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时尚、潮流,承载着美好青春的帆布鞋是怎样炼成的?

扑克导言:人人皆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成语,但我们往往将目标盯住前方,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自己的“足下”。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尽管最初,鞋的出现是为了保护脚部免受带棱带刺的硬物伤害、便于行走,以及御寒防冻等作用。但时至今日,鞋已经成为生活美学的一部分。 不过,因为鞋太司空见惯,以至于很少有人好奇人类为什么想到要穿鞋?鞋子又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今天,扑克投资家就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鞋的制造过程。 本文由扑克财经内容团队阮有整理,扑克投资家编辑推送,转载请注明出处。 扑克大宗产业&金融知识库搜索引擎已经发布,请在公众号前台输入关键词(例如,输入“橡胶”),即可获取更多干货内容。或在 “号内搜”输入任何您想查找的内容,也可获得相关文章推送。详情见文末关键词列表。 一、最早的鞋子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多久呢?大约十万年那么久,在遥远的非洲南部海岸,发上了一件神奇的事。那里产生了能像你我一样思维的第一批现代人。那时候野味充足,气候温和,人们不需要穿鞋子。大家都光着脚丫子,其乐融融。 然而,在接下去的七万年中,危机降临了。早期海边开始发生了变化,温度降低,冰块膨胀,海平面下降,出现了新的海岸线。随着畜群寻找食物而迁移至新的地区,人们不得不随之迁移,否则就得饿死。之前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他们需要从滚烫的沙漠到陡峭多岩的山峦,从白雪皑皑的冻土带到潮湿而多风的平原。 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脚丫子。他们想出了一条妙计:鞋子。要保护脚底板,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用藤条或坚韧的长草捆在脚下。 这就是凉鞋的始祖,后来鞋子就被传到世界各地 后来人们又发现,除了植物之外,打猎来的动物不但可以吃肉,其毛皮也是做鞋的好材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士兵一直用皮靴保护他们的脚和腿。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他们穿着皮靴越过崎岖不平的乡野,涉过冰冷刺骨的河流,渐渐地,人们习惯了用皮鞋来保护脚。 中国的皮鞋起源于战国时代,孙膑为报庞涓断足之恨,亲自指挥操练10万精兵。但苦于双脚不能行走,就以原始皮鞋为基础,创造出第一双帮底缝合的皮鞋。 孙膑也被后人推崇为“制鞋始祖”。后来的一些制鞋名师为了纪念他,挂有孙膑画像,以表明是以制鞋为业的。 二、人类工业史上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胶鞋 虽然皮鞋的性能非常优良,穿着也非常舒服,但在生产力高度不发达的古代,牲畜是非常宝贵的,因而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穿的起皮鞋,一般的普通百姓,最多只能穿的起古老的草鞋,甚至依旧只能光着脚。正因如此,鞋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荣耀与身份的标志。时至今日,这种标志依然保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最佳足球球员叫做“金靴奖”,球员退役被称为“挂靴”,都体现了鞋子的象征。 但是纵然千难万难,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因而寻找更加便宜易得的制鞋原料,也就成了人们的渴望。 追溯历史,欧洲人第一次见到原始“胶鞋”是在15世纪末,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不久。当时,欧洲探险家发现当地土著人从巴西橡胶树割取液态胶乳,经过干燥而得到防雨斗篷、胶球,以及使用时套在足部(有的还延伸到腿部)的鞋套,其大小和构形与穿着者的足部一致。经过了解,才知道他们拿野生天然橡胶的胶乳作原料,以自己的腿、脚充当模具,进行浸渍。等胶乳中所含的水分挥发殆尽,就剥下而得。人们穿上这样鞋套,可以下水捕捞,也可以进入丛林狩猎,起到防水、防虫叮咬的作用。 这种原始制鞋方法虽然最终没有被欧洲人所采纳,但后来他们却把三叶橡胶树移植到其他热带地区,如马来半岛、 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尼)、锡兰(今斯里兰卡),为之后的橡胶加工业提供主体原料。 亚马逊雨林土著人的“液体橡胶鞋” 重大突破 光靠脚来生产鞋子,产量终究是有限的。在19世纪初,英国和美国兴起早期的橡胶工业。但纯橡胶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对温度过于敏感。温度稍高它就会变软变粘,而且有臭味;温度一低它就会变脆变硬。换句话说,无论是在酷热难当的撒哈拉大沙漠,还是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橡胶制成的鞋子都会面临致命的缺陷。 这一缺点使得当时的天然橡胶产品毫无销路,早期的橡胶工业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危机。 1839年2月,查尔斯•固特异(Charles. Goodyear)把橡胶、硫磺和松节油精掺在一起用坩埚加热时,他手里捏着坩埚柄和朋友谈话,谈着谈着,忘记了手里的坩埚,一打手势,橡胶块从坩埚里飞了出来,落在烧得通红的炉子上。在他躬身抠橡胶时,惊喜地发现,受热的橡胶并没有变成稀糊状的“蜜糖”,反而形成皮革状的物质,周边烧出一个干燥而有弹性的“橡皮圈”,变得结实而有弹性,橡胶的异常特性使他更为吃惊。固特异的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一个念头,在橡胶里加进适当的硫磺,用合适的时间进行加热,就可以得到不发粘的胶皮。 其后,他尝试用一切办法来试验精确控制热量和时间。他用沙子烘,用锅子炒,用水壶蒸,用热铁熨,以至妻子烤出的面包都伴有橡胶味。在经历了无数次的高温实验后,固特异终于发明了不受温度影响的“硫化橡胶”。 就这样,具备非同寻常的耐热性、抗压性和耐磨性的“硫化橡胶”走进了现代生活。从服装、玩具、技术产品到汽车工业,橡胶从方方面面改变了我们存在的世界。创立于1898年,今天全球最知名的橡胶制品生产商“固特异”,就是为纪念这位硫化橡胶的发明者而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查尔斯•固特异没能创立自己的橡胶公司,他因欠债过多,三次被投进监牢,并早已在1860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当然,关于鞋的趣味历史可以写一本书,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展开那么多了。下面直接进入重点——胶底鞋的制作过程,看看我们每天穿的鞋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三、胶底鞋的制作过程 1. 制作鞋围条 鞋围条原料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橡胶的主要成分是聚异戊二烯,而合成橡胶则是人工合成高弹性聚合物的统称。第一道工序,就是“合二为一”:在捏合机中通过旋转的辊压轮将两种橡胶混匀、拉伸。 这里大家就可能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要用两种橡胶混合呢? 这是因为天然橡胶的优点就在于它非常的柔软,弹性极佳,能适和于各种运动,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很不耐磨。人工合成橡胶里面又有一种耐磨橡胶,顾名思义,其耐磨性和韧性都非常好,因此非常的耐用。将两种橡胶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就成为非常适合做鞋胶带、胶鞋底的原料(复合橡胶)了。 复合橡胶 在制作围条的过程中,另一重要的原料是硫磺,正如前文“硫化橡胶”发明史中提到的那样,橡胶经过硫化过程后,就具有耐热、耐磨等特性。 厚厚的橡胶被拉薄,就像刚做出的广东肠粉一样。 然后经过加工,成型,就生产出用来固定鞋底的鞋围条。 2. 鞋帮(面料)部分 除了鞋底、鞋围条之外,鞋子的面料部分也很重要。以帆布鞋为例,帆布面料在冲压机巨大的压力下直接裁出了帆布裁片。 将冲压形成的裁片缝合在一起就制成了帆布鞋的鞋帮(面料)部分。 等等!还有点事没干完——空心冲冲鞋带孔。 就这样,一双帆布鞋的面料部分就做成了。 3. 帆布鞋装配——上下合为一体 有了面料、鞋底、鞋围条,我们就集齐了制作一双鞋的全部材料,可以召唤神龙了。哦,不,可以进行下一步了——装配。 这一步,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就是鞋楦(xuàn)(做鞋的模型)了。鞋楦设计必须以脚型为基础,但又不能与脚型一样,因为脚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其形状、尺寸、应力等都有变化,加上鞋的品种、式样、加工工艺,原辅材料性能,穿着环境和条件也不同,鞋楦的造型和各部位尺寸不可能与脚型完全一样。因此,现代鞋楦设计既牵连多种学科又对手工技艺和经验要求十分高。 铝质鞋楦 将鞋帮、鞋垫(又称鞋内底)放在鞋楦上,用胶水粘起来。 接下来,就到了上橡胶带的时间了。 第一步,粘鞋脚趾部分。 第二步,粘鞋围条。 鞋底也是由橡胶制成的。 将鞋外底用胶水粘上,压紧。 再用橡围条固定鞋底。 4. 硫化过程——让鞋子更坚强 这个时候的鞋还很柔软,当你直接穿上走路的时候,可能走着走着就闻到了橡胶摩擦的味道,低头一看,白袜子已经被染成了五颜六色。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就需要对于成型的鞋进行硫化。 硫化后与硫化前橡胶的区别。 将帆布鞋放入4个标准大气压下,110至130度的硫化炉里加热1小时。 就得到了新鲜出炉的帆布鞋。这种鞋也被称作硫化鞋,其实就是以橡胶、织物或皮革为帮面,橡胶为底料,用粘贴、模压或注胶等方式加工成型,再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进行硫化,赋予鞋帮、鞋底高强度和高弹性,并使二者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故称硫化鞋。 5. 检查 最后,检查工序,测试鞋在各种路况下的摩擦情况,确保鞋子的质量。 哦,别忘了装上鞋带。 就这样,一双小清新的鞋子就制成了。 四、产业小史 1. 胶鞋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 早期国外胶鞋的用途主要集中于捕捞、涉水作业、雨天行走,以及矿区开采等劳动场合。因此,根据实际穿着要求,其结构和用料都跟现在的胶面胶鞋相似,品种和性能要求则近似于今天穿着的雨鞋、劳保鞋等。1868年,第一双以橡胶为底、帆布为帮,帮/底结合部贴上围条经过硫化的经典胶鞋诞生。 最初,胶底运动鞋局限于跑步运动的比赛场合,使用面相当狭窄,故习惯上也称“跑鞋”。因其性能(高弹性、急速下止动、轻盈)同样适合于其他运动项目,所以不久之后各类专业运动鞋的研制、开发相继开展。 1870年,第一双网球运动鞋问世,促使网球运动从硬地扩大到了软(草)地,运动鞋登上了胶鞋生产和销售的首位。1890年,美国已拥有19家运动鞋专业制造厂,专业运动鞋品种,如篮球鞋、棒球鞋、足球鞋等陆续问世。 从1911年起,运动鞋的鞋底前掌部位加开花纹,以防止横向滑移,作为新的改进,使之更适合体育运动的快节奏。同年,德国的戴斯勒(Dessler)兄弟开设了第一家专门从事运动鞋生产的胶鞋厂,其产品的品牌定名为阿迪达斯(Adidas)。 与此同时,胶鞋的应用也悄然在其他领域扩大。 橡胶的止滑、绝缘、弹跳等特性使其在许多劳动场合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各类劳动保护类胶鞋也应运而生,成为胶鞋产品的又一主要门类,如电工鞋、绝缘鞋、防震鞋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快了橡胶鞋底在军鞋中的应用,虽然仅仅作为部件而非整鞋,但其影响面很广,使橡胶得以在军鞋领域大显身手。 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今天的鞋子,早已经脱离了单纯的穿着功能,而成为人们实现运动、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2. 产业转移 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德、日两个战败国凭借其原有基础,都成了胶鞋制造中心。但随着全球对胶鞋的需要量急增,在世界范围内,先后出现了两次胶鞋业制造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战后20年的持续发展和增长,胶鞋制造业无论在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上都出现了快速发展。一些知名企业为做大规模,考虑到美、欧等人工成本高昂,因此最后把落脚点选定在亚洲地区“四小龙”中的韩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省。投资的方式包括开设分厂,或采取技术转让、技术投资等方式、获利分享,或采取定牌加工的方式,谋取厚利。由于三地各种基础条件较好,所以上马迅速,效果较好。以韩国和香港为例,1983年的胶鞋产量分别达到5.34亿双和1.19亿双。 第二次产业转移潮则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三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员工工资大幅上升,导致利润下降,合作双方的合作意愿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了第二波迁徙潮。其时间点从80年代初开始,迁徙目的地则以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为重点,也包括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而迁出地除了美、日等老牌产鞋国外,还包括第一批迁入方的韩国、香港和台湾等。 旅行的无数种可能性 旧金山国际机场的鸟瞰图 (© Michael H/Getty Images) 产业 金融 人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