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资管研究院是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致力于资管领域政策和业务研究的独立智库。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 杨希
编辑 | 方海平
新媒体编辑 | 实习生赵熙楠
2023年于银行理财而言,是恢复元气的一年,也是加速洗牌的一年。
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下称《报告》),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6.80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11万只,募集资金57.08 万亿元。银行理财总规模虽未达2022年末27.65万亿的高点,但也已经实现连续三个季度回升。
规模回升的同时,行业格局也在重塑。据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分析,2023年内股份行理财公司已成为行业第一梯队,大行理财公司普遍有所式微,部分城商行理财公司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23年末,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及信银理财稳居理财公司理财规模的前三,理财公司行业格局初定。
理财公司市场占比上升1.01%
2023年,银行理财已经迈入资管新规全面实施后的新发展阶段。从存续情况来看,理财公司已经成为了行业发展中的绝对主流。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258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98万只,较年初增加14.86%;存续规模26.80万亿元。分机构类型来看,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存续产品只数1.94万只,存续规模22.47万亿元,较年初上升1.01%,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3.85%。
从产品类型看,截至2023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5.97万亿元,占比为96.93%,较年初增加1.46个百分点。从投资性质看,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5.82 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6.34%,较年初增加1.84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86万亿元,占比为3.21%,较年初减少1.89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8万亿元和0.04万亿元。
从参与主体看,去年年末,浙银理财获批筹建,成为自2018年12月以来设立的第32家理财公司。同时,法巴农银理财在去年6月正式开业,使得市场上的已开业银行理财公司达到31家。
廖志明团队认为,真净值时代,理财公司大有可为。尤其是,部分股份行及城商行理财公司市场化程度较高,奋发进取,成为行业领头羊,形成了理财公司百舸争流之局面。随着存款利率走低,银行理财规模有望较快增长。
《报告》称,2023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6981亿元。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1739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242亿元,同比增长0.85%。2023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94%。
招银、兴银、信银坐稳第一梯队
近几年,理财公司行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去年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商业银行资管部为主导的时代,各行的理财规模与该行自身的客户禀赋、营销策略、网点数量等直接相关,各行发行的理财在竞争上也不十分明显,发行理财产品主要也是为了满足本行客户需求。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有大行的银行理财规模都保持了领先态势。
但在理财公司为行业主导的时代,银行理财的竞争日渐“白热化”,行外代销路径的进一步打开,也让银行理财产品进入了真刀真枪的“拼刺刀”阶段。市场就是“无形之手”,将行业座次重排。在2023年内,股份行理财公司已成为第一梯队,大行理财公司普遍有所式微。
2022年末,按存续规模排序,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建信理财分别以2.5万亿、2.1万亿和1.9万亿的规模位居行业三甲。半年后,这一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数据显示,2023年6月末,招银、兴银、信银分别以2.4万亿、2.1万亿、1.5万亿的规模位居前三。国有大行理财子规模均出现明显下滑,均回落至1.5万亿左右。
据廖志明团队估算,截至2023年末,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及信银理财稳居理财公司理财规模的前三,预估规模分别为2.4万亿、2.2万亿和1.7万亿,其中招银理财规模或较年初减少0.1万亿,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规模较年初增长0.2万亿。可以说,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及信银理财已站稳银行理财第一梯队。同时据廖志明团队梳理,2023年理财规模增量方面,兴银、信银和苏银位居行业前三。
渠道建设逐步完善
产品收益更加稳健
理财公司的发展中,渠道多元化拓展无疑是明确的趋势。复盘来看,经过三年发展,理财公司渠道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初步形成母行渠道、第三方银行渠道、互联网银行代销渠道和理财公司直销渠道多点开花的局面。
理财公司合作代销机构数量持续增长,《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场有491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年初增加163家。
伴随着行外渠道不断拓展而来的,是银行理财的母行代销金额占比持续下降。《报告》统计,银行理财由母行代销的金额占比已由2022年12月末的超过8成下降至2023年12月末的7成左右。
2023年,已经经历过债市大波动的理财公司在产品策略上也有所调整。银行理财的客户风险偏好较低,波动之下,客户的风险偏好进一步下降。银行理财也进一步向中低风险等级产品集中,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也有所下降。“低波产品”成为2023年多家理财公司主推的产品类型。
图片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
理财公司的直销渠道建设也越来越成熟,部分理财公司建立有独立APP。2023年,21世纪资管研究院针对理财公司APP产品发起了系列测评。测评结果显示,中低风险产品成为理财公司App产品主流,风险等级为一级、二级的产品占比超过九成;近年来理财子公司积极布局与用户偏好相匹配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其中“固收+”产品成为主流,在App的在售产品中,“固收+权益”类产品占比最多。
收益表现上,以比较热门的7天持有期产品为例,近3个月的收益情况来看,来自信银理财和华夏理财的3只纯固收产品在年化收益率方面表现较好,其中信银理财的两只产品近3月年化收益率均达2.92%;其次是宁银理财、渝农商理财的两款固收+收益类产品,近3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83%、2.79%。
展望2024年,廖志明团队预计理财规模会迎来较快增长。据其估算,2022年11月10日左右,银行理财规模达到年内高点,接近31.5万亿元。此后由于理财净值波动导致客户赎回以及理财冲存款等,理财规模出现大幅下降。展望2024年,由于存款利率下调,理财规模有望较快增长,理财规模可能突破历史高点,2024年末理财规模有望超过30万亿元。
END
►►►
往期荐读
国债收益快速下行理财收益率“爆表”狂“吸金”,理财经理直呼买国债不如存定期
永诚资产曹志强:坚持特色化、产品化、市场化的发展战略,打造精品保险资管公司
岁末年初密集上线,各大银行APP都更新了些啥?| 手机银行迭代测评①
量化交易报告制度平稳落地;央行多地省分行集中人事调整;重庆信托一项目提前两个月兑付丨大资管一周情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