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打破刚兑”后理财型保险的生死迷局

保底低收益VS可能超高收益

打破刚兑将推动保险产品利率市场化,理财型产品失去吸引力。此前,基于整个资管市场的刚兑背景,万能险的承诺收益率可达7%。而打破刚兑后,理财型产品的承诺收益必然将由保险资管本身的实际收益来买单。那么,险资运用水平或者说险企的投资能力,将决定其理财型保险产品的保底利率高低。从风控角度出发,理财型产品的承诺利率将设定在较低水平。如此一来,理财型保险产品就将失去市场吸引力。

但另一方面,“打破刚兑”不会影响保险产品的高收益。在“打破刚兑”和“净值化”要求下,保险资管产品的收益率可传递到保险产品收益上。所谓“净值化”,就是对应“刚兑”的不保本而言,则投资所得收益要全部归属于投资人。也就是说在保底收益很低的基础上,理财型保险产品的实际收益可能非常高。

综合保底低收益和可能的高收益来看,理财型保险产品实质上将异化成理财产品。这是与“保险姓保”相违背的。在此背景下,当理财收益不高的时候,就很可能触发保险保障端的退保风险。

因此,理财型保险产品要继续发展,就必须依赖险企的资管能力。

保险公司资管能力水平受考验

整体风险可控VS个体收益悬殊

在新规中,与“打破刚兑”相伴随的是“净值化”。而“净值化”要实现高收益,就取决于保险资管能力的高低了。那么,当前保险业资管能力水平如何呢?

据统计,2017年保险资管计划余额2.5万亿元,资管产品收益率最高为56.86%,最低为-30.68%。

据业内对2017年保险资管产品的收益率情况统计,包括67只权益类产品、67只混合类产品和115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结果显示,权益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的最高收益率分别达55.75%、56.86%,固收类产品最高收益接近30%。

67只权益类保险资管产品方面,平均收益率16.30%,其中7只收益率为负。

67只混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方面,平均收益率5.88%,其中25只收益率为负。

115只固定收益类保险资管产品方面,平均收益率为3.16%,其中18只收益率为负。

从单一产品看,收益率最高和最低的都为权益类资管产品,收益率最高为56.86%,最低为-30.68%。

实际上,“打破刚兑”的新规对于现有的保险资管监管影响相对有限,保险行业在险资运用层面就已经面临着严监管。保险资管水平虽然有差异,但整体稳健,风险可控,收益相对有保障。但在行业内部,不同险企的投资收益水平或者说资管能力悬殊。这也必然将导致险企的业务水平呈现巨大差异,并体现到险企的盈利水平上。

以理财产品寻求市场突破的路径或被堵死

强者恒强VS中小险企突围

理财型产品无疑是中小险企的重要产品。在“134号文”实施之前,一些中小险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就得益于万能险强大的吸金能力。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险资运用水平,而险资运用水平的根本就在于可供投资的险资,也就是保费收入。

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理财型产品也将面临定价难题,收益率水平更可能进一步下降。对于一些希望通过理财产品突围的中小险企来说,将面临更大困境。由于缺乏大规模险资运用的经验,资管经验相对不足,中小险企本身的资管能力也相对缺乏,可承诺的保底收益水平显然将更低,由此就将导致其理财型产品无市场吸引力。

实际上,自“134号文”之后,中小险企的万能险就遭遇了断崖式下滑,而部分大型险企的万难险规模反而逆势增长。

正如行业所总结的,当前保险市场已经进入强者恒强的时代。留给中小险企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果不能尽早突破,未来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残酷。

可见,在“打破刚兑”,对金融行业“去杠杆”的金融监管大背景下,保险行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在监管不断加码后,2018年会不会因此出现险企破产,将是行业发展至今的又一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