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学东
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相似的客群和投资范围,让两者天然成为竞争的对手,但是一个让人关注的情况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公募基金总规模为27.69万亿元,公募基金规模实现历史性首次超越。
有媒体把这个现象称作“反映出居民财富结构的根本性变迁”,即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已成为投资者选择的重要方向。
当然这个观点还需要经过后市的检验,但是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压力是看得见的。
2022年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6.03万亿元,与当时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相差1.62万亿元。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同比下降13.1%。这一存续规模并未回到正常水平。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2022年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2021年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9万亿元。
由此看,尽管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的收益有所恢复,但是去年出现的赎回潮对投资者的信心打击尚未完全修复,银行理财产品的增速还在爬坡阶段。这给公募基金的规模反超提供了绝佳机会。
而正是这半年时间,资产市场的走势,其实是有利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一方面,今年上半年,由于经济增速下行明显,央行的货币供给宽松,利率持续低位,央行债券市场整体走强。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中证全债、中证国债、中证企业债指数分别上涨2.86%、2.64%、3.30%,债券市场处于大牛市之中。
银行理财产品一改去年由于债市暴跌产生的巨大亏损,而出现了较好的盈利。
2023年上半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自从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下跌至2.09%以后,再次回到“3”区间。与此同时,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36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474亿元,同比增长19.61%。
而权益类市场则相反,截至6月30日,上证指数年内累计上涨3.65%;深证成指年内微涨0.10%,创业板指同期下跌5.61%。以权益类投资为主的公募基金,则由于A股市场低迷,处于震荡局面,从业绩上看,许多投资者亏损严重。
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今年二季度,公募基金管理人旗下产品的基金利润再次由盈转亏,为-2182.15亿元,与一季度盈利3675.43亿元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上半年仍盈利1493.28亿元。
亏损最多的还是与股市相关度高的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两类产品在二季度由盈转亏,单季度分别亏损2146.42亿元、1327.23亿元。截至今年6月30日,二者的年内基金利润分别亏损1210.25亿元、189.17亿元。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更是“损失惨重”,成为亏损主力军,上半年合亏1442.85亿元。
公募基金在第一季度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固收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盈利也比较可观,甚至比一季度还略有上涨,盈利为591.76亿元。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产品两个季度均保持正收益,上半年分别累计盈利1543.33亿元、1142.65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理财产品规模似乎开始被公募基金反超,双方在债券型产品上的竞争或将加剧。
对双方规模影响较大的还是固收类的产品,截至6月末,固收类理财产品、债券型基金规模分别为16.90万亿元、4.77万亿元,后者的规模是前者的28%左右,较2022年末有所提升。尽管去年债券市场暴跌不论是公募基金还是银行理财的债券型产品规模都大幅萎缩,2023年2月同比增速一度回落至-10.9%,但其触底反弹的速度要高于银行理财,原因是公募基金的产品设计更加灵活多元,有效的满足了用户多样的需求。
不过6月份银行理财规模萎缩也与季节性因素有关。6月底属于季末,银行业有存款冲量方面的需求,一些理财产品资金流向了公募基金。
不过笔者认为,更为根本的原因是银行理财投研能力和资金募集能力跟公募基金差距较大。在权益类市场银行理财目前还未翻出像样的“浪花”。
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看,银行理财产品中权益类产品占比0.50%,还不及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占比1.23%。
从投资收益来看,也比较“惨”。根据南财理财通数据,截至2023年8月3日,21只存续期超一年的权益类理财产品近一年算术平均净值增长率为-9.91%,有产品的净值竟然是腰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银行理财未来压力较大,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回暖,公募基金的规模可能继续增长,银行理财更要根据自身定位,客群的风险偏好等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投研能力。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