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社科文献2024年7月书讯 | 新书发布

书友们大家好,本期书单为大家带来了新鲜出炉的7月新书书讯。共涵盖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区域国别学、经济管理、文化传媒、文献管理、教育学、哲学及文学研究等品类新书,甲骨文、索·恩、方寸、鸣沙、九色鹿、启微、年轮及世间之盐等多个品牌新书亦有亮相。 暑热难耐,且从书中寻一方荫凉。祝大家读书愉快~ 马克思主义研究 劳动过程新论:以智能经济为背景 潘越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为分析框架,将其基本内容概括为要素组织、过程管理以及生产关系。智能技术从要素构成、组织形式、要素变化、过程管理以及生产关系等方面深刻地改变着劳动过程,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多样性辩证关系决定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对智能技术的应用存在差异。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权力服务于资本增殖,监控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而公有制企业则可能发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的解放作用,将之应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改进劳动过程而非强化对劳动者的控制,这是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持续发挥这一优势需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过程的研究,完善凸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 文本与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 周康林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马克思“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对“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做出了符合事实的一般科学阐明,实现“世界历史”阐释范式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沿着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深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在“有关时代的经济”中找到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实践生成的内在奥秘,即“资本的现代生活史”开启了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世界普遍交往中的秩序危机问题、主体生成问题、发展道路问题、自由与革命问题、中国革命问题等构成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问题域。本书的最大特色是把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文本问题”与“时代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既有助于凸显文本研究的当代性,也有助于增强时代问题分析的学理性。本书致力于实现厚重的文本逻辑与鲜明的时代意识的良性互动、同频共振,力图突破“守本有余”而“开新不足”的研究瓶颈,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大国形象论纲:近代以来大国的存在方式、核心变量及其形象问题研究 方正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国”和“大国形象”为主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历史方位,围绕“什么是大国和大国形象”“构建什么样的大国形象”“怎样构建大国形象”展开分析研究。本书综合运用理论界重要研究思路方法,分析“大国”的存在方式、核心变量等要素,形成对“大国”内涵的基本定义;并结合近代以来中国构建大国形象的历史进程和探索经验,提出在新时代进一步构建和合、进步、美好的大国形象。同时本书提出,构建中国大国形象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因此,新时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国。本书丰富了学术界关于“大国”定义的讨论,同时对在新时代进一步构建中国大国形象的实践工作具有一定价值。 法学 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22·2024) 莫纪宏 田禾 主编 吕艳滨 执行主编 王小梅 副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22(2024)》全面归纳了2023年中国在人民法治、市场法治、平安法治、生态法治、监督法治、数字法治、涉外法治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对2024年中国法治发展形势进行了预测。本卷法治蓝皮书还对2023年中国立法、人权保障、犯罪治理、金融稳定、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政府投资基金监管、在线争议解决、个人信息保护、能源法治等领域的法治进展进行专题研究,并对生育支持的法治保障、境外民商事裁决在中国境内的承认与执行进行了评述。法治指数和国情调研是法治蓝皮书的亮点与特色,本卷法治蓝皮书继续推出中国政府透明度、中国司法透明度、中国检务透明度、中国公安法治等系列年度指数报告,并围绕“杭州人大司法监督数字化改革”“‘枫桥经验’视野下绍兴法治政府建设”“衢州礼法融治”推出三篇调研报告。 中国数字经济营商环境评估报告(202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 组织编写 王敬波 郑雅方 主编 满艺姗 副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是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我国数字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赖于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的优化。为打造我国数字经济新优势,及时开展我国数字经济营商环境评估工作迫在眉睫。为此,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的专项资助和组织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黑龙江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共同撰写了《中国数字经济营商环境评估报告(2023)》。该报告立足《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数字经济发展特性,围绕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市场监管,对全国36个城市的数字经济营商环境进行评估,试图总结提炼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趋势,发现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学界提供有益参考。 收养法论:源流、体系与前瞻 邓丽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现代收养制度通过承继和变造“法律行为—法律关系”规范体系来拟制亲子关系。二战后,社会现实需求、国际人权思潮等推动各国收养法不断社会化,发展出以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为统率,以收养条件、收养程序、收养效力和收养服务为支柱的伞型儿童保护架构。我国《民法典》收养章在承袭既有私法框架的同时,通过确立最有利于被收养人原则、引入收养评估等释放出积极的社会化信号,但仍不足以应对私自收养屡禁不绝、被收养人权益不彰等突出社会问题。于此,当以领域法格局整合亲子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范,形成内外体系协调一致的本土化、社会化收养制度新架构,通过放宽一般收养条件、疏导特殊收养通道、建立实质审查机制和支持服务体系等实现特定情境下特定被收养人的最大利益。 社会学 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 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综合分析了2023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揭示了在就业市场总量压力下,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多元化和灵活化趋势:随着“考研热”的降温,境内读研比例增长放缓至17.6%,而留学比例回升至1.7%。灵活就业成为新趋势,比例上升至5.1%,尤其是互联网创业的比例显著增长。 本报告基于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中期的跟踪评价,深入探讨了本科生的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升学情况、灵活就业、能力达成、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多个维度。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3~2024) 李勇坚 王冰 宋晓龙 苏国霞 主编 王弢 杨英建 董战峰 秦雅莲 副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总结了2023年我国乡村振兴取得的重大成就。农业生产稳中有进,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兴未艾。 本书指出,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浪潮中,我国乡村振兴依然面临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极端天气影响等挑战与风险。 本书认为,新时代新征程,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做到“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积极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社会治理:历史、理论与经验 陈鹏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社会治理”成为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从知识语境来看,社会治理具有作为“社会新政”、作为“社会工程”、作为“社会重建”等多重理论意涵,反映和体现了社会进步的过程。相较于既有的“政绩竞赛论”和“党建引领论”研究进路,本书从“体制创新”角度出发,立足历史、理论与经验三重视域来探讨和解析社会治理的演变脉络、运作机理与实践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和揭示社会治理转型的政策路径。 历史学 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23) 路育松 主编 焦兵 副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在利用中国历史研究院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史学研究、文献资料、学科评价、学术期刊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下,反映2022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本书既是对2022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的全面分析,也是运用大数据对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同时,通过专家推荐和业内外评选,了解专业内外对史学研究热点、趋势的认知及异同。以此较全面、准确、客观反映2022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业内外对史学热点的关注,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万里向安西:出土文献与唐代西北经略研究 刘子凡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的考证,同时也希望将万里之遥的长安与西域联系起来,借西北研究观察整个唐代的社会治理与制度变革。从个体与时代看,出土文献中有大量溢出于史籍之外的涉及唐代西北边疆的人物与事迹,展现了个体的功业与沉浮,也映照出时代的发展脉络 ;从国家与社会看,西北地区出土文献生动展现了地方机构的行政运作以及基层社会的生活百态 ;从中央与地方看,出土文献可以提供国家制度在地方基层落实的细节,展现统一王朝的制度实践。 重释唯物史观 吴英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经典作家著作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界在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对唯物史观做出重新认识,努力建构一套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唯物史观解释体系。目前流行的唯物史观解释体系存在引证经典作家论述缺乏全面性与解释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缺乏说服力两大问题。本书首先着力于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一些基本理论进行重新解读,继而,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学界有关唯物史观的代表性观点进行述评,并根据唯物史观的方法对西方的一些重要历史理论予以解析,最终得出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理论的结论。 中华民族的凝聚与演进十六讲 石硕 霍巍 主编 励轩 执行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由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组织开展的全校通选课“中华民族的凝聚与演进”课程讲义汇编而成,共计十六讲,内容涵盖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十六讲以专题形式从多个面向讲述中华民族形成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中华民族概念史,探索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帮助读者理解新时代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本质特征。 中国史研究论集 杜建录 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论文50余篇,主要是作者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成果,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史学理论、汉魏隋唐史、西夏史与西夏文献、明代地理地图、民间契约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西夏史研究最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献等诸多方面,反映出宁夏大学中国史研究的优势和特色。全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托,以推动中国史学科深入发展为目标,力求对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会史研究(第16辑) 行龙 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社会史研究》创刊于2011年,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本刊是社会史学术辑刊,设专题论文、学术评论、资料选编三个栏目。专题论文刊登社会史或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实证性研究成果。学术评论刊登与本辑主题相关的学术史书评。资料选编主要选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资料。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自第6辑起,拟转入我社出版。一年两辑。本辑为第16辑。 北京史学(2023年秋季刊/总第18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编 李诚 执行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北京史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筹划,是一本汇集北京史研究相关论文的学术集刊,为北京史研究的学者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北京史学》2023年秋季刊拟以明清北京史及京津冀区域史为主题,收录15篇研究文章,设京畿治理、舆图追踪、城市变迁、史迹考辨、学界忆往 5 个栏目。涉及京津冀区域环境史研究、运河治理、民国北京环城铁路、周初燕国殷商移民等主题,既挖掘和保存了历史资料,又具有可读性,守正出新,扎实推进了北京史及区域史的研究。 运河学研究(第12辑) 李泉 主编 胡克诚 副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集刊是专注于运河及相关问题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所刊论文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也会刊登与运河有关的自然科学如地理、工程、水利、环境等方面的论文。主要专栏包括:“理论研究”,着力进行运河学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探讨;“专题研究”,探讨运河发展史、运河区域社会变迁、运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新书评介”,点评近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向读者介绍其价值及阅读路径;“研究综述”,评介当年运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活动,总结过往,为读者提供学术资讯;“史料拾遗”,对新近发现的与运河相关的史料进行解读,以达到学界共享之目的。 区域国别学 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23) 朱翠萍 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近年来,美国将印度洋和太平洋作为一个战略整体而谋篇布局,更加重视印度在印度洋的作用以制衡中国。与此同时,俄乌冲突持续,冲突造成的影响不断外溢,使得主要行为体的应对策略不断调整,进一步影响印太地区秩序的演变趋势。 本报告通过事实梳理、数据分析、政策展望,阐释2022~2023年度印度洋地区政治与安全形势发展的基本特点与趋势,并详解印度洋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态势,揭示传统地缘政治回归与大国在印度洋战略博弈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启示性和前瞻性的对策与建议,对人们了解印度洋地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演变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贸易投资、旅游文化等部门开展工作,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发展报告(2023) 黄茂兴 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总报告、分报告与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从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发挥的多重角色作用、实施的多元创新举措、取得的多项积极成效、面临的多重机遇与挑战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金砖创新基地建设进展情况与积极成效,并展望了金砖创新基地建设前景和发展思路。分报告围绕政策协调、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三大任务分析了基地实施进展情况和建设成效。专题报告主要聚焦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合作、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数字经济合作、国际粮食合作等热点和重点问题展开分析,寻找金砖国家的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以及共赢新亮点,并对金砖国家合作前景进行展望。在回顾金砖创新基地和金砖国家合作成效的同时,本书着眼未来,为推动金砖国家务实合作提供分析依据和决策借鉴,也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忧伤的群岛:查戈斯人的流散与抗争 [毛里求斯]南多·博达(Nando Bodha) 著 曾珠 译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冷战背景下,查戈斯群岛主岛迪戈加西亚岛成为美国在印度洋地区实施遏制战略的关键岛屿。美国的战略需求与英国在印度洋利益高度重合,英美于是联合谋划将查戈斯群岛一步步纳入其有效统治范围,首先将查戈斯群岛与毛里求斯分离开来作为同意毛里求斯独立的政治条件,其次成立英属印度洋领地并驱逐查戈斯人,为美军修建军事基地作准备。 本书为毛里求斯前外交部长南多·博达(Nando Bodha)所著,他以查戈斯人的经历为第一视角,记录了这一群体在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下的悲惨遭遇及不屈的政治抗争过程。 外交文化的释义:跨大西洋关系的视角 黄萌萌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溯源美欧政治哲学与思想史,从对自由主义的认知、国家与民族认同、和平主义与军事手段偏好、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国家利益观、社会与生态平衡发展、宗教性和世俗性七个方面比较分析美欧外交文化的异同,阐释美欧外交行为模式。美欧外交文化决定着跨大西洋盟友在安全观、国际秩序观、实力观、外交规范上的共性与差异。全书基于美欧外交文化的特征,阐述2017年和2021年欧洲选举年后跨大西洋关系的嬗变,重点论述美欧在地缘政治、经贸规则、安全政策、全球治理等领域的分歧与共识,寻求美欧互动的规律,这对百年变局中了解复杂国际局势有较大现实意义。 联盟政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外交 黄宇兴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联盟”指主权国家对彼此安全做出互助性承诺的关系。联盟是一种特殊的伙伴关系。本书系统检验了现有关于联盟和伙伴关系的理论,从逻辑、方法和经验层面阐述了现有理论的特点与局限,并提出了“能力分异理论”“再结盟理论”“功能分异理论”“谈判能力理论”“协调对象理论”。依据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外交的实践,本书阐述了5个欧洲大国和9个欧洲中小国家的联盟与伙伴关系,揭示其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本书以西方学者熟知的案例挑战了西方学者提出的经典理论,改进和完善了关于联盟和伙伴关系的理论。本书广泛利用了英文、德文、中文的原本或译本档案,检验了新理论并重构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持久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古巴社会主义模式更新:面向繁荣、民主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贺钦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21世纪以来,古巴社会主义在经历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考验后,步入自主探索社会主义模式更新的历史新阶段。本书通过回溯古巴模式更新的历史进程,对古巴模式更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对古巴住房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环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本书认为,作为一项多维、持久和系统的社会革新工程,模式更新是古巴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作出的时代选择,标志着古巴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古巴模式更新的历史经验表明,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唯有立足国情,通过有原则的渐进改革和有底线的和平发展,不断探索符合本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而实现国家繁荣与人民幸福。 摩洛哥国家治理的多维研究(1956~2022年) 张玉友等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北非国家摩洛哥为例,围绕摩洛哥自1956年独立以来政治稳定性问题,从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及外交等多个领域出发,探讨摩洛哥国家治理的内容、实践的路径、主要特征及最终效果,并将其置于整个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地区来分析其对于研究、理解阿拉伯国家发展和地区稳定的意义。本书既有助于推进和深化国内学界有关阿拉伯国家和中东地区的学术研究,又能为新时期中阿全方位合作、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韩国研究论丛(2022年第2辑/总第44辑)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 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韩国研究论丛》(简称论丛)为我社老集刊,自2012年起在我社出版,每年出版两辑。论丛为我社优秀集刊、CSSCI来源集刊,作者多为相关研究领域专家,书稿质量稳定。 本书稿为论丛总第44辑,2022年第二辑。本辑论丛共包括十六篇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栏目:政治与外交、历史与文化、社会与管理,分别涉及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基督教在韩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慰安妇”历史记忆问题、韩国古代的无限宇宙观、朝鲜后期儒学与西学的交流、韩国古典文学作品对《史记》写作方式的借鉴,以及韩国的语言政策、韩流与意识形态安全、韩国家庭债务问题、韩国大学的人性教育等。 经济管理 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21·2024)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 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202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处于深度调整中。从发展动力看,2023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在202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发展动力减弱,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所降低。但是,也应看到房地产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从增量与存量两方面挖掘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空间与机遇。从市场风险看,风险防范与化解仍然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问题,应从土地入市、保障房供给、房屋收购储备等方面防止房价大幅波动。从市场预期看,供给方面,企业投资意愿减弱,开发投资额持续下降,新开工面积大幅减少;需求方面,居民购房意愿低迷,部分贷款购房者选择提前还贷以减轻负债和利息负担。因此,应从供给方和需求方修复信心,改善企业与购房者的市场预期。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4) 张占斌 牛先锋 主编 黄锟 蒲实 执行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4)》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助的重点项目。 本书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持续发布中国式现代化年度发展指数和发展热点,展现各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和研究趋势;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逻辑、演进规律、理论体系、机遇挑战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持续聚焦时代性、前瞻性、整体性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持续关注各地中国式现代化典型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模式和发展规律,积极为中央和地方提供决策咨询。 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3) 王遥 毛倩 赵鑫 等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已逐步构建并完善起绿色金融体系。本书通过构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来分析国家和地区间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和特征。本书还进一步分析地区代表性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总结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机制,探究多边开发机构的角色和作用,梳理出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进程,探讨了转型金融的发展。本报告为新形势下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部署和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4) 胡滨 主编 郑联盛 尹振涛 副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4)》主要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三部分组成。本书总报告着力深化中国特色金融监管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首先回顾了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历史进程,其后总结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实践经验,基于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对2023年中国金融监管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和评论,并对2023年中国金融监管发展态势进行预测。本书分报告具体剖析了2023年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以及外汇领域监管的年度进展,呈现给读者一幅中国金融监管全景路线图。在此基础上,本书以系统性金融风险观察为核心,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总体判断,着力分析重点风险领域的演进状况,对2024年金融风险进行研判。同时,对当前中国金融监管领域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涉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财务公司监管、气候风险等方面。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 王金伟 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深度解读了红色旅游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并对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希望能够为全国红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022~2023年,全国红色旅游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红色旅游综合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红色旅游不断提质升级,“新时代红色精神”备受瞩目,红色研学市场规范发展,年轻化亲子化趋势明显。未来需要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强化红旅融合创新发展、塑造红色旅游特色品牌、推动景区数字化转型、完善红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发力,不断推动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制造业资产配置与债务融资 耿丹青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具有“大市场“与“大政府”的特征,面对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让市场机制在企业资产配置和债务融资行为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在尊重和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是实现“稳经济”与“稳杠杆”动态平衡的前提。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企业投融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以国内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与解释其债务结构,分析其债务融资特点以及在需求冲击下的行为规律,从而探讨债务融资与资产配置之间的关系,为我国企业实施债务结构和资产配置决策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基于协同消费视角的共享住宿研究 卢东 曾小桥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后现代社会结构的流动性重构了消费者与产品的物我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传统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紧密结合的所有权消费向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协同消费转变。本书从协同消费视角全面探索了消费者在共享住宿中的分享和使用行为,界定了协同消费的概念、类属、特征和动机,构建了协同消费中共享住宿分享和使用意愿模型,分析了共享住宿中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心理所有权和价值共创。基于理论研究成果,本书也结合行业实际应用特点,为共享住宿平台企业、共享住宿房东和行业监管部门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管理建议和政策指导。 文化传媒 中国智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唐维红 主编 唐胜宏 执行主编 刘志华 副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领互联网技术变革。人类在经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开始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中国智能互联网行业应用加速落地,助力社会治理智能化,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智能化舆论认知战日渐频繁,智能互联网治理审慎包容。 2023年,5G应用技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关键要素突破、市场规模增长、垂直领域应用落地、产业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数据产业发展迎来智能化时代,数据资产化、数据智能分析等增强了企业数据治理能力。产业界各方均高度关注算力互联并积极开展探索实践。 2023年,AIGC展现丰富应用场景,自动驾驶在城市和城际典型交通应用场景落地,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体育等快速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新型工业化的变革进程,引领工业企业朝着智能、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 未来,算法、算力与数据的核心作用将更加凸显,多模态大模型将成为智能互联网应用的重要底座,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中国式网络治理框架逐步形成,促进智能互联网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 黄河文化“两创”发展报告(2024) 袁红英 张凤莲 主编 张伟 车振华 副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黄河文化“两创”发展报告(2024)》是研究黄河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学术成果,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持、沿黄九省(区)社会科学院及高校黄河文化研究相关专家共同编写。本年度发展报告分为总报告、基础研究篇、创新发展篇、省区建设篇及大事记五个部分,全面阐述黄河文化的概念内涵、历史底蕴、精神内核、发展演变、“两创”方针,全面反映黄河流域在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艺创作、文旅发展、传播推广、交流合作等领域的决策部署、工作举措、发展成就,突出呈现黄河文化数字化、品牌化、文化标识、展示空间、国家公园建设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成功经验、对策措施,为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文献整理 秦簡算書校釋 周序林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现有秦简算书有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田书》(2012~2023年刊布)和岳麓书院藏秦简《数》(2010~2022年刊布),本书校释2023年以前刊布的秦简算书文献。秦简算书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数学在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发展状况,是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第一手材料,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极具研究价值。本书汇集了2023年以前所见秦简算书文献,把秦简算书置于中国数学史的大背景下,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跨学科研究,在简文释读、简文句读、简文释义、简文今译等方面有新突破,在疑难古算用语诠释、疑难算理算法阐释、疑难算题解读、传世文献讹误校正等方面有新进展。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供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之用,可供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用。 教育学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张婧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基础作用。本书通过对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国内生态文明教育发展历程与实践的全面回顾,阐述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发展、政策演进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生态文明实践的发展逻辑与特色创新。面向未来,重点对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的逻辑构建、内容体系、实施策略与实施案例等内容做了详细分析与全面设计。同时, 对面向2050 年的生态文明教育,从教与学方式变革、教师培训创新、区域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终身学习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未来重点实践领域等多层面做了全景式展望。本书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学校管理者、基础教育领域科研部门的科研人员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 李涛 邬志辉 主编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东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同编撰。本书聚焦“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核心议题,由“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理论”“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现代化治理”“中国农村教育的公共支出与服务均等化”“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五个子议题构成,系统回应了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发展脉络与价值,数字化何以助力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治理实践难题,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门何以能出贵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助力强国建设。 哲学 德国哲学(2023年卷下/总第44期) 邓晓芒 舒红跃 主编 庄威 杨宗伟 副主编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哲学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1986 年至2001 年刊物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对推进中国的德国哲学及外国哲学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影响广泛。《德国哲学》为CSSCI(2023-2024)收录集刊,现任主编为邓晓芒、舒红跃。刊物创办30 多年来的历史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当代中国学人研究德国哲学的历程和成绩,国内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学者几乎都曾在《德国哲学》上发表过重要论文,刊物也为年轻学子提供了窗口,培养了一大批学术新秀,起到了学术传承的作用,对推进德国哲学乃至外国哲学研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 文学研究 元代北方少数民族散文作品整理与研究 多洛肯 等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蒙古族入主中原带来民族的交融,整个北方少数民族也在融合的过程中,深受汉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形成了元代崇儒、尊道的文化环境以及浓厚的学术风气。再加上,有元一代,忽必烈“天下一家”的政治思想消除了民族对立的藩篱,民族文化交融的进程与广度得到空前提高与延伸,这为元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文化基础,元代北方少数民族散文创作也日益繁盛。北方少数民族族别颇多,但是有散文作品存世的仅有蒙古、色目、契丹与女真三个群体。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元代北方少数民族散文研究,分为绪论;第一章元代北方少数民族散文创作背景及概貌;第二章元代北方少数民族散文文体类析;第三章元代北方少数民族散文特色;第四章民汉文学交融中的元代北方少数民族散文;结语。下编为元代北方少数民族散文作品整理,分别辑校了蒙古族散文23篇;色目人散文322篇;契丹与女真散文226篇。 甲骨文 魏玛共和国:1918~1933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 著 杨丽 李鸥 译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1918年成立的第一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一开始就命运多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经历和《凡尔赛和约》的严苛条款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左翼和右翼的激进思潮破坏了人们对民主国家的信任,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逐年升高的失业率更是让共和国深陷危机。存续的十余年中,它曾多次尝试克服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引发的动乱,推动政体和经济改革,但收效甚微。随着希特勒上台掌权,内忧外患之下的魏玛共和国走向了终结。 权力向希特勒的转移是否可以被避免?魏玛共和国是否可以被拯救?它是否因其内在的必然性而注定失败?人们至今仍在激烈地争论这些问题。《魏玛共和国》生动地描述了1918~1933年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笔调给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答案。 索·恩 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1965 [德]尼尔斯·奥勒·厄尔曼(Nils Ole Oermann)著 王旭译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他是旷世的天才,25岁已是哲学和神学双料博士,38岁成为医学博士,一生共获得10个荣誉博士学位。 他是音乐的大师,管风琴演奏家和修复者,其巴赫传记引人进入神圣的秘境,激起现代巴赫复兴的浪潮。 他是仁厚的医者,热带丛林里救死扶伤的“非洲之子”,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阿尔贝特·施韦泽,划时代的人道主义者、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这位生于阿尔萨斯的牧师之子,青年时已饱读经卷,却立志要“直接为人类服务”。他看到政治灾难让文明化作荒野,从而提出“敬畏生命”的原则,以“文化哲学”拯救精神之迷失。作为传教士前往非洲建立热带医院只是他思索过的众多实践方式之一,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以超人的魄力,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行医大半生;战后更是细心周旋于多国之间,为禁止核武器奔走呼吁。挚友爱因斯坦曾说:“施韦泽是西方世界唯一一个在超国家的道德影响方面可与甘地相媲美的人。” 在作者看来,施韦泽崇高,却绝非简单之人:他谦逊又大胆到近乎狂躁,真诚但善于自我表演,无论置身何处,都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人无完人,他的医疗手段和对待非洲弟兄的方式曾被诟病为落后;可施韦泽的伟大恰恰在于,他在虔信与务实、伦理与实践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以知行合一为世人指出了一条生存之道。 方寸 第一次:30件开创性作品的艺术史 [英]尼克·特伦德(Nick Trend)著 孙晓雪 译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第一次”命题,简单而有趣地讲述了三十件艺术史中的开创性作品,从绘画中的第一个吻,第一个微笑,第一次拥抱,到女权主义色彩的描绘,等等。 艺术的故事并不总是艺术史的“主义”和复杂的学术辩论的故事。真正的历史往往是一些非常简单的第一次的故事,描绘了艺术家灵光一闪的日常。 艺术通过这些简单的,但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飞跃来发展和革新自己。 作者讲述了每个第一次为何发生、如何发生,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和后续的故事,引领读者了解作品从何而来,它们与我们有什么关系。那些改变绘画创作方式的关键时刻,也重塑了人们对于艺术之目的以及如何创作艺术的观念与见解。 鸣沙 神器有命:汉帝国的神圣性格及其崩解 冯渝杰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神圣汉帝国”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心灵考古”。为消弭“汉家”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为汉制法”,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天下一家”构想,“汉家”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致太平”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道教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宗教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王汉→师汉→辅汉→代汉→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九色鹿 从观念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发现慈悲 喻静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肇始于印度的佛教东传至中国,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华文明演进史的关键一环,“慈悲”即两汉之际随佛经汉译进入中国文化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与儒、道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不断对话、调适和会通,最终成为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慈悲”则融入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外化为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慈悲”是开启历史中国意义世界的钥匙,也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砖石。本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传世文献和中国境内文物遗存,从思想、制度、伦理、风俗等方面梳理专题,考察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慈悲思想;从造像、壁画、音乐、文学等方面选取案例,发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慈悲精神。 启微 乾隆的百宝箱:清宫宝藏与京城时尚 赖惠敏 著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将重点放在引领时尚的幕后,特别利用内务府档案和台北、北京两地故宫博物院藏品,分章阐述毛皮、冠服、西洋纺织品、珊瑚、金银器、佛寺镀金器物、金属祭器、佛像等清宫宝藏与工艺技术及中外贸易的关系,图文并茂地呈现乾隆时代清宫的美学、时尚、技术,并阐释外来物质文化的扩散历程。 一虫一草游世界:从微观史看中国本草的全球流通(1700—1949) 芦笛 著 严娜 译 芦笛 审校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自然物产和药品,冬虫夏草最初开始由藏人不迟于15世纪使用,而后从18世纪起被纳入中药。本书追索冬虫夏草从中国向法国、英国、俄国、日本的传播,考察关于冬虫夏草的中国知识与欧洲新思想之间的张力。这些新思想出现于18、19世纪的欧洲,并最终传播给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医生及其他知识分子群体。作者试图检讨冬虫夏草何以吸引全球如此众多的科学群体,与此同时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代欧洲博物学和中国药学发展过程的跨国视角。 年轮 浴火重生:战时与革命中国的电力工业 [新加坡]陈颖佳(Ying Jia Tan)著 甘丽华译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近现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七次停电危机,以丰富的史料、流畅的叙事,勾勒出电力这一脊梁行业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地方标准林立、无法互通互联到形成统一国家电网的过程:从上海租界建成中国第一座电厂,到五卅运动中电力供应成为各方谈判的筹码、湖州丝厂以电力为杠杆实现地方利益与国家意志的博弈,再到全面抗战期间艰难的自发电、民国时期的三峡水电之梦、国共内战时期双方电力政策的失与得、新政权在1950年代初期以严密的“高峰负荷管理”应对电力供应之不足——这是电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侧影。 世间之盐 赫连夏国史 吴洪琳 著 2024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赫连夏是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南迁匈奴的一支——铁弗匈奴建立的政权,其强盛时期所领有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中部一带。自407年建立政权至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所擒,存在了大约25年时间。 本书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对夏国的历史做一全面、系统的探讨,不仅探讨了铁弗匈奴的来源及民族交融的情况,也叙述了赫连夏国的盛衰及社会政治制度等。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