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自动驾驶技术让机器的道德困境提前到来 算法要如何在生命与财产中间抉择?

在科幻作品领域,人工智能未来面临的道德和伦理困境经常成为探讨的核心,我们熟悉的很多影视作品都是由此展开,比如《我,机器人》、《机器人管家》、《人工智能》等。 相关文艺作品的爆发,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强烈关注。不过事实上,由于在电子神经网络等技术上还存在众多障碍,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无法摆脱“中文之屋”式的现状,往往是“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机器拥有类似人类的感知和思维能力,距离我们尚遥远。 不过,伴随着阿里百度等企业的入局,自动驾驶技术作为出行风口,由于可以在弱人工智能下,依托于复杂的传感器阵列和完善的电脑算法而实现,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相对的,我们为人工智能所设想的机器人道德伦理难题,也必然将在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之后,被更早地提到人们的面前。 最近,德国奥斯巴鲁克大学的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开发出了一个关于道德选择的数学模型,将帮助未来的机器人或者自动驾驶系统在生死关头做出正确抉择。 但是,连人类都难以索解的很多道德困境,真的能够通过算法来解决吗? 算法不是自动驾驶的万能钥匙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在人类社会中缓慢形成的,并且具有时代特性。 与构成机器算法的严谨代码不同,所谓道德是一种模糊的概念,甚至连人类本身,不同群体、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对其的理解也天差地别。更何况,道德本身的存在形式和价值也经常成为哲学家中的探讨话题。 最著名的思想实验之一“电车难题”,就是对道德标准的一次嘲讽。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假象你看到一辆电车,马上就要撞到前方铁轨上的六个人,这时你有机会扳动道轨,令其冲上另一条只有一个人的铁轨,你如何选择? 根据常规的“大多数利益倾向”原则,你应该牺牲一个人来拯救六个人的生命,但如此一来你就要为这一个人的死而负上部分责任,而假如你什么都不做坐看电车事故,这种做法却也同样有着道德上的瑕疵。 因此,在“电车难题”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完全的道德”。那么,在遇到无可避免的交通事故的时候,自动驾驶系统应该如何做出抉择呢? 利益与道德 孰轻孰重? “在困境中,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一种非常简单的、基于生命的模型来模拟,这种模型的参与者包括了每个人、动物和没有生命体的目标”,德国奥斯巴鲁克大学Leon Sutfeld教授表示。 虽然并没有公布具体的算法,但根据Leon Sutfeld教授的话,我们可以大致猜测,其团队是设法在不同的实际状况下,将现场的人、动物、非生物等目标量化为数学模型,并据此作为自动驾驶趋避、冲撞的措施依据。 电科技(公众号:电科技)相信,将大众公认的道德模型抽象化并不困难,比如“大多数人>少数人”、“儿童>女性>男性>动物>非生物>”、“BBA>五菱宏光”等。 但一旦涉及到现实的诸多因素,在一切要素量化的前提下,道德伦理与现实的PK之下,情况会愈加复杂而黑暗。 归根结底,自动驾驶也是为车主服务,当车主利益与道德模型相冲突时,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者又该如何选择? 比如,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人买不优先照顾车主安全的自动驾驶系统吧? 再比如,在事故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面临撞向一辆豪车或者一个人的选择,一方面是数千万豪车赔偿,一方面是几十万的民事赔偿,车主会选择更为自己利益考虑,还是情愿为道德买单? 纵使可能不会有车主承认更希望自动驾驶系统照顾自身利益,但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者却不能不在系统上线之前给出具体的算法倾向,毕竟不同于人类的不确定性,算法过程与结果是唯一且确定的,他们能承担“为了推广而背弃了公共道德”这个沉重的包袱吗? 出行风口显现 谁将起飞? 在此,电科技(公众号:电科技)有必要澄清一下,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抹黑甚至是唱衰自动驾驶汽车。 虽然至今为止无论是谷歌、Uber的自动驾驶路测,还是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都出过众多交通事故,但事实上却几乎全是驾驶人操作不当或被动遭到其他车辆违规,且相比于有人驾驶,事故率得到明显降低,在目前算法尚在发展期的情况下,自动驾驶的优越性已然显露。 毕竟无论如何,机器的运算速度,与人类的反应速度相比,不在同一个量级。而在算法和汽车感知系统完善,甚至世界上不再有人类驾驶汽车,所有自动驾驶系统实时联网之后,交通事故率更将降至无限接近于零,到时所谓的道德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旦车联网实现,在路线最优化统一规划之下,出行将会变得越来越高效而惬意,而且这一变革借由自动驾驶的发展已经初见雏形,也无怪乎众多科技巨头同时将出行互联网化看做下一个巨型风口。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依靠百度、阿里等中资企业的早早布局,中国不再是变革的旁观者,而是亲身站在技术的风口浪尖上,成为自动驾驶牌桌上的资深玩家,与全球开发者共同主导着这次出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