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思考 | 再审视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怡和控股(SINGAPORE REG)(JAR)股票价格)

原标题 |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探析——从必然性、可行性到新跨越

2024年是国内银行理财问世发展20周年,20年来国内银行理财经历了从类存款产品、影子银行工具、类资管产品到资管产品的发展跃迁,银行理财的形态和属性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体现在银行理财的净值表征和收益表现上。特别是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前后,银行理财的估值方式经历了从“摊余成本法—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并存—完全市值法—市值法+部分混合估值法”的明显调整,银行理财的净值跟随底层资产价格变化呈现波动性,银行理财的收益也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引发了市场和公众对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再审视。新形势下,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是否仍然必要?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是否持续可行?下一阶段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又将如何演进?显然都是当下值得深入探析的重大命题。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界定和演进

绝对收益目标强调投资运作目标是获取“真金白银”的真实收益,即实现本金的保值增值。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绝对收益目标不等同于收益承诺或本金保证,绝对收益目标是资产管理人在遵循“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听人之嘱、忠人之事”的资管原则基础上,努力为客户创造稳健收益回报。同时,绝对收益目标也区别于相对收益目标:绝对收益目标是一种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思维”业绩观,强调的是让客户赚钱的产品持有体验,而相对收益目标是一种以产品为中心的“卖方思维”业绩观,突出的是产品表现出众带来的市场引流效应。因此,绝对收益目标实现了客户利益、产品表现和资产管理人价值的有机统一,是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和体现。

当前,银行理财实现绝对收益目标的能力主要源自三个方面——银行理财的策略采选优势、商业银行的资产创设优势和信贷文化风险控制优势。从银行理财发展的实践历程来看,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坚持,经受住了来自宏观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波动的考验,由此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客户的信赖,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波动较大的2018年和2022年,银行理财整体仍然实现了较为稳定的绝对收益,相较于公募基金等其他资管产品收益表现,优势更为显著。

在资管新规出台前,银行理财采取资金池运作模式,负债端资金期限和属性对资产端投资的约束较少,银行理财通过大量配置持有至到期的中长期限债券、非标资产等,可以获取丰厚的期限错配收益来源。同时,银行理财底层资产广泛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底层资产估值较少受到资本市场真实交易价格波动的影响,底层资产估值的稳定增长保证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稳定增长。这一阶段的银行理财为预期收益型产品,隐含刚性兑付条件,其收益和风险与底层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缺乏对应关系,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在运作模式、估值方式和收益来源上均具有保障。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按照“三单管理”运作的新产品和按照资金池运作的老产品并存,底层资产的市值法计量方式和摊余成本法估值方式同时存在。随着老产品规模不断压降,老产品持有的资产需要不断出售,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账面价格与真实市场交易的公允价格之间存在的差异显现出来。由于我国利率水平处于长期下行趋势,老产品持有的债券、非标资产等的真实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摊余成本法计量下的账面价格,新产品在承接老产品持有的资产时,部分按照摊余成本法计量的账面价格承接,形成了新产品绝对收益的安全垫。资金池运作的历史沉淀收益的释放和承接,为这一阶段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在资管新规全面实施阶段,银行理财完成净值化转型,市值法计量方式全面运用,底层资产账面价格与真实市场价格保持一致,银行理财净值跟随底层资产市场价格变化而波动,产品净值曲线形态不再保持稳定的正斜率,特别是在市场面临短期集中调整的特殊阶段,理财产品净值持续回调,破净产品不断涌现,银行理财破净逐步成为常态。尽管从整体看,银行理财实现了优于其他资管产品的正收益,但是,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开始受到市场质疑。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的必然性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坚守稳健运作特征,具有很强的必然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共同决定。

银行理财的历史传承决定银行理财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追本溯源,银行理财肇始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在发展初期,银行理财作为规避存款利率上限的存款替代品出现,具有本金安全和收益稳定的属性,直到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前,保本保收益一直是银行理财的固有属性。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明确为资管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一类新兴资管机构纷纷成立,银行理财彻底告别保本保收益,但是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植根于商业银行体系的资管机构,当前其销售渠道仅限于商业银行和理财子公司自身,银行理财作为市场上唯一一类冠名“银行”的资管产品,承载着客户对商业银行的稳健运作历史传承的信任,有别于其他资管产品,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为客户继续提供稳健配置方案,提供稳健配置收益。

银行理财的客户结构决定银行理财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披露,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为1.14亿户,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为1.13亿户,占比超过99%,银行理财的客户群体基本为个人投资者。如果从资金来源占比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个人客户资金占比约为90%,机构客户资金占比仅为1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波士顿咨询发布的《2023年全球资产管理报告》披露,机构投资者是全球资管行业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022年近60%的资管业务资金来源于机构投资者,来源于个人投资者资金的占比仅为40%。具体到国内其他资管产品的资金来源,我国公募基金的资金来源中,机构客户资金占比高于50%,而个人客户资金占比低于50%。我国保险资管产品的资金来源中,几乎全部为机构客户资金。无论与国际资管行业平均水平比较,还是与国内其他资管产品比较,银行理财的个人投资者特征显著,具有典型的普惠金融属性,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水平有限,相较收益弹性,更加追求安全性。因此,银行理财的负债端客户资金属性天然要求银行理财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

银行理财收益风险分布决定银行理财必须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当前国内资管产品体系基本完备,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收益风险分布矩阵,在遵循大致恒定的风险收益比情况下,从预期收益维度看,私募股权理财产品收益预期最高,通常预期年化收益率在12%以上,同时其风险承担水平也最高,承担损失的最高比例超过本金的50%;股票型基金收益预期较高,通常预期年化收益率在8%以上,同时其风险承担水平也较高,从机构投资者设置的股票型基金风险预警线阈值观察,其承担损失的最高比例一般为本金的20%;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收益预期适中,通常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8%之间,同时其风险承担水平也适中,投资者预期的最高损失比例不超过本金的10%;银行理财收益预期合理,通常预期年化收益率在2%—4%之间,同时其风险承担水平很低,净值波动率很低,投资者普遍预期本金安全,该类资管产品是从银行表外资管产品过渡至银行表内存款产品的桥梁,属于绝对收益目标类资管产品,向上链接了前述风险收益资管产品,向下链接了银行存款等保本保收益金融产品;银行存款、大额存单等金融产品收益偏低,通常在2%以内,与社会一般物价水平涨幅基本一致,通常情况下,其风险承担水平为零,具有保本保收益属性(见表1)。在全部资管产品风险收益分布序列中,银行理财风险收益预期“卡位”区间决定了其为绝对收益目标资管产品。

表1 资管产品和银行存款收益风险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的可行性

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坚守稳健运作特征,不仅具有必然性,同样也具备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银行理财良好的历史业绩很好地阐释了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具有可行性。资管新规明确了银行理财的资管产品属性,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回归资管本源,银行理财收益跟随市场变化、运作效能而波动,体现出市场化、专业化的特征。资管新规出台初期,由于银行理财从保本保收益的刚兑承诺转换为绝对收益的业绩目标,市场对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信心缺失,银行理财客户出现流失,整体规模出现阶段性明显下降。但是从资管新规出台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银行理财的投资运作连续六年实现较为稳定的正向收益。特别是在2018年权益市场明显波动、2022年和2023年权益市场明显波动叠加债券市场阶段性集中调整的资本市场不利影响下,银行理财仍然给客户创造了较为稳定的正向收益。与管理规模大致相同的公募基金相比较,践行绝对收益目标的银行理财,无论是期间收益分布的稳定性,还是期间累计收益都显著优于公募基金业绩的表现,可以说,银行理财的绝对收益目标得到了实践验证,体现了理财为民的普惠属性(见表2)。

表2 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年度收益情况(万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表中括号内数据为亏损状况)

银行理财灵活的配置策略很好地保证了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的可行性。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赋予了银行理财宽广的配置空间,银行理财既可以面向广阔的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公募基金、REITs等标准化金融产品进行灵活配置,同时也能够依托强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对非标债权、特色存款、未上市股权等场外金融产品开展有效配置。如果简要归纳中国资管行业主流机构竞争的差异化优势,公募基金主要凭借发展起步早的投研体系,深耕细分领域专业研究,获取“精而深”的投资收益;保险资管主要凭借负债端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在资产端配置上可以更好地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获取“长而稳”的配置收益;银行理财则是充分依托政策赋予的宽广配置空间,可以有效链接商业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充分运用各类有效投资策略,获取“宽而稳”的配置收益。事实上,近年来银行理财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充分发挥自身“宽而稳”的资产配置优势,有效进行了投资策略调整,特别是在2022年和2023年权益市场波动加大、债券收益率偏低的复杂配置环境中,银行理财有效提升了特色存款和非标债权等低波稳健类资产的配置,保证了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实现(见表3)。

表3 近年来银行理财资产配置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银行理财产品的费率结构有效地保证了银行理财坚持绝对收益目标的可行性。银行理财的费用包括认购费、申赎费、固定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其他费用、超额业绩报酬等7种类型,其中除超额业绩报酬外的6种固定费率具有典型的普惠属性。近年来银行理财固定费率持续下行,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整体平均固定费率不足35个基点,明显低于公募基金超过100个基点的固定费率水平。在较低的固定费率水平下,银行理财经营机构为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持续打磨精细化管理能力,获取超额业绩报酬。近年来,银行理财在固定费率方面持续创新,不断增强与客户利益的一致性绑定,凸显了银行理财的普惠金融属性,这些创新举措包括产品破净不收管理费、净值回撤不收管理费、不达业绩比较基准不收管理费、阶段性固定费率优惠等。银行理财产品的低固定费率、收取超额业绩报酬机制内嵌了与客户利益高度绑定的机制,从而在内生机制层面有效地保证了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可行性。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展望

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运作的持续推进,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化、专业化、体系化能力的快速提升,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内涵持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特征。

随着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信服力持续增强,银行理财有望成为市场资金配置的主要领域。从目前主要资管产品的保有规模观测,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管、信托产品等规模相差不大。下一阶段,低利率环境延续,资本市场风险意识增强,随着养老金、保险资金配置银行理财的政策制度日益健全,个人资金和机构资金将持续加大对银行理财的配置,银行理财因此有望成为市场资金稳定收益的来源和稳健配置的基本盘,得到持续发展壮大。

随着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的持续深化,银行理财绝对收益能力将进一步得到彰显。当前银行理财绝对收益能力主要有三个来源——配置空间宽广、资产创设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未来,银行理财作为市场资金配置的基本盘,汇集市场资金和市场信息,以及配置平台资源整合的优势凸显。各类最优创新资产策略将优先在银行理财中得到应用,银行理财在全天候市场环境中不断验证、打磨绝对收益获取能力,绝对收益策略谱系不断拓宽,绝对收益方法论日臻成熟,银行理财绝对收益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

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将深度融入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银行理财将成为金融强国的重要支柱。银行理财作为中国特色金融产品,其绝对收益目标植根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将牢牢遵循“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的要求。下一阶段,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将与“做好五篇大文章”深度融入,强化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固有优势,加快提升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综合优势,逐步探索发展科技金融的有效路径,持续强化对以义取利、义利并举的绝对收益目标的新担当。

源:银行家杂志

作者:邓文硕

编辑:小象

责编:J_Five

关注我们

本文系“正略金融研究所”公众号转载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正略金融研究所

责任编辑: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刊载的所有资料及图表仅供参考使用。投资者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图表进行金融、证券等投资所造成的盈亏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如因系统维护或升级而需暂停服务,或因线路及超出本公司控制范围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相信不少人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比如就要还房贷了,但是工资还没到账,眼看就要逾期;信用卡的还款日到了,但是钱都在理财账户里,提现要T+1才能到账;家人突然遇到事故、重大疾病急需用钱,但是刷爆信用卡、银行卡都不够应急。

对于诸如此类急用钱的情况,如果去找银行申请贷款,等银行审批通过放款下来可能黄花菜都凉了。而且有的人并不是真正缺钱,只是一时手头紧,短期无法周转,一旦发了工资或者理财账户到期就有了资金,并不一定要因此背上一笔长期贷款。所以,有的人可能会找亲朋好友借钱周转一下,虽然过很短的时间就能还别人,但是也难免欠了一个人情。

找别人借钱如果遭遇拒绝肯定会不舒服,就算借到了钱,以后不仅要还钱还得还人情,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或者说自己就可以解决这种短期周转困难呢?在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正所谓求人不如求己,这样的方法其实有不少。

如果你有信用卡,一般都是可以把额度转换成资金到一张银行卡上,专业的说法叫信用卡预借现金。不同银行、不同信用卡可以预借现金的比例不同,有的可以借到额度的百分之百,有的可以借到百分之五十。这种预借现金的方式要比直接用信用卡到ATM取现金利息低,而且信用额度转换的资金会直接放款到银行卡上,无论是取现、转账都十分方便,整个过程一般只要几分钟。值得一说的是,信用卡的发卡行经常会搞预借现金的活动,借款达到一定额度或者还款达到一定期数就送礼品,适当预借现金给银行送点钱也有助于提升信用卡额度。

但是这种情况也有很明显的劣势,那就是借款的年化利率比较高,平均达到14%,银行是以手续费的名义征收,而且提前还款仍然要缴纳相应的手续费。所以,除非真的是找不到更好的途径,否则这种方式要慎用。尤其是如果是消费,那么就看看是不是能直接刷信用卡,而不是这种曲折的预借现金,如果本来就是用于还信用卡账单,那还不如操作账单分期,这样比预借现金的手续费还便宜一些。

不想用信用卡找银行贷款,那么就可以在微信上使用“微粒贷”,在微信中进入“钱包”,就能看见“微粒贷借钱”,打开后就能看到自己可以借款的额度。这个额度是微信根据你在微信中的大数据,如职业、人脉、购物信息、信用卡消费等各类信息综合判断的,少的有几千,多的有十几万。但是利率也不低,一般都是日利率达到0.04%~0.05%,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利率,所以只适合短期借款。

微粒贷的好处就是放款也特别快,第一次借款会有一个微众银行客服电话确认的过程,之后基本上几分钟就可以到账,而且可以提前还款按日计息不收罚款。所以,如果你真的差一点钱周转,那么这也是个解决方案,比如需要1万元还房贷,工资要两天后到账,那么用微粒贷借款1万元,两天只需要支付8元的利息,然后用到账的工资提前还款即可。考虑到利率高,这种借款方式显然不适合长期借。

跟微粒贷类似的还有支付宝的网商贷、京东的金条,这些App也是根据你在对应平台的消费大数据、信用积分等计算的额度和利率,一般来说额度都比较低,大概是2万元以下,利率在日利率0.04%左右,也是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利率。

微粒贷、网商贷、京东金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额度都比较小,但是利率高,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不适合。那么有没有一个能借到相对额度较高,利率又较低,同时资质也不错的平台呢?

沐丞研究了比较多的平台,终于找到一个符合条件的产品,大家可以在苏宁金融App中找到“任性贷”这个产品。任性贷具有高额度、低利率、下款快、还款易四大特点,即借款额度最高达50万,有效期长达10年,日息0.017%起,快至10秒到账,分期付款,随借随还,纯线上操作。

“任性贷”

从这个官方介绍可以看得出来,首先额度基本上已经超越前面的信用卡预借现金、微粒贷、网商贷、京东金条等,其次是日息只要0.017%起,这也足以秒杀上述几种借款方式,而且还款期限长,同时也具备随借随还的特性。线上借款普遍都快,所以利率就是最大优势,日息0.017%相当于年化才6.2%,如果找银行做过消费贷款的人应该清楚,这已经是非常低的一个利率,关键是纯信用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

当然,想获得50万的额度和0.017%的日息也不是随便一个人注册了苏宁金融App就可以,这个也是一种信用贷款,只要在苏宁金融App中多进行理财、购物、缴费,信用值不断上升,那么能获得的任性贷的额度就会上涨,同时贷款利率下降。一直持续下去,任性贷就能成为自己的一个小金库,时时可以获得低息的贷款,帮助自己解决各类短期周转问题,再也不用东拼西凑或者找人借钱。

通过下面的表格可能更容易说明问题:

线上贷款方式对比

最后,沐丞想说的是,不论选择哪个平台借款都要珍惜自己的信用,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大数据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信用值,想获得一个高的信用值就需要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有义务直接给你一笔钱解你的燃眉之急,要想在遇到急用钱时气定神闲,那就要在平时做好信用的储备。

作者简介:简书、今日头条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者,随手记等各大财经类平台特邀理财作者。已出版个人理财书籍《理财要趁早》、《轻松做财女》、《理财趁年轻——愿你过上想要的生活》,职场励志书籍《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


本文由“山水科技”发布,2017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