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老校友故事手记:重温联大梦,永远联大人
- 百科生活
- 2024-11-24
- 1
- 更新:2024-11-24 08:29:01
“许老,他们都是您的粉丝。”在西南联大博物馆门口,在“刚毅坚卓”的校训柱前,众多师生涌到许老身边,想要与这位联大偶像合影留念,得知这些师生都是慕名而来拜见许老,许老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们来为许老点个赞吧,”上前合影的师生纷纷比起了大拇指,以时髦的手势表达对许老的敬爱。看到师生们洋溢的笑脸和高涨的热情,许老也比起了“耶”的姿势,和身边的青年学子一样活力满满。许老在参观博物馆时,总是充满激情,看到自己为联大博物馆提供的照片会欣喜不已,看到当年自己的老师和同窗,会和身边人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
正如许老先生在名片上的自我推介,“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遗欧赠美千首诗,不是院士胜院士”。择一事,终一生,这位用诗词贯通古今、享誉中外的老人,依然在自己所坚持的道路上前行……
夏世铎:刚毅坚卓 爱国革命
“啊!真年轻,才96岁,我已经99岁了,现在每个星期还工作五天。”此次来校最年长的校友,已经99岁半的夏世铎老先生和霍焕然老先生聊天时说到。和霍老一样,夏老也是乘坐高铁从上海一路风尘来到昆明。
夏世铎先生曾在西南联大和黄埔军校——当时中国一“文”一“武”最好的两所高校就读。“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和“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是老先生一生的追求。
“自1938年9月,日军飞机频繁空袭昆明,联大部分教职员工宿被炸毁。但联大师生处乱不惊,校内教学秩序井然,学生依旧勤奋读书。”夏世铎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这篇文章中回忆道。当时水深火热的战争纷乱让他怀着“一面好好读书,一面不忘救国”的信念,毅然决然地在西南联大第一次参军热潮中便投身于抗日救亡,并以其所在入伍生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炮兵科。1942年,夏世铎先生从黄埔军校毕业,以为终于可以投入前线上阵杀敌。但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而被留在学校做教育、训练学生的工作。他曾写信给曾任中央军校教育长的张治中将军坚决要求去前线。然而事与愿违,夏先生上阵杀敌的愿望终未能实现。这件事让夏老一生都备感遗憾。
在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时,夏老将行军时期的蚊帐捐给了西南联大博物馆,将自己从军的见证留在了这里。他说,从联大到黄埔的经历以及日后的生活,最让他惦念不忘的还是母校刚毅坚卓的精神和爱国革命的情怀。
霍焕然:不畏独行 事必躬亲
广州虽与昆明相距一千三百多公里,但却不能阻隔已96岁高龄的霍焕然老先生对母校的情谊。10个小时的高铁路程,霍老先生只身一人拖着行李箱便来了。刚到学校还顾不上吃饭的霍老从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拿出一个文件袋,将包得整整齐齐的物品一一展开,里面有霍老在西南联大求学时候的毕业证书、毕业分配证书、照片等珍贵资料,上面布满了细密的折痕。黑白色的证书上用繁体字写着:“毕业生霍焕然系广东省南海县人,现年二十四岁,在本校法商院商学系修业期满,成绩及格,予以毕业。依照学位授予法第三条之规定,授予商学士学位,此证。”而署名处则写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梅贻琦、傅斯年、张伯苓。他告诉身边的志愿者,自己坚持来参加校庆也是为了把这些史料送给学校。
霍老做事总是亲历亲为。三天的行程活动,上下车、上下台阶都不愿意让陪同的志愿者搀扶。年逾九十的他身材不算高大,走路却像带风似的,不走快点儿,志愿者都很难跟上霍老的步伐。学校送给霍老的纪念品他也总是自己拎着,不让志愿者上手。志愿者打趣地说:“霍老让我们毫无用武之地”。
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时,看到墙上有关他年轻求学时候的老照片,霍老感慨不已,口中念念有词。在西南联大毕业证的展台前,他停留了很久,给身边人讲了很多以前联大的往事,班主任闻一多、舍友华罗庚也常被他挂在嘴边。参观时霍老走得很慢,一直在慢慢地看,慢慢地感受。神采奕奕,目光坚定的他每每讲起那些联大往事,总想把他所记得的全都讲给大家听。一位不畏独行的老人,一位事必躬亲的老人,一位无私奉献的老人,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郑哲敏:几经辗转 归心依旧
郑哲敏老先生是西南联大1943级校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94岁高龄的郑哲敏老先生还是会时不时地去中科院走一走,和院里的年轻人聊一聊,他常说,现在是科学家做研究最好的时候,国家提倡创新驱动发展,提倡科技强国,这个时候,科学研究更应该脚踏实地。
“印象深刻的就是郑老特别谦和慈祥,不停地跟我们说谢谢谢谢,宁愿自己不舒服也不愿麻烦别人。”这是郑哲敏老先生给身边志愿者留下的印象。
由于郑老近来身体有恙,并没有参加太多的校庆活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联大人那份刚毅坚卓的力量。在11月昆明微冷的早晨,郑老慢慢地走向活动地点,众人敬仰的臂膀已微微倾斜。“没关系,我自己走。”他仍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独自前行,哪怕距离再远。原本想上前搀扶的志愿者们不得不停下了脚步。看着郑老远去的背影,脑海中不由浮现出80年前联大学子徒步南迁的场景。万水千山,愿您一切安好。
段联元:抚今追昔 伉俪情深
段联元先生是西南联大1943级校友。待人随和,知识渊博,谈吐风趣,感念旧情是段联元老先生给人的印象。段老和志愿者在一起时,总是会问一些日常学习生活的情况。“他总是问我们学习怎么样,平时在学校做什么,就像爷爷关心孙子一样。”段联元老先生的志愿者说。在校庆活动期间,段老和夫人深厚的感情让志愿者们非常感动。95岁的他到哪都要牵着夫人的手。
在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时,看到西南联大老教室和里面摆放着的火腿凳,段老非常激动,特别怀念之前的联大生活。在闻一多衣冠冢和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前,段老各鞠了三个躬。他告诉我们,闻一多先生是他的老师,四位烈士中有两位是他的同学,他在墓前红了眼眶,颤抖着声音说:“老同学,我想你们了。”想起这段经历,段老有些悲伤和感念。
潘际銮: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他开创的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发展并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因为他,我国的焊接技术世界领先。
他在年近九旬的时候,还骑着电动自行车载着年过八旬的老伴儿在清华校园里兜风,神仙眷侣,羡煞旁人。他就是西南联大1944级校友、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
刚下车的潘老面带微笑,还不时和身边的的医护人员交流,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而他那双温和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慈祥的光芒。带着老伴一同来参加校庆的他,总是和老伴携手出席每次活动。这位曾经谈到自己“一生只干一件事,只爱一个人”的老先生,向所有人展现了他身上独特的魅力。
在与青年学生对话时,潘际銮老先生总是抢先积极回答问题,尽管握着话筒的手总是颤抖着,但潘老依然专注倾听,认真回答,还时不时调侃曾经的同窗。潘老先生说,一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事业努力,更要为国家的发展而奋斗。他打趣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已91岁高龄的潘老又投入到一种爬行机器人代替焊接技术的研究中,这是他对联大精神的恪守与秉承。
李刚:睿智幽默 赤心赤诚
194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系,曾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的李刚老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静深邃,那是历经风雨之后的睿智与沉稳。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每当李刚老先生听到西南联大校歌时,他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虽然只在西南联大待了两年,但是李老对联大的感情依然深刻。在西南联大博物馆里,总会听到他口中飘出一个个名字,他们是李老的昔日同窗,李老记在心里的人。
“他可是我们的头儿。”“对啊,如今依然风采不减。”在大师与青年学子对话活动中,李刚老先生与潘际銮老先生的同窗打趣仿佛带我们回到了联大的峥嵘岁月。“我和他们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老师说我不适合做学术,毕业就找个工作吧。”回忆读书的时光,李老调侃道。倘若生活是一颗酸柠檬,李老一定有把它调味变甜的能力。年逾九旬的李老仍像个顽皮的孩子,但是他心中那团执着的火如今仍然炙热。让中国人开上自己的汽车,让曾经的少年真正强大。李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汽车不再只属于西方,赤子之心不只属于青春。
陈秉良:高山景行 回忆温存
“这个孩子真可爱。”刚在学校专家公寓下车,陈秉良老先生看到工作人员有一位可爱的孩子,孩子年龄小,只会轻轻叫着“爷爷、爷爷”,陈老便停下脚步,和蔼地抚摸着孩子脸庞,俯下身子亲切地和孩子说话,他的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丝毫没有距离感。
陈秉良先生是西南联大1945级校友、水利水电专家。陈老先生节俭持家,2007年曾将自己勤俭结余的工资收入1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我校,2015年又再次捐赠20万元人民币,共同并入西南联大奖学金,用于奖励思想上进,学习刻苦,专业成绩优异,有创新能力及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学生。他希望学子们不辜负西南联大校友这份特别的关爱,不断地将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时,陈老总是会用手中的拐杖指着照片墙,诉说那些联大往事。看到联大铁皮屋顶的照片时,他深有感触地和身边的志愿者讲道,“那时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做的,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声不停;地面是泥土压成,几年之后,满是泥垢;窗户没有玻璃,风吹时必须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就会被吹掉……那个时候虽然学习和生活环境糟糕,但精神世界却很丰富,现在回想起来也是颇有一番滋味了”。
在一二一校区,吃完饭漱口、洗手后的陈老从兜里拿出纸来,沿着洗手池的内壁一圈一圈地擦着,志愿者想要上来帮忙,陈老摆摆手,又将平台擦了一遍,确保没有水珠后,才将纸放进垃圾桶转身离开,他的步伐坚定且厚重。
在短短的三天行程中,老先生们或怀念曾经峥嵘岁月,感恩母校培育;或叮嘱后人铭记历史,传承联大精神;或对国家满怀希冀,祝福学校人才辈出。这些最真挚、最动人的字句,来自他们含混却坚定的话语,片语只字,皆暖人心。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火炬借着老前辈们的追忆与期望,正继续向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手里传递……
文字 | 刘畅 杨建林
图片 | 刘畅 杨建林
编辑 | 杨艳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