍兴(S1线)。
市域(郊)铁路:绍兴至诸暨市域铁路(S2线)、绍兴至嵊新市域铁路(S3线)、诸暨至嵊新市域铁路(S4线)。
城市轨道交通: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共计278公里。
(三)公路网规划
1.高速公路。加快完善跨区域重要通道,推进繁忙通道扩容改造,加密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市域“五横五纵五联”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高速总里程达到895公里,密度约10.8公里/百平方公里,实施多车道扩建和智慧化改造,推进杭甬高速市区段抬升,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专栏4 高速公路布局
五横:杭绍甬高速、杭州湾环线高速(杭甬高速)、杭绍甬高速南复线(杭金衢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杭绍台高速—绍诸高速—规划杭甬高速南复线)、诸暨至建德高速—绍诸高速西延—规划诸嵊虞高速、甬金高速。
五纵:杭金衢高速、柯诸高速—诸永高速、杭绍台高速、常台高速(上三高速)、慈余高速南延接甬金高速接甬金衢上高速。
五联:绍诸高速、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诸暨段—诸永高速、规划甬金衢上高速、规划诸暨至义乌高速、规划合肥至温州高速绍兴段。
2.普通国省道。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和省道网规划,形成“八横五纵两联”国省道路网框架,全面提升国省道路网技术等级和智慧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各组团(中心城市、诸暨组团、嵊新组团)之间交通联系,促进大城市发展战略。
专栏5 普通国省道布局
八横:镇海至萧山公路(规划S306)、329国道、104国道、鄞州至开化公路(规划S309)、鄞州至桐庐公路(规划S310)、527国道、宁海至嵊州公路(规划S312)、奉化至云和公路(规划S209)。
五纵:235国道、萧山至磐安公路(规划S217)、桐乡至洞头公路(规划S211)、秀洲至仙居公路(规划S207)、104国道。
两联:北仑至上虞公路(规划S307)、嘉善至奉化公路(规划S206)。
3.四好农村公路。全面建成具有绍兴特色的高水平“四好农村路”,基础设施、养护管理、运输服务、科技智慧、美丽生态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综合水平达到全国领先。建设方面,全面形成县、乡、村互联互通的路网布局,县乡道实现四级双车道以上公路标准,全市域打造“一路一景”,实现全路域美丽农村路。管理方面,县、乡政府全面建立完善的农村公路考核体系、资金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常设乡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实行定编定岗,规范化运行。养护方面,年度大中修里程占农村公路总里程7.5%以上,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5%以上;所有公路危病桥隧处置率、安全隐患治理率达到100%;农村公路养护实现信息化、智慧化、科学化。运营方面,配备充足的能满足多种需求的城乡公交运力;全面实现“互联网+城乡公交”模式,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全面优化城乡公交线网。
4.快速路。规划形成以镜湖为核心,辐射覆盖市区、总里程438公里的“六横八纵”快速路网,实现10分钟上高速,85%单次出行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形成市区半小时通勤圈。
专栏6 快速路布局
六横:闸前大道、致远大道、于越路(于越快速路)—虞舜大道、轻纺城大道(轻纺城高架路)—二环北路(山会大道)—鉴湖大道—舜耕大道、大越路—二环南路、印山路。
八纵:杭州中环绍兴段、钱滨线—湖安路、金柯桥大道、绿云路(绿云高架路)—二环西路、越东路(越东快速路)—二环东路、滨富路、南北中心大道、进港大道。
(四)水运网规划
1.港口布局。围绕海河联运一体化,推动内河、外海港区协同发展,打通曹娥江外海集疏运主通道,拓展水路运输优势,助推港产城融合发展。绍兴港总体呈现“一港、十五个重要公用作业区、十三个水上客运中心码头、四个游艇基地”整体架构,优化绍兴港布局和功能分区,形成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河海兼顾、优势互补、配套设施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港口体系。
专栏7 港口布局
一港:绍兴港。
十五个重要公用作业区:越城中心作业区、金墅作业区、皋埠作业区、沥海作业区、齐贤作业区、岭江作业区、向前作业区、曹娥作业区、崧厦作业区、上虞杭州湾作业区、柯桥滨江作业区、诸暨城郊作业区、店口作业区、三界作业区、嵊州城关作业区。
十三个水上客运中心码头:镜湖水上客运中心码头、稽山公园水上客运中心码头、白塔洋水上客运中心码头、孙端水上客运中心码头、曹娥江口门大闸水上客运中心码头、鉴湖水上客运中心码头、瓜渚湖水上客运中心码头、上虞城区水上客运中心码头、上虞诗路水上客运中心码头、浦阳江西施故里水上客运中心码头、诸暨库区水上客运中心码头、剡溪水上客运中心码头、鼓山公园水上客运中心码头。
四个游艇基地:迪荡湖游艇码头、古鉴湖游艇码头、大小板湖游艇码头(含马宅池)、瓜渚湖游艇码头。
2.内河航道。加快构建“两河三江六线多联”航道网格局,形成外畅内联、海河联运的内河航运网,推动杭甬运河复线及“四改三”项目,全面提升航道等级。加快美丽航道建设,提升航道及水上运输信息化水平,实现水路运输能力再提升,畅通三层集装箱水路运输通道和水上旅游客运线路。加强通江达海探索,适时推进出海船闸建设,积极发展公水、海河、铁水等多式联运,充分发挥内河水运比较优势,推动绍兴各港区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的深度紧密合作,不断提升铁水联运服务水平与效率,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专栏8 内河航道布局
两河:杭甬运河、杭甬运河萧绍复线。
三江:曹娥江、钱塘江、浦阳江。六线:滨海大河、滨海连接线、浙东古运河、皋孙线、浦阳东江、黄泽江。
多联:南塘线、萧余线(浙东古运河)、绍镇线、绍党西线、澄潭江、曹娥江—百盖线连接线等航道。
(五)通用机场规划
构建功能完善、衔接紧密的通用机场网络,布局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5个,形成以新昌万丰通用航空基地为枢纽、其他通用机场为基础网络节点的通用机场体系,基本实现通用航空服务市域全覆盖。待低空空域全面开放以后,推动低空空域资源高效利用,引导通用航空全面进入居民家庭,低空经济生态全面融入百姓生活。在大型医院、学校、大型酒店和商场、高速公路服务区、重点乡镇、3A级及以上主要旅游景区、主要林区、自然灾害频发点等区域补充建设通航起降点,推动航空救援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专栏9 通用机场布局
A1:新昌万丰通用机场、绍兴上虞通用机场、诸暨通用机场。
A2:柯桥通用机场、嵊州通用机场。
(六)油气管网规划
1.油品管道。根据全省石油管网广覆盖多连通的目标,推动区域内管网发展,完善舟山、宁波等省内成品油供应地区的输入网络,提升向杭州等地的输油能力;加快建设向金华、丽水等省内非沿海地区的成品油管道,成品油管道里程达到425公里。
2.天然气管网。打造省内天然气管网枢纽,完成新昌分输中心大容量输气干线建设,将天然气分别送往江苏、福建、江西、安徽,并衔接国家沿海大通道,形成以“五大干线”为支撑、“一环网”为配网、与周边省市互联互通的天然气管网格局,长输天然气管道规划总里程达到590公里。
(七)邮政快递布局
合理布局完善全市快递空间支撑体系,快递物流网高效运转,城乡快递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工业互联快递服务网,“快递进厂”引领“绍兴制造”;国际货运航线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为跨境电商提供高质量集成服务。
(八)绿道网布局
形成“四横两纵”布局,建成绿道1号线支线、绿道2号线、绿道3号线、绿道5号线、绿道6号线、绿道9号线等总里程约525公里的省级绿道。
五、综合交通服务
(一)提升综合交通网络运行效率
完善网络通行能力和水平。优化多层次交通网络布局,提升网络畅通水平,实现综合运输通道内各交通运输方式可转换。充分发挥现有路网作用,以“贯通断头路、畅通梗阻路、疏通盲肠路”为重点,推进干线公路提速提标提质,提高公路网运行效率;实施通航关键节点改造,消除制约高等级航道网布局的瓶颈,推进拥挤河段升级改造工程和复线工程建设;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能力;交通网络更好满足国防战备要求。
完善城市内外交通衔接。优化城市主城区骨干道路系统,形成“高快接合”快速路系统,促进杭绍甬一体化发展;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大力发展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有序推进城际铁路建设;优先利用既有资源开行市域(郊)列车;推动中心城市、重点新区、重点乡镇等轨道交通有效衔接和融合发展。
完善枢纽衔接水平。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整体布局和空间结构,强化同台或立体换乘,提高中转或换乘效率;加强公路、铁路、轨道与公交、私人交通衔接,实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优化完善综合交通枢纽集疏运体系。
(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智慧化
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全面推进全市智慧交通工程,推进以杭绍甬智慧高速为引领的智慧公路、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适应智能交通发展需求,做好智慧交通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全方位推进智慧交通技术应用及发展。
(三)建设生态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交通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统筹同一走廊带内各类线位、桥位、岸线等资源复合型通道、一体化站场、综合服务站,提高资源立体开发利用效率。建立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提高交通土地资源利用率。推进锚地、航道等资源共享共用,提高单位长度生产用码头泊位港口吞吐能力。严格港口岸线管理,推广应用港口岸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港口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促进交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开展工厂预制等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交通节能环保技术,统筹推进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机场建设。把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降低交通工程对生态的影响。
(四)构建完善可靠的安全保障网
推进平安品质工程。建立交通工程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发展安全管理体系,健全交通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开展事故多发点段安全治理,加大公路危桥等老旧设施改造,全面消灭次差路,全面消除四、五类桥梁,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和使用寿命。优化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安全隐患治理体系,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充分运用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提升交通网络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
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推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行业应急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强化市、县应急物资储备基地统筹建设,形成应急保障网络,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加强交通战备安全建设,强化重点地区、重点方向急需的交通战备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国家国防交通网体系,全面提升交通战备安全保障能力。
(五)拓展交通新技术新业态新空间
构建“交旅融合”交通网络,优化旅游交通环境,推动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探索应用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无感交通出行。实施物流基地智能化改造行动。按市场需求科学规划、有序建设智慧化物流园区,推进货物场站数字化。支持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等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中心。谋划布局无感交通、“航空+新零售”、夜间配送等新业态基础设施。
以重大通道、综合枢纽、城市轨道交通等为引领,积极推广应用新一代交通设施,推动地下物流捷运系统、高速磁悬浮技术、空天一体飞行设施、虚拟现实交通设施等新一代交通基础设施在全市综合交通设施中应用。加强地下、地面、地上空间综合开发、高效协同。统筹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地下空间控制性规划体系;推动交通沿线土地、站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拓展地上交通空间,探索双层高速、高架巴士、飞行汽车、低空走廊、中空桥梁、高空云台等创新应用。
六、投资规模及重大工程
(一)投资规模
综合立体交通网总投资6725亿元,共190个项目。其中,铁路243亿元、轨道交通2986亿元、公路2837亿元、水运352亿元、航空31亿元、枢纽场站120亿元、油气管道141亿元、邮政8亿元、城乡绿道7亿元。
(二)重大工程
围绕综合交通全行业、全要素,重点实施“1116工程”,具体为近期“11大百亿工程”、中远期“16大综合交通工程”。
专栏10 “1116工程”
近期(11个):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与高铁绍兴北站TOD项目、杭绍甬高速、杭绍台高速西线及高速出入口项目、柯诸高速、诸嵊虞高速、甬金高速扩容及甬金衢上高速绍兴段、融杭快速路网项目(含杭州中环项目)、联甬重大路网项目(329国道、527国道)、城市轨道交通二期项目、三区融合大通道项目(104国道东湖至蒿坝段)、市区智慧快速路项目。
中远期(16个):接沪快速铁路通道(沪嘉绍金城际铁路)、杭甬高速公路南复线(虞南高速)、滨海枢纽项目、杭绍甬城际(高速磁浮)、绍兴至诸暨市域铁路S2线(水乡旅游线)、杭州湾货运铁路、绍兴城市轨道线接杭州机场快线项目、杭甬运河四改三项目、高速公路拓宽及智慧化项目、市区智慧快速路二期项目、城区高速公路外移或高架功能性项目、城市轨道交通三期项目、全市国省道干线公路提升工程、绍兴至嵊新市域铁路S3线、诸暨至嵊新市域铁路S4线、绍兴通江达海港口及航道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党在规划推进过程中总揽全局的作用,建立健全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区域一体、军民融合工作机制,推动各类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加强与相邻区域衔接,确保项目同步实施。强化交通运输、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等部门协作,共同商议解决突出问题。
(二)注重统筹协调,保障规划实施
深化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加强通道资源管控,统筹地下空间利用。强化交通运输部门对“铁轨公水空管邮枢廊”综合交通九要素的整体统筹,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整合综合交通运输资源,协调综合交通运输运营管理,建立高效通行“一张网”,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要素保障,争取政策支持
建立市级重大交通项目储备库,做好与“三条控制线”的衔接,将交通用地指标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投资补助支持政策,落实铁路、高速公路等相关投融资政策,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建设。
信息来源: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