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理财锐减 银行倾力抢“金主”
杨井鑫
资管新规下,资金宽裕的上市公司成为银行理财争夺的焦点。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由于资管新规的影响,商业银行理财逐渐向净值化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上市公司的购买热情。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金额,同比下降近5成。
由此,拥有大笔闲置资金的上市公司便成为银行理财争抢的对象。为了获得资金,一系列的战略合作也成为银行拉拢“金主”的方式。
有钱任性?
4月15日,(600585.SH)发布公告称,其与徽商银行芜湖北京路支行签署了第二份理财协议,将使用自有资金50亿元认购银行理财产品,产品期限365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60%。
实际上,海螺水泥2月22日刚与上述支行签署了一份理财协议,使用自有资金25亿元认购银行理财产品,产品期限27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10%。
也就是说,海螺水泥两个月内连续购买了两份徽商银行的理财产品,规模达到75亿元。除了海螺水泥,(600516.SH)在认购银行理财产品上也很积极。
4月16日,方大炭素发布公告称,为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拟使用额度不超过46亿元的闲置资金购买国债、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低风险理财产品。
另外,(603993.SH)、(600309.SH)、(002091.SZ)、(601808.SH)等上市公司在近期均公布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消息,资金规模动辄数十亿元。
“对于资金宽裕的上市公司来说,银行理财是能够提升其资金使用效率的,所以上市公司往往会选择购买安全性高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称,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前提是保本,而收益则放在第二位。
一般而言,银行理财产品占到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90%以上。数据显示,2014年上市公司认购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为3400亿元,然后逐年攀升。直至2017年底,上市公司认购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突破万亿元。2018年是实体经济比较困难的一年,但是上市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上热情不减,数量超过1200家,规模在年底达到了1.3万亿元。
2019年则是一个转折。由于资管新规的影响,银行理财要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管理,这一举措触碰了上市公司理财的安全性底线。
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一季度公告中披露的涉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以及认购金额均有明显减少。其中,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合计为3292.5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319.19亿元下降47.9%。
“这可能与上市公司普遍缺钱有关。今年初,不少上市公司的资金并不宽裕,这可以从债券的频频违约看出来,毕竟资金宽裕的(公司)还是少数。”该人士认为。
战略合作动因
在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总规模有所萎缩的情况下,坐拥大笔闲置资金的“金主”无疑成为银行眼中的“香饽饽”。
在海螺水泥耗资75亿元购买徽商银行理财产品之前,该笔资金的投向是农行的结构性存款,且收益率还略高于徽商银行的理财产品。
针对上述投资变化,记者联系了徽商银行,但截至发稿仍未得到回复。
“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通常和银行的合作有关。毫无疑问,银行理财相当于存款,是稀缺资源。”一家国有大行的分行高管称,通常银行跟上市公司合作时,会要求公司将存款和一系列的业务也放在银行,这其中就包括了现金管理业务。
他认为,对于实力比较强、资金宽裕的企业,银行的客户营销力度是比较大的,会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来提供相应的产品。“有一些银行为了获得资金会针对大客户定制产品,这也非常普遍。”
面对一些比较大的金主,有的银行还会通过全面的战略合作来拉拢客户。以洛阳钼业为例,该公司与签订了《总对总合作协议》,将在中国银行提供的合作条件优于或等于同业的前提下,优先与中国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合作,且中国银行将积极调动和安排其整体资源和服务能力,为其提供“一揽子”全面金融服务。同时,双方还建立了高层互访制度,不定期会晤,深化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很多银行高管每天马不停蹄地拜访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针对资金实力较强的上市企业,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为营销铺路。从企业的角度看,银行理财产品的差别可能不会太大,但是是否营销成功对银行来说却有着天壤之别。”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留住“金主”其实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