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股市大跌,你的银行理财还好吗?

◎智友学堂(ID:zhiyoucf88) ◎作者 | 四粒

今年以来,2022年,银行理财突然不香了。

身边很多的朋友不止一次抱怨:股票基金绿油油就算了,银行理财那么点收益居然还亏!

银行理财不是“稳稳当当”的吗?这是在自砸招牌吗?等封闭期一过,我就全赎回!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伴随着银行理财“不再保本”而来的,还有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突然大规模“消失”。

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市场上存续的银行理财产品共3.13万只。

而在2021年底,这一数据为3.63万只。

也就是说,短短5个月不到,市面上的理财产品就减少了近5000只。

造成这些变动的,主要是官方对于理财产品有了新规定,与此同时,整个银行理财市场的风向都要大“转型”。

这也意味着,大家过去购买银行理财是为了追求“稳稳的幸福”,今后要自负盈亏了。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来给大家捋一捋:

1、银行理财产品的新动态,今后的趋势是什么?

2、和基金对比,银行理财还值得入手吗?

3、教你用3大指标,挑选稳健的理财产品。


最近银行理财都有什么变化?

首先说一下银行理财大规模减少的事情。

2018年4月的时候,银行理财、保险等行业出台了“资管新规”,目的是要提高这些机构业务的规范度。

当然,政策也不是说来就来,而是给了3年多的过渡期,期间还密集出台了细节性的规定,2021年就是最后一年。

在“资管新规”的政策里,其中有条对投资者非常重要的规定:即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简单解释就是,今后的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了,类似于“保本保息”“零风险”的承诺都成了过去式。


基于此,很多银行都趁着最后的时间,集中清理关闭了一批保本老产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一家知名机构的内部人员反映,他家银行在2021年末集中停了100多个老产品,硬是把全年的存量理财规模压降70%以上

除了主动关闭不合规的产品,银行机构们在发行新产品时,也有了新的考量。

1、单个理财的规模会扩大,小且差的产品将被逐步淘汰。

截止2021年底,全国单只理财产品的平均规模达到7.99亿元,同比增长19.25%。10亿以上的产品规模不断增加,1-2亿规模的产品逐渐减少。

2、理财产品朝“净值化”转型。

怎么理解这个事情呢?

所谓净值,说白了就是这个产品的价格。

例如某只基金的净值是1元,我花1000块钱就买到1000份,而且基金每天的涨跌也能看到。

在以前,银行理财是没有净值的,你看不到价格。

而净值化就是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产品的价格会有波动,底层资产的涨跌过程,会直接显示出来。投资者可以知道赚了多少,也知道赔了多少。

所以一句话概括,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之后,就变得跟基金差不多了,你会看到理财涨涨跌跌。

看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底,市场上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行业基本实现了净值化转型。

然而,踏入净值化的第一阶段,3月有2000只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跌破1元。


3、理财产品会配备更加专业的投研管理团队。

正如上面提到的,今年以来有不少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本。

过去,“银行理财”就是机构的活招牌,这四个字打出来就能引起投资者的购买。

但现在整个理财行业都向净值化发展,意味着投资者要承受波动。

那么相对应的,产品的发行方也需靠各种努力,把控产品的投资收益以及回撤,才能争得投资者的芳心。


(来源:券商中国)

过去的2021年,共有17家理财子公司对849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将近1200次的调研。

像基金一样的投研能力,还配备强大的投研团队,很有可能是今后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趋势。


配置思路的转变:银行理财和基金互补

看到这里,估计不少人都有疑问,既然理财产品会和基金越来越像,那我不如去买基金搏一搏,收益说不定更高。

听起来没毛病。

但不妨换一个角度,将基金和低风险理财产品做个互补,按仓位比例进行配置。

比如,在熊市的时候,将风险较高的基金和稳健的银行理财,按照3成和6成划分,剩下10%,以现金形式存在。

而在在牛市的情况下,可以把基金的占比提高到6成,稳健的理财变成3成。

如果你既不甘心理财的低收益,又对股市的波动感到恐慌,你可以选择,进可攻退可守的【固收+】投资组合。

这里的固收指的是债券等在内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其特点是波动小、收益较低;“+” ,则是配套股票、基金这些弹性大的资产,主要是搏其中的高收益。

固收+的股票债券的比例,一般是二八或三七开。

所以,固收+就是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基础,在控制波动的前提下,再通过股票、打新、定增、可转债等其余资产来增加收益的投资组合。

还有另一种配置思路就是,根据家庭成员的现金管理需求去配置。

拿我姑姑举例,去年她拿出了一笔钱投资基金,但是遇到行情波动之下,她发现账户少了700块,就心痛到不行,立刻决定全部卖出。

像我姑姑这一类的,就是追求稳健收益的人群,很难接受波动带来的损失。

根据法询金融固收组的统计数据,过去一年来,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

1、R1-R2的银行理财产品,总亏损幅度大概率不超过4%。

2、偏股型混合型基金,大约有一半亏损超过4%。

而在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破净潮,银行肯定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一方面觉得没法给大家一个好的交代,另一方面又必须承受转型带来的“阵痛”。

像建银理财、工银理财、招银理财等这些,都给投资者写起了“小作文”解释产品收益波动的事情。


(资料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此外,还有多家银行已经决定出资给自家的银行理财产品“护盘”

在3月3月23日至26日,光大理财、南银理财、中邮理财的三家银行分别运用约2亿元、5亿元、6.5亿元自购旗下的破净理财产品。


如何挑选净值型理财产品?

当然,也有在逆境下表现较好的银行理财。

普益标准的3月封闭式固定收益类产品排行榜显示,排名前6位的理财产品,到期后的兑付收益都在6%以上。城商行(包括其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表现较为亮眼。

但是将时间长度拉长到一季度来看,各类银行(包括其理财子公司)中股份制银行的业绩平均水平较高,达4.83%。

相比之下,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平均水平比较低,平均收益在4.01%。

就产品来看,购买混合类产品的收益率可以达到5.2%。

所以呀,不要灰心,给银行理财产品一些时间。

加强市场规范,总体都是利好咱们消费端,毕竟只有运作透明、规范,咱们才能享受到更好的资管服务。

对于投资者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3步来挑选净值型理财产品

第一,一定要了解自己投资的产品,到底处在什么样的风险等级?

一般来说,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有5级,从R1-R5依次升高。


大部分银行理财都属于R2级,为中低风险产品。

这一类型的理财产品虽然不保本,收益有些许波动,但是亏损的风险相对低一些,是可以买的。

如果大家担心亏钱,可以尽量选择1个月、3个月这类封闭期较短的。

既保证了流动性,收益也比银行存款高,适合用来放日常资金。

第二,多个方面看理财产品的业绩。

看产品的历史业绩,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近三个月年化收益率等指标;

还可以看看整个收益曲线的走势是否平稳上扬。

前面也说到了,未来银行理财将会朝净值化、规模化转型,那么之后银行理财的规模水平、回撤都是我们可以参考的购买指标。

这个和买基金的原理是相通的,你可以把买基金时的挑选指标,也运用到挑选银行理财上。

第三,牢记“不可能三角”的投资原理。

什么是不可能三角?

就是安全性、收益率、流动性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个。

流动性——随存随取;

收益率——收益高于同级别产品;

安全性——本金是安全的,不会亏完或者拿不回来;

那种号称又安全、收益率又高、可随时赎回的投资品是不存在的。之前暴雷的恒大财富,就验证了这个原理。

还是那句话,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论述。他说,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最近几年,咱们国家的居民财富迁徙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的财富资产正在从房地产进入净值型资管产品。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除了股票,更适合普通人的无疑就是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

当然,我们还可以学习选择其他低风险投资工具,比如:

①银行结构性存款

②券商收益凭证

③可转债打新

我的个人建议是,千万不要忽视理财知识的积累,很多知识看似很容易掌握,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对于知识的了解不到位,都会影响最终的收益。

如果你希望财富增长,强烈建议你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我们的升级版课程——《基金实操训练营》正在热卖,课程的讲师是智谷创始人严老师,曾是前南周的副总编,之前是专业做政策解读的。

扫码抢限时特价

声明:基金研究、分析和基金组合服务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本账号发布的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买卖的依据。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及基金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敬请认真阅读相关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声明,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