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人体血液、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敷布运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过阳气的汽化作用,才能营养全身而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的脏腑机能活动,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人体正常的体液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体液占人体70%,阳气不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体湿邪过重。正常的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脏六腑必不可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态反应。少了就是火,多了就是痰湿。
现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难病症都是由阳气不足引起的体内阴液失调造成的。有的朋友会想,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怎么好端端的阳气就跑掉了呢?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伤害我们阳气的不利因素,只是被我们忽略罢了。
1、是什么消耗了我们的最多的阳气?
那么是什么消耗我们的阳气最多呢?是精神。从中医角度讲,人体阳气五种外在表现的神、魂、魄、意、志,与人体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神属心,魂属肝,魄属肺,意属脾,志属肾,精神上的不调和,也会引发脏器的病变。这种无形的阳气,随时左右着人体的健康,这也是养生最大的秘密。今天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早日脱离疾病之苦,都能健康长寿。
就我们的形体来说,除去先天带来的疾病,24岁以前发的病,一般都没有大问题,因为人24岁之前先天的元阳之气很足,人体神经、肌肉、骨骼都处于最佳状态。24岁以后,人们身上的压力会逐步增多,耗费精神过度,也就是耗费阳气过度,身体呈现出阴盛阳虚的状态。所以24岁以后的成年人生病,更应该从精神、情志层面去找病因,大部分疾病是精神、情志受到损害造成的。
损害人们精神最大的因素之一,是现代社会的信息污染。我们现在一天内接触到的信息,可能比古代人一辈子接触到的都多,每个人的心里都装满了事,脑子里也充斥着各类信息。长此以往,人的精神受到的损害可想而知!比如说,一个人听到不好的消息,生气发火了,很可能马上就能感到血冲到头顶了,甚至一些人还会突发心脏病。信息污染是伤人于无形的,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还单方面地认为是科技发展的象征。
饮食不当也消耗阳气
俗话说,病从口入。阳气遭受损伤比较大的另一个根源还来自于我们的饮食。别看我们现在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其实大部分食物都受农药、化肥或者各种添加剂的污染,包括转基因食品。长期食用被污染后的食物,会让我们五脏六腑的功能发生紊乱,反过来,五脏受损也会侵害到人的情志,肝不好的人易怒就是这个道理。久而久之,人体也呈现出阳虚状态了。
现在非常流行吃反季节蔬菜,这恰恰违反了蔬菜自身的生长规律,因为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生命能量发生了变化。比如东北一年一季的大米看起来油润光泽,吃起来口感细腻圆润,就是因为它吸收了一年的天地精华之气,蕴涵的生命力也旺盛。我经常听到一些人向我抱怨:"哎呀,现在的东西越来越不好吃了,我越来越没有食欲了。"这些食物蕴涵的生命能量,满足不了身体的需求,这样的食物又如何能美味呢?
我在生活中还发现,在天热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不能伤"阳"。我的一位朋友,对孩子十分溺爱,有一年,他的儿子特别喜欢吃冷饮,每天冰激凌不断,到了冬天,那孩子就总是伤风感冒。第二年,在我的劝说下,他很少给孩子吃冷饮了,那年冬天他的孩子感冒就少多了。
如果在夏天经常喝冰镇饮料,吹空调,露宿雨淋,很容易患伤阳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风湿等。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冬天衣着太厚,久居温室,大汗淋漓或过用辛热,多患伤阴之病,如咽喉肿痛、食欲不振、腹胀等。很多时候,这些细节容易被人忽略,第二年得了病也不知因何而起。如果我们事先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那么大部分疾病也就很难找上门了。
2、人的身体象银行,阳气就是货币
人的身体好比银行,阳气就是我们使用的货币。今天透支一点,明天透支一点,日积月累,银行就不干了。当健康不断被透支时,身体就会告诉你哪儿不舒服了,腰疼、背疼、落枕、感冒等,都是身体在提醒你:阳气不足了,货币透支了。补足阳气也像理财那样,需要开源节流。
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很强的抵御外邪的能力,发挥这种能力的根本是培固自身阳气。我后文将要提到的养生桩,就是让你把心静下来,以形控意,以意固形,让气血通畅运行,让机体自愈力处于最佳状态,养生桩是目前我发现的养阳最快捷有效的方法。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长生。
3、自古扶阳三法以及生发阳气的无上心法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一)自古扶阳三法:灼艾之法,丹药之法,附子之法
(二)生发阳气的无上心法:动能生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
4、自古扶阳有三法
宋代的着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说的就是要保命长寿,扶阳是不二法门。
5、扶阳的重要穴位
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古今长寿者必灸之穴——关元、足三里的长寿灸法
前几日,朋友来家做客。一进门,就见他脸色晦暗,无精打采。他说一场"金融危机"让他的生意受到冲击,最近是睡不好也吃不好了,一下子感觉老了很多。看着朋友疲累的样子,我也没跟他过多寒暄。当务之急是要激发他身体的阳气。于是我取来一支艾条,给他灸了一下关元穴,此穴主人的先天之气。关元过去也叫玄关,就像人体腹部的一个阀门,有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的意思,历来为修炼家所重视。灸关元就是利用艾条燃烧发出的温阳之气,通过关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复体力补充能量最快的方法。大约灸了10分钟,朋友伸了个懒腰,大喊舒服。我微笑不语,知道他体内的阳气已经升发上来了。
"灸"从字面上来看,上面是久下面是火,有长时间用火烤的意思。灸既能提神回阳,又能祛邪除湿,还可以去除家里的异味和人体的异味。在道家养生里是一种特殊的养命方法,也是升腾阳气最快的方法。
关元穴:
关元穴在哪儿呢?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采用仰卧的姿势,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即是该穴。 那么,穴位到底怎么灸呢?我首推温和灸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关元穴熏灸。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15~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 为度。
我的另外一位老师在传授我针灸技法时,曾叮嘱过我说:针者,刀兵之器,久刺令人气伤。这也是我们常常听说的,某某扎针后把身体扎软了,没劲了。针刺是一种治疗手段,不能用它来做保健。能为百姓人家所用,起到养生保健作用的还是灸法。
足三里:
接下来我又给他灸了足三里,大家都知道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大穴,此穴多气多血,主人后天之气。学医的时候,听老一辈的人讲过一个长寿灸法。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江户,有一个习俗,每建成一座新桥都要邀请当地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有一年一座桥建成之后,邀请到一位174岁高龄的老人"初渡"。在举行"初渡"的仪式上,主持仪式的将军问这位老人有什么长寿之术。老人回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一个方法,每个月的月初,连续八天用艾灸足三里穴,坚持不断,就能长寿了。我现在174岁,妻子173岁,儿孙皆已过百岁。"那位将军听了不胜感慨。灸足三里能长寿也随之广为人知,后来形成了日本的一个习俗。其实日本人灸足三里保健的方法来自于中国,早在隋唐朝时期的医学着作里就有灸足三里治病养生的记载。
《针灸大成》载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谚语,指的是化脓灸,又称为"灸花、灸疮",用艾条灸灼足三里穴时,灸到该处皮肤起水疱,产生无菌性的化脓,结痂,可以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强壮脾胃,使后天生化有源。但现在产生灸疮后不利于工作生活,一般进行温和灸就可以了。
治疗完毕后,看着朋友还沉浸在温暖舒适的状态中,就没有打扰他。过了一会儿,朋友像开窍了一样和我说:"老武啊,我明白了,身体才是最大的本钱啊,生活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朋友心怀温暖回去了。我坐在窗前凝视着外面的车水马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如今人人都为了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甚至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专门去锻炼身体了。其实,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希望生活在忙碌之中的朋友们能够抽出一点时间来,灸一灸关元和足三里,温补一下先后天之本,阳气旺盛了,财气才能旺盛。
注意事项:
以往的艾灸治疗,用的是"壮"这个词来记录治疗的时间长短,经常在书里看到治疗某种疾病需要灸多少壮。壮是什么意思呢?古时候艾灸治疗,用的是艾绒做的圆锥形的艾灸炷,一壮就是指这种艾灸炷从点燃到烧完的时间。我们现在多是用的在药店买的,加工的规格很标准的艾灸条。因此现在治疗所需要的时间也改成用分钟来计算了。一般都是灸10~15分钟。还可以在卖中医治疗器材的地方,看到很多用来艾灸的罐,它可以用在一些手不好操作的部位的治疗,如背后膀胱经的穴位。这些艾灸罐可把艾灸条弄成段,放进去,戴在穴位上,十分方便。不过灸治的时间就需要比艾灸条长了,一般需要20~30分钟。
6、升发阳气的无上心法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有一次在外地讲扶阳保健,一位听众提了个问题:如果不用药物和灸法,您还能有什么方法让我升发阳气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当时给了一个回答,就是减少欲望,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但我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讲课回来后我查阅了大量的道家古籍文献,发现道教的教理和仪轨当中,蕴藏着不用借助药物和灸法却行之有效的升阳方法,我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把这个方法形象地称为"三阳开泰"。
三阳开泰
"三阳开泰"出自《易经》六十四卦之中的泰卦。古人发现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阳"表示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人体的阳气升发也有类似的渐变过程,我称其为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即动则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
动则升阳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人只要动一动,摇一摇,那么就气血流通,百病不生了。学五禽戏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却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动摇正是对动则升阳最好的诠释。现代社会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人们大多动摇的是精神,不动的是身体。上班时坐在办公室里,出门就坐车,回家又坐在沙发上看半宿电视,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坐着的,不动则阳气不得升发,气血都瘀滞了,长此以往身体怎能不病呢?动摇精神损耗的是我们的阳气,动摇身体则能升发阳气,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就一定得先让身体动起来。
中医有一句话:"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如果你体内阳气严重的不足,阴气过盛,可以选择一些柔和舒缓的传统功法,如养生桩、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有一个标准,就是以心脏不剧烈跳动,身体微微出汗发热为宜,运动过度反而会伤害身体。
在锻炼时间的选择上,按照动则升阳、静则生阴的原理,上午和春夏都属于阳长阴消的阶段,阳主动,动则升阳,所以阳虚的人应该在上午锻炼。相反,傍晚和秋冬属阴长阳消的阶段,阴主静,静则生阴,那么,阴虚的人,当然应选择傍晚静养,效果会更好。
善能升阳
道家名着《太上感应篇》中对"善"作了三个定义:第一是语善;第二是视善,第三是行善。
语善
"语善"就是要求我们说一些鼓励人、激励人、柔和的话,比如说这个孩子今年考试成绩不理想,没考好孩子也不高兴,如果是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他一定不会去埋怨孩子,而是用激励、鼓励的方式,让孩子的信心建立起来,聪明的小孩都是夸大的,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聪明。事实上,现实中很多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夸奖中长大的,在这种肯定的阳性语言激励下,人的阳气就会持续得到升发,身心都会得到平衡的发展。古人讲,"良言一句三冬暖",讲的就是语善升阳的道理。
视善
视善,就是要让眼睛经常去看美好的事物。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是天地间的大美,所以久居尘世的人要经常出去看看,以此养目调心。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也是与天地交换能量,升发阳气的过程。.....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所见之物反过来也会影响心灵,生活中不要总看到社会、人生的阴暗面,凡事要多看阳光的、积极的一面。如此,不用刻意追求,也能做到随处视善了。
行善
那什么是行善呢?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看到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像汶川大地震,无数人伸出了关爱之手,捐出善款,还有的人做义工,亲自到一线去支援灾区,这都是行善的表现。再比如一个人用车拉着一车煤或者其他货物,爬高坡时上不去了,这时你帮他推一把,过了这个坡以后,拉车的人会回头道一声谢谢。这个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呢?一定会感觉到暖暖的,这种暖就是阳气升发的表现。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行为其实都是行善。
《礼记·礼运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管是语善、视善还是行善,都是在讲做人做事要去掉私欲,内心光明磊落,多为他人着想,那种累在身暖在心的感受,也是能延年祛病的。
喜则升阳
古人说,喜则阳气生。生活当中应该是很好做到的,多想一些高兴的事情,看一些欢快的娱乐节目,听自己喜欢的歌曲,读自己喜欢的书,业余时间多做自己喜欢的事,都可以使人的阳气升发。
喜能升阳,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冲喜”。按照道家医学的观点,冲喜是很高明的升阳方法,冲喜冲掉的是身体的邪气,换回的是正气,过去的人用办喜事的方法来治病或者转运。久病或长年身体不好的人,有意地操办些喜事,对病情是很有帮助的。实际上冲喜是借助外在的环境改变病人的身心状态。
只生欢喜不生愁的人,在古代就被称为神仙。喜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能够保持一颗欢喜心,对身体的滋养是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的。
命运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想去把握和改变的事。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命运赋予了每个人更加切实可把握的意义。阳气旺盛不仅不会受到病邪侵害,还能使人的精神平和愉悦,心想事成。所以,升发阳气还是改变命运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