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白领聚集的写字楼垃圾分类做的怎么样?白领嫌麻烦?租户不配合?物业不好管?记者近日走访沪上多家白领青年集中的商务写字楼、经济园区,调查发现,只要肯花工夫,这些问题都能破解。
═══ 问题 ═══
白领
撤桶? “跑那么远扔太麻烦”
6月12日,位于吴江路上的东方有线大厦,记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办公楼层,发现办公室里每张桌子底下都会有一个小垃圾桶,垃圾桶里从A4纸到餐巾纸,吃剩的零食包装、残渣等都混在了一起。“办公室不放垃圾桶?那不是太麻烦了,难道每次扔垃圾都要跑到楼道外面去啊。”当记者询问的时候,19楼一家企业员工这样表示。
中午时分,大楼里等候电梯的人群中,不少是拎着刚叫来的外卖准备上楼去吃的白领。没吃完的剩菜剩饭和外卖盒怎么处理?他们的回答也都差不多:“就包在塑料袋里一起扔掉呀,要倒掉再扔有点麻烦,而且也挺脏的。”
办公楼外标注着可回收和干垃圾的垃圾桶里,混杂着各色饮料杯、咖啡杯,吃剩的打包外卖盒、餐巾纸等垃圾。记者等待了约15分钟,在进进出出往里丢垃圾的上班族们,大部分并不会在意自己扔的对不对,都是“潇洒”的随手一扔。
分类? “阿姨会帮我们分的”
垃圾我只负责扔,怎么分是物业、保洁的事。这是很大一部分白领青年的想法。
当天下午2点多,在延安西路的怡德大楼,记者看到,尽管垃圾房都已经有了四分类垃圾桶,但主要的分拣工作依然在保洁阿姨身上。“以前每层楼只有一个垃圾桶,现在起码有两种了。垃圾厢房分四类,在一楼大厅外面。”保洁李阿姨告诉记者,虽然标识都清楚了,她现在的分拣工作却一点也不轻松,“基本每个楼道里的垃圾桶都会有扔错的东西,我每天分拣差不多都要一两个小时。”
而在这里上班的丁先生也坦诚,像外卖这种有干湿垃圾混杂在一起的,自己在扔垃圾的时候还是会按照之前的习惯,统一扔进大垃圾桶。“反正保洁阿姨会收拾。”
大楼
无标识不够数 垃圾桶未到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离7月1日只剩半个月不到的时间了,还是有很多写字楼在硬件上也尚未做好分类达标的准备。南京西路上的中创大厦是比较老的商务楼。6月12日,记者暗中走了一遍这里的“垃圾通道”。和大部分商务写字楼一样,这里的垃圾桶也都放置于步梯道,靠近货运电梯和安全出口处。
记者从15楼一直走到底楼,发现每一层楼的垃圾桶数目不一,非常“自由”,有放一个的,也有放两个的,甚至干脆就没有的。垃圾桶上也没有明确的分类标识,只有“禁止明火”或是“爱护环境”的字样。颜色各不相同,有蓝、绿、红,但从里边丢弃的垃圾来看,根本分不清哪个颜色装哪种垃圾。
货梯坐到底,中创大厦靠近吴江路这边的停车场出口,堆放着几排黑色垃圾桶,一大包一大包的垃圾杂乱地堆在这里,有人在这里进行清理分拣。“主要就是把干垃圾里可以回收的东西清出来。”一位正在清理的工作人员表示。
最后期限还没到 也怕租户不配合
记者在东方有线大厦走访的时候,发现该大厦正在装修中,部分楼层内部也在装修,装修建筑材料和工人的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一位大楼管理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在装修,所以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设施的确都还没有到位。
在中创大厦的步梯楼道间,虽然墙上都贴着禁烟标志,地面仍散布着不少烟头。保洁阿姨也诉苦:“劝过,没用。”
在一些商务楼宇,有些楼层都只配备了一个大垃圾桶,有的尽管有分类垃圾桶,但分类标准不符合现行分类标准。一些大楼物业对此表示,7月1日会逐步开始按条例实行,标准的分类垃圾桶正在采购中,也会加强与租户沟通。但对于沟通效果,他们心里也没底。
═══ 破局 ═══
对于白领
解决不愿意做和怎么做的问题
利用碎片时间吸引白领关注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这些问题也并非不能解决。上海就有不少走在前面的案例。
6月17日中午12点半,记者来到位于中山西路上的宏汇国际广场。这是徐汇区第一家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的写字楼,早在2014年7月就开始启动试点。
走进底楼大厅,就能感觉到浓厚的“绿色”氛围。大厅前台上的大屏幕在播放着垃圾分类宣传片,两边通往电梯厅的必经之路上也放置着各类垃圾分类的宣传板。
大厅后面的露天中庭广场上, 远远就能看到“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宣传横幅,下面是显眼的四色分类垃圾桶。中午时分,无论是大厅里的休息沙发,还是广场上的休闲椅上,都坐着不少享受午休的白领青年。穿着绿马甲的志愿者们就会适时宣传着垃圾分类小知识。
“营造氛围很重要。”徐汇宏汇国际广场物业主任曹斌说。宏汇广场约10万平方米的大楼里有100多家公司,大部分是年轻群体,“首先要让垃圾分类成为这些年轻人讨论的热点。”海报挂在大家看的到的地方,保洁员穿上背心成为活宣传,大堂展示区用实物告诉大家资源回收后可以怎样被利用。“大家都是上班族,很忙,所以要利用各种碎片时间。”
氛围的营造让垃圾分类成为楼里的风尚。把垃圾分类的文宣做成扇子、利用电邮以及大堂电视银幕做电子文宣、开展各类垃圾分类的游戏活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参与兴趣。
分类可以指导不能代替
通过各种方式让白领青年对垃圾分类不再感到陌生,也不排斥,并且产生了参与的意愿之后,怎么做就变得更为重要。
在宏汇广场9楼的楼梯间,记者看到,干垃圾、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三色垃圾桶上面,有明显的分类提示。正是中午结束午餐的时候,时不时就有白领过来扔垃圾,他们基本上都会对照着展板分别投放。
将近1点,一个男生拿着一袋干冰走了过来,他投放的时候明显有些犹豫不决,“干冰可以把袋子戳破,里边的冰块扔在湿垃圾里,袋子扔到干垃圾桶就可以了。”站在一边的保洁阿姨轻声提醒。
“我还以为干冰算有害垃圾呢。”这位姓于的男生告诉记者,他就在9楼一家企业上班,在办公楼氛围的带动下,这几个月来也已经习惯了要做到垃圾分类。“的确会麻烦点,但我觉得没关系。”他说,如今最大的困惑就是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分,需要有人来指导。“阿姨还是帮了不少忙。”
曹斌表示,大楼的湿垃圾桶都在电梯厅专门位置,保洁阿姨和物业管理人员会在各个楼层不时巡查,现场对大家指导投放。“不是代替分类,而是指导大家进行垃圾分类,当然我们事后也会再进行检查和二次分拣。让每个人都能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这才是我们最终目的。”
// 成效 //
乱扔少了 分拣缩短了一半时间
“其实越年轻的人应该环保意识更强,主要是不知道怎么分。” 曹斌说,所以一开始也要给大家一个接受的过程,“要更人性化。”
比如上门协助租户规划适合办公室格局的分类方式,准备不同尺寸的分类垃圾桶免费送给租户。除了每个楼层的分类垃圾桶配置外,同时也接受租户电话通知上门收取回收类及危害类垃圾,对于配合较好的租户,还可以利用大楼的平台为企业宣传。
成效也很明显。“现在很多宣讲活动,在客户群里一发出来,就会有人积极报名来参加。之前垃圾桶边有人时,会按照要求扔,没人时可能就会乱扔,现在就好多了。”
曹斌告诉记者,目前大楼每天会产生23桶干垃圾,3桶湿垃圾。而大楼保洁人员的分拣时间如今明显缩短,从两三个小时缩短到只有一半时间。“这就是每个人都做到干湿分开的成效。”
还有不少企业积极配合,甚至有公司将分类绩效列入员工考核项目中。“的确很多人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改变。”
对于租户
更加人性化,解决后顾之忧
纸篓都没了,成本也降了
商务办公楼的垃圾分类工作主要责任人是物业,但要执行,需要所有的租户配合。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物业的说法就是“租户不配合,我有心无力”。
这样的情况在位于长宁的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也曾发生过。新长宁集团在临空园区一期和二期有100多家企业。2018年7月,这里开始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当时的压力的确比较大。”瑞创物业临空区域经理浦智康表示。
在临空园区的百秋公司,记者看到,可以容纳几百号人的大办公室里,一个垃圾桶都没有。进到每层楼的茶水间,能看到3个标准化分类垃圾桶。浦智康告诉记者,如今,50万平方米的IBP虹桥国际商务花园,所有办公楼内个人工位垃圾桶全部被撤。个人垃圾都集中投放在每个楼层固定地点的分类垃圾桶内。
“最初撤桶,的确很难。白领不情愿,企业也不愿意,觉得劳民伤财兴师动众。”浦智康告诉记者,刚上来三四个月,每天要跟企业沟通。“曾经有家企业为了撤桶的事,跟我搞了4个月,就是不想撤。后来我帮他们算了本细账,试了一个月,企业开心得不得了,因为成本下去了。”
这个账很简单,一个大型企业,1000个人,就需要1000个垃圾桶,每天有不止1000个垃圾袋被消耗,撤桶后,这些物耗都节约下来了。现在,随着办公楼不提倡使用一次性物品,又节省了一部分办公经费。
到现在,很多企业都将垃圾分类写进了员工手册。
制定个性方案,也有人性措施
“撤桶”的举动似乎很强硬,但有些举措又很人性化。比如收集垃圾的时间。
“我们IBP虹桥国际商务花园里每家企业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像百秋是个电商企业,人家办公楼朝九晚五比较多,但他们上班就是24小时,人员流动性也很大。”
IBP虹桥国际商务花园有5个集中的垃圾箱房,都设在地下停车库里。每天会有固定的时间收集垃圾。“有上门收的,有自己送的,根据不同企业我们共有8种流程。垃圾房在地下车库,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前期都踩好点画好线路图,告诉每家企业怎么安全抵达垃圾房。”
工作日周一到周五,每天两次开放垃圾房接收垃圾。“午饭后,1点开放到2点。3点半再开放一次,是考虑到白领员工喜欢吃下午茶,又会产生部分湿垃圾。”浦智康说,而对于像百秋这样24小时有人的企业,就会在晚上6点再开放一次垃圾房。
在百秋所在的办公楼地下垃圾箱房,记者看到,所有分类的制度、标准、职责都贴在墙上。大门上贴着垃圾房开放时间,还有两个电话,分别是工作日和非工作时间的负责人手机。
“周六周日照道理我们是可以不收垃圾的,环卫也不会过来收,但考虑到白领加班比较多,所以我们公布了电话,有人加班产生垃圾,打个电话过来,我们的员工会上门收集。”浦智康介绍说。
// 成效 //
垃圾减量了一半 好习惯带回了家
每天早上10点,浦智康雷打不动,会在自己所在的50人工作群中,通过现场照片检查各垃圾房清洁情况。
他告诉记者,原先IBP虹桥国际商务花园临空一期每天要产生44桶垃圾,现在通过垃圾分类减量到了20多桶,减少了一半。白领青年从刚开始的不接受,嫌烦,到现在每个人都非常自觉,“配合度简直颠覆你的眼睛。”而作为这份信任的“回报”,这些辛苦分类出来的垃圾最终流向何处,他们也会认真汇总,大方告知。
在百秋工作的Vida告诉记者,“平时喝个饮料都要分开倒掉,倒个垃圾要从这头跑到那头,觉得浪费时间,影响工作效率。”但后来慢慢开始做了,她会想起自己的“初心”,“这会让自己觉得我所在的社会文明程度也是很高的。”
Vida所在的小区刚刚开始签订垃圾分类协议,因为有了在公司的经验,她明显比别人更能适应。“把在办公室养成的习惯带回去,也可以把家里人、小区居民也带动起来。”她说。
[记者手记]
互相信任 守土有责
“如果能让社会受益,给子孙造福,为什么我们不能稍微麻烦自己一点,而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呢?”采访中,在百秋IT事业部工作的白领青年马天鹏说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从公司要求,到如今的自发行动,日常关注,他说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转变,过程花费了几个月而已。
而在老物业人浦智康看来,自己和同事花了一年时间摸索出来的厚厚一本垃圾分类方案,如今能成为很多园区的范本,是他花了心思的成果,也是件让自己骄傲的事。他说,白领们自觉分类,是对他们工作的信任。而作为这份信任的“回报”,这些辛苦分类出来的垃圾最终流向何处,他们也会认真汇总,大方告知。
垃圾分类这件事,说起来难,真做起来,却也不难。每个人守好自己的责,站好自己的岗,自己麻烦一点,不给别人添麻烦,信任对方,回报信任,或许这事就能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下一篇:邵阳车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