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正解《易经》《老子》使之成为中学生必修课

——致教育部、文化部的公开信    

让《易经》《老子》作为中学生的教材,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何谓正解和如何正解它,二是它为什么可以作为教材。下面分别简述:

正确地理解《易经》,正本清源于它的本貌:它不是巫卜之书,也无邪说邪术,它是一部集哲学、文学、史学于一体的经典巨著。六十四卦,各有主题地从不同的视角,阐述大自然、阐述人类社会、阐述人生。说它是哲学经典,是它在三千年前就提出平等民主的社会,提出了与邓小平类似的发展观,以及“讼,元吉” 即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等超前论断;说它是文学经典,是指它的文风,经文中除了传统的比、兴以外,还有“乘马班如”“跛能履,眇能视”等借喻,还有“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的排比,“何天之衢”的夸张,“群龙无首”的联想等修辞手法,为千古一绝;说它是部史学经典,它记实了先秦社会如何农耕,如何狩猎,如何贸易,如何祭祀,如何婚丧嫁娶等史实,关于战争的,关于结盟的,关于吃穿住行的,关于道德修养的无不涉及,竟然在两卦中记述了为何纳税,如何纳税。卦,并不是巫卜的专门术语,它应是一种文体形式;阴阳爻组成的“象”,并没有玄学所说的神秘,它是把一卦内容,以图形概括,就如现在文章的主题插图,仅不过非常抽象而已。正解《易经》,让它从巫卜邪说中解脱出来,以它的哲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族的复兴大业。

正确地理解《老子》,以他的思想启迪、教化人民:前不久在《老子的遗撼》的帖子中,已简明了其中的观点。认真地讲,不仅现行的多版本的书,解释有误,连“道学”的主旨都歪曲了老子的思想。首先,老子是唯物的,他的“道”是建立于事物上,也就是说没有物,就没有“道”。在八十一章中,关于事物的形成,物种的化生,物种是如何化生的,没化生以前是什么样的原始状态,化生后又是如何繁衍传承久远的等论述,将近十处。再者,老子的“道”不是宗教教义,他以《易经》的“变”,讲述自然,讲述社会,讲述人生,许多道理都与《易经》一脉相承,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易经》之理,进行了整合。杨朱的“全性葆真” 说,宋钘等人的“情欲寡浅”说,彭蒙等人的“弃知去己” 说,都不同程度地歪曲了老子的思想。现代人认为他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伦理主张“绝仁弃义”,社会主张“小寡国民”,也歪曲了老子的思想。理解《老子》,必须把全文连贯起来,把每章的主旨与老子思想连贯起来,决不可断章取义。

《易经》与《老子》相比:《易经》语言晦涩难懂,义理较为明朗;《老子》语言通俗简朴,义理较为曲幽。二者相辅相承共同构筑了民族的精神大厦。

以《易经》《老子》作为中学教材,不论从思想性与知识性,从德育与智育等方面,其他任何书籍都不可与其相比,我们从它的思想、知识、德育、智育四方面,简要分析如下:

一,健康的思想性:

《易经》的六十四卦,《老子》的八十一章,每卦每章都是一个经典,为政的经典,为业的经典,为人的经典,知识的经典。《易经》多于记述,以叙事寓理;《老子》多于评说,以议论辩理。例如《易经》首卦《乾》,其《象》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整个卦是围着“男儿当自强”为主轴,分别讲述不同状态,不同环境下的男人应该如何作为。卦中以龙作比喻,不管比喻民族,比喻团队,比喻个人,都是指一种精神,一种“无所不能”的龙的精神。“天行健”是卦象,是长天运行强健,永不衰竭之意。作为社会主流群体——君子,应该在人生中,在事业中,永远像长天运行那么强健,去奋斗不止。它提倡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自强不息的精神。特别讲到事业处在低谷,崩盘或破产边缘,如何才能奋起,九四答复是“或跃在渊,无咎”,孔子补充说“或跃在渊,进无咎也”,是说只有“进”,不停的奋进,拼搏,才能无咎。否则一蹶不振,那就会有咎,有灾有难了。任何成功者,不都是从深渊低谷中,从逆境中奋起的吗?再例如《坤》卦,其《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清华已作为校训,其思想肯定是健康向上的,但对《坤象》理解到位的人还很少。“地势坤”是该卦象,是说大地一层又一层的如此深厚,君子应当效仿那深厚广阔的大地,心胸宽广,容纳百川。再说《老子》,例如第十九章“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的奉献思想;(“绝圣弃知”应译:极好的圣贤,奉献〔抛出〕自己的才智,造福于民)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不图浮华求实的思想;第三十章“不以兵强于天下”的不穷兵黩武的霸权思想;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没有一章,没有一节不是可贵的,不是作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学习的精神财富。

二,深奥的知识性:

中学生正是广泛猎取知识的年龄,虽然现在知识成“爆炸”时代,但为“本”的不多,多数是学科的支流,就如一株大树,多枝杈。枝杈再繁多,但必附其干,归其根。老子两次提到“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另一处为“万物将自宾”)守,是掌握之意。老子指的是“本”,是万物化生的道理。侯王,也不仅指诸侯与君王,是借诸侯与君王,喻其身份高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这些道理,万物从谁手中化生出来(自化),万物都归服于谁(自宾)。我们现在许多前沿科学,生物遗传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学科,信息工程等,都来于老子生物演化之“道”的根,当然也会有身贵如“侯王”,袁隆平式的一批人了。再说《易经》,在《系辞下》第十章有这样一段话:“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这段话讲的是理化学科,也有信息技术。“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是说所有的数字,都是阳数(奇数)1、3、5、7、9五位,与阴数(偶数)2、4、6、8、0(10)五位错综组合而成。“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文,指文化知识,是说许多文化知识,许多学科如现代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都是这些数字演化(通其变)的结果。“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这就是现在的前沿科学,数字成像技术。它是说,天下所有事物都是由数字显示,由数字组成。这些知识,这些认识,若能在中学时代众多青少年思想中形成,无疑是对创业,对社会进步都是一种促成剂,并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往健康方向发展。当然其中的文化知识,古人的语言结构,历史知识等,这里就不多言了。

三,德育的必修课:

面对现代社会中的青少年,不由得有民族危机之感,不仅“师道尊严”已损失待尽,连父母之尊也受到严肃的挑战。归其咎,在于教化,在于德育的培养。所有发达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人文价值观,而且传承得很好。有人爱用东方和西方作比较,说西方先进,这是一个误区。其实最先进,最科学的是中华文明!这决非夜郎自大的呓语。韩国、日本、新加坡传承的都是中华文化,韩国几个李氏哲学家,对《易经》的研究,比朱熹成就都大,故其国旗也选八卦为图案;日本是借古代的中国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如“终日乾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加波是中华文明示范的典范,比有任何西方背景文化的都成功。美国文化是掠夺式文化,它是没根基的,其繁荣不会再超过六十年!

《易经》《老子》是中华道德教化之源,《论语》无法与此伦比。孔子曾说“其为人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洁,立身准则,指道德修养,如常说的清白的做人;静,处世准则,指行为规范,为不越轨、不乱纲之意;精,指对事业的态度,精益求精之意;微,是指对深奥事物探求的精神。孔子接着又说“《易》之失,贼。”“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礼记.经解》)贼,应指所有不轨行为和邪恶。如果我们从青少年抓起,让他们“洁静精微而不贼”,民族复兴便指日可待了。

四,智慧的金钥匙:

我们的教育多为灌输式,把教条的东西从小就装满脑子,大多数学而非用,社会上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用于实际的,比率很低。再说,灌输式的教育是被动接受的,没有经过思维的“深加工”,不牢固,很容易忘记。《易经》《老子》,多数言辞都是启迪式的,对思想活跃的青少年来说,可提供更多的想象和判断是非的空间,每卦每爻,每章每句话都可“击活”一种思维方式,而赢得智慧。例如《易. 乾.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它是指人生道路坎坷,会有“峰期”和“谷期”,渊,这里指深渊,谷底。当人生有时陷入低谷时,怎样才会“无咎”?没有灾难,平安度过?会有很多选项,在反复斟酌中找出迈出深潭的智慧。再如《易. 比. 上六》“比之无首,凶”,比是谈国家之间结盟的卦,这就向读者提供一个想象空间,也向国家首脑提出了参考的选择,而去趋吉避凶。从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易》理是启迪式的,不是说教式的。《老子》也是启迪式的,仅是文风不同而已。作者多是列举一些常识,去寓意一种哲理,几乎每章都是经典,此处不再举例。

《易经》《老子》是国学,民族的经典,《易经》历来被巫卜所掩饰;《老子》被道教、玄学所歪曲,正本清源犹为关键。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各政党都应重视,以《易经》《老子》作为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必修书,从中学教育内容入手,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永不颓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