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六大行各自发布《关于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的公告》,宣告自6月8日起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之后,最近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等陆续跟进调整,接下来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也会很快加入调息阵营。
目前来看上述十多家银行调整后,人民币活期存款年化利率为0.2%,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各档定期存款各自都进行了调降,但幅度存在不同。分析认为,对行业整体来说,存款利率下调可以减轻整个行业的负债端压力,从而企稳或拓宽息差,但对部分中小银行来说,存款利率下调的同时会增大揽储压力,削弱存款总额的增长,并且对冲息差的利好。
利率下调反而净息差下滑
除了总体存款利率下降外,银行存款另一大特征是定期化、长期化明显。截至今年4月末,国内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中的定期及其他存款占比分别为71%和近68%。这一特征在中小银行中同样突出。
定存是以高利率为代价吸引的存款,会导致存款成本上升,进而致使净息差下降,整体来看近年来整个行业净息差收窄已是不可逆的趋势。
去年4月份央行为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银行业下调存款利率浮动上限10个基点,但主要是全国性商业银行跟进下调,去年9月份又下调了一轮,但是也只有小部分地方中小银行跟进。理论上下调存款利率有利于降低存款成本率,扩大息差,业务实操当中却显示,虽然去年利率呈现下降趋势,国内多数银行存款成本率仍处于上升通道。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数据,2022年,在42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13家银行存款成本率下降,29家存款成本率上升,占比近7成。
以成都银行为例,2021年存款的平均成本率是1.98%,但是2022年度却达到2.15%,反而增加了15bp,同期贷款的收益率也下降了10个BP。紫金银行、华夏银行和工商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均增加了13bp,但紫金银行的贷款收益率却下降了18个BP,华夏银行则下降了28个bp。
净息差变化最为明显的是重庆银行,2021年,重庆银行的净息差为2.06%,2022年则下降至1.74%,跌破合理利润情况下的净息差参考线1.8%,息差下行压力不小。
与重庆银行情况类似的典型案例还有民生银行、华夏银行。2022年,民生银行的付息率从2.18%上涨至2.29%,净息差从1.91%下降到1.6%,也跌破了净息差参考线;华夏银行的付息率从1.9%升至2.03%,净息差由2.35%降至2.1%。
可以想象,随着新一轮降利率的推行,存款平均成本率较高且净息差较低的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强烈的揽储压力,净息差不仅不能企稳甚至还会连续下滑,甚至冒着监管扣分压力也不愿意降低存款利率。
银行理财承接部分揽储竞争
利率下调传到储户端,必然是对储蓄增息兴趣的减弱,进而出现存款搬家的现象,个人有可能将存款资金转移至消费和银行理财,一般来说储户对资金安全要求高,偏向于保守投资,因此银行理财等低风险资管产品或将迎来增量资金,固收类理财产品可能出现需求爆发。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95%为固定收益类产品,资金主要投向债券等固收市场,债券投资占总投资额60%以上,今年前五月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4%,依然远高于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利率下调后,可以想象银行间的竞争会部分转移到中间业务。
从目前上市的银行来看,非息收入较少的为瑞丰银行、紫金银行和江阴银行,2022年底银行理财余额较少的为紫金银行、厦门银行和瑞丰银行。可见,一旦储户因储蓄利率下调而投向银行理财市场,瑞丰银行、紫金银行和江阴银行的业务能力相对较弱,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空间相对有限。反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因为发行量大,银行理财规模较大,预期收益更为可期。
现实市场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兴业证券研报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3年5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5.64万亿元,较上月末增加1293亿元,连续多个月份规模回暖,且存续规模和发行数量均有增长,多个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尝试产品创新。进而迎合更多样化的理财需求。
但总体来说,存款利率正式进入“2时代”,之于实体经济可以进一步为降低融资成本创造条件,之于银行本身是否缓解息差压力,还要依照个体的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