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
- 百科生活
- 2024-11-23
- 1
- 更新:2024-11-23 20:59:49
CNZZ 数据中心通过对新增电子商务类站点系统供应商的统计分析发现,许多商家看到了此时的商机,纷纷采用了以上游技术进步推动下游应用发展的手段,具体表现为:众多商家在9、10月间推出了多达数十种新版本系统,其中在与 CNZZ 合作的12个集成系统中,就已累计推出37个新的系统版本,更新速度及频率,超过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前的80%;其间电子商务类站点的总体用户覆盖已经从9000万提升为9800万。
这样的数据趋势表明:首先,电子商务正在逐渐取代传统销售和购买模式,或至少成为传统消费模式的有力补充。电子商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实现网络商品一览无余的良好用户体验,让其迅速获得了大量受众。其次,经济危机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随着购买支付力的下降或有意压缩,消费者迫切需要找到新的高性价比通道来完成购物消费,而电子商务成为首选之一。
CNZZ 执行总裁张志强女士表示,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对互联网行业而言,影响更多体现在投资层面,也就是说过去依靠风险投资过活的企业会遇到一些危机,在互联网领域从业的人员会面临就业或失业的压力。但对网民而言,并不会因为经济危机的到来就直接影响到上网频率。据 CNZZ 数据中心监测,中小站点由于运营成本低,不靠风险投资过活,因此数量并未减少,相反电子商务类站点出现了繁荣景象,因为危机促使众多网民选择积极尝试性价比更优良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以降低消费成本。例如,网民可以在家借助淘宝、当当、易趣等网站轻松实现订货上门,货品价位相较商场购物更低廉。
一 它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 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 当代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1825年,第一次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从此开启了世界周期性经济危机史。经济学家们力图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其中凯恩斯开创的有效需求理论被当做是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正宗。对于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凯恩斯在通论中侧重于将其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马克思侧重于表述为生产过剩,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文通过两者有效需求理论及其对策的对比研究,对当前扩大内需政策作出评析。
二.凯恩斯与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的比较
(一)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就是能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的需求,也是能够获取最高额利润的需求。凯恩斯认为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危机,而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当收入增加得越多,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其增加的幅度渐低于收入,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这会导致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第二,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当消费方面出现不足时,可以通过投资的增加来拉高总体上的有效需求。并且投资的增加还具有乘数效用,进而引起消费的增加。但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品的需求量上升,会导致其价格上涨,从而使预期利润率下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进而会抑制投资的积极性,投资减少,整体上有效需求不足。第三,流动性偏好规律。凯恩斯指出人们会基于三大动机(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性动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影响人们持有货币量多少的是利息的高低,而影响利息的利息率是在货币市场上由货币量的供求状况所决定。当流动性偏好较强时,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利息率的上升,会导致投资成本增加,预期收益率下降。当预期收益率等于或小于利息率时,投资就不会发生。
(二)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危机理论体现了他对有效需求或生产过剩的理解。马克思将经济系统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产出值必须相等,并且产生这种交换的需求也相等。为此马克思假设在简单再生产时,工人工资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在扩大再生产时,工人工资仍用于消费,而资本家则是将部分剩余价值用于消费,部分用于投资。并且马克思假定第一部类资本家的支出行为取决于资本有机构成,第二部类资本家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则取决于第一部类能为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提供的资本品的数量。
由上来看,有效需求的大小似乎单纯由资本家的投资和消费的规模决定,与工人无关。然而马克思却未如此认为,他指出社会需求是由不同阶级的互相关系和它们各自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也就是由全部剩余价值和工资的比率以及剩余价值的不同部分的比率决定的。均衡的实现需要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一致协调性,而这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马克思认为生产过剩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因为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比例。但是,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难以保持适当的比例。当资本家无限追求高额利润而扩大生产时,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会不断提高,从而大批工人失业,需求相对于扩大的生产明显减少。若是资本家保持原有的生产规模甚至进一步扩大,生产过剩就显而易见了。
三.凯恩斯与马克思的政策主张比较
既然存在上述的心理规律,凯恩斯认为就应该打破它们,设法提高消费的边际效率和资本的边际效率,使其即使递减也处于较高水平。凯恩斯具有突破性的是他认为解决危机问题,不能如先前一样只是是依赖市场机制,政府要加入其中,他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解决危机和经济运行中的巨大作用,具体表现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国家直接进行消费或投资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从而降低利息率,增加投资需求。此外他提倡经济运行中有温和的通货膨胀,从而可以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利润,增强投资者投资的信心。
马克思认为增加投资只能一定程度上在短期内复苏经济,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经济危机仍然会爆发,并且在上一次经济危机中扩大的资本规模可能成为下一次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有效需求并不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或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因此,马克思主张破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按照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调节。他还主张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改变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状况,对劳动产品按照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
四.对扩大内需政策的评述
关键词:国际资本;金融危机;垄断;经济危机
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经济波动或者称之为经济周期就像噩梦一样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上空挥之不去,上演着一幕幕繁荣、萧条的悲喜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永恒不变轮回,所有周期的结局都已经写好,生产苒生产被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进步严重受阻,同时带来了资源巨大的浪费,使得资源稀缺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这种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损失巨大。
一、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
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场危机在范围、程度、损失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响到实体经济,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同时遏制了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全球经济被迫陷入停滞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机中痛苦地挣扎着。
对虚拟资本的再虚拟:知识资本与虚拟资本的合流
在当代,虚拟资本经历了再虚拟的过程,这是知识资本与虚拟资本合流的结果,也是导致当代金融危机的根源。知识资本就其起源来说,它是来自产业资本的,它使虚拟资本成为当代虚拟资本并与其合流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发生的。知识资本也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劳动力概念,一开始作为劳动能力的智力因素体现在生产活动中。后来,随着分工的发展和机器的采用,对劳动者技能和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即劳动力的智力因素逐步超越了体力因素,这样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也就成为必要。资本主义生产的专业化和自动化,使得高级劳动不断发展。但即使是高级劳动力,随着机器体系的采用和自动化的加强,他们也还是不断处于被排挤出生产过程的危险之中。“在机器体系中,资本对活劳动的占有从下面这一方面看来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一方面,直接从科学中得出的对力学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分解和应用,使机器能够完成以前工业完成的同样的劳动。然而,只有在大工业已经达到较高的阶段,一切科学都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机器体系才开始在这条道路上发展;另一方面,现有机器体系本身已经提供大量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将成为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4]马克思的分析具有很强的预见性,直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才为以上分析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当一切科学都为资本服务,科学在生产的应用也会极大地推动科学自身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开始成为大公司劳动分工的一个分支,接着它们表现为独立企业的形式,私人实验室发展起来。这种专门从事的知识生产,以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方式加速了生产领域的技术革新,智力劳动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即生产资本越来越表现为知识资本。知识资本与虚拟资本的合流主要源于知识资本的自身特征与资本增值的迫切要求。由于知识生产的产品通常是一些符号系统、电子信息系统,这为知识资本与虚拟资本的合流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这种合流又能直接导致“资本增值”大大超越其实际具有的价值。可以说,“增值”的巨大诱惑直接导致了两者的合流。晚期资本主义以来,虚拟资本除了原来的有价证券形态以外,又出现了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资产抵押贷款所产生的抵押合同,这些抵押可以被打包成各种金融衍生品进行出售,如住房抵押可以被打包成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资产证券化还包括工业厂商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举债,企业的资产也是由证券的市值来决定。金融衍生品则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指数期货和期权合同,它们是对马克思意义上的虚拟资本的再虚拟,对这些金融衍生品的买卖构成了证券“二级”市场。在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中,就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担保债务权证(CDO)、信用违约互换(CDS)等金融衍生品将次贷放大为次级债券,而次级债券又使MBS、CDO、CDS的信用级别被调低,导致购买这些金融衍生品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受到冲击甚至破产。可以看出,这些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创新是知识资本与虚拟资本结合的现实结果。各种金融衍生品是被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的知识生产者创造的,正是他们的创新性研究使各种金融创新与衍生品层出不穷,国家监管机构对这些花样多变的衍生品根本无法应付。它使当代虚拟资本摆脱了传统虚拟资本身上的诸种限制,主要是摆脱了国家监管。可以看到,不仅虚拟资本需要知识资本的加入,而且知识资本也需要进入虚拟资本领域,高级知识生产者的金融界精英一直致力于后者。当知识生产进入金融业之后,知识资本也找到了一个巨大的赢利空间,它与虚拟资本一起聚集并占有了巨量的社会财富,最后则实现了知识资本和虚拟资本的合流。虚拟资本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资本逻辑的扩张历程,虽然它一开始是作为其他资本形态的附庸,但已经伴随着信用制度发展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私人资本到社会资本(国家资本),股票和信用货币的贡献无可取代;从国家资本到全球资本,当代虚拟资本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主导性的。而在当前的资本全球化中,高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是两个主要的推动者,即知识生产和虚拟资本共同推动了全球资本的形成,而且两者无法分割。的确,作为知识生产的具体表现的电子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虚拟资本的具体形态,而且改变了它的作用方式和作用范围。是知识资本创造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使虚拟资本进一步符号化和虚拟化,并且使原来证券交易所的固定时空被超越了,它们重新设计了交易技术,使交易理论上可以在任何区域任何时间进行。按照卡斯特的界定,知识资本和虚拟资本的合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种流动空间。这种流动空间除了以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还由各种节点与核心构成,在它的空间组织中管理精英即知识生产者和金融创新者占据支配位置。正是资本创造的这种流动空间,使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和虚拟化,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风险也增大了。
全球金融危机与虚拟资本的历史限度
知识资本作为产业资本的当代形态,虚拟资本作为银行资本的当代形态,两者的合流意味着出现了一种当代金融资本形态。这种新型的金融资本既包括全球产业资本,也包括狭义的全球金融资本。在最近一二十年,跨国产业资本越来越依赖于全球金融资本,而且全球垄断金融资本越来越虚拟化,于是虚拟资本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的全球金融体系是这样一种状态:“全球股票市场的形成,全球商品(甚至债务)期货市场的形成,货币与利率交易的形成,加上资金在地理上的加速流通,第一次意味着货币和信贷供给的单一市场的形成。”[5]解除管制和金融创新使虚拟资本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金融寡头的推动下致力于全球扩张,它成为灵活积累体制不可缺少的协调力量。随着金融资本在当代虚拟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全球金融体系逐渐被虚拟资本体系所垄断。虚拟化了的全球金融资本以更大规模和更快速度进行着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出现了难以避免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以金融为主导和先导的经济危机,它并不是单纯金融领域的危机,还包括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后续出现的危机,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资本形态下的具体表现形式。金融危机可以分为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来说,它首先是仅限于美国本土的次贷危机,后来才发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众所周知,次贷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而且这种繁荣是虚拟资本推动和过度投机造成的。房地产本身是一种实体资本,但这种实体资本往往是以虚拟资本运作方式筹集的资金转化而来的,而且房产作为大宗消费品或投资品以信贷的方式进行销售,房屋抵押贷款还会被金融衍生品包装为各式债券进行出售。房屋抵押贷款的再虚拟,不仅是贷款的证券化,而且是房屋所有权的证券化,这种证券化和虚拟化是在不断进行的,而且在理论上可以无限进行下去。这样,从房地产实体资本虚拟而来的资本额可以是实体资本额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更多,而且虚拟资本逐渐和实体资本脱离了关系,获得了一种独立性。这种虚拟资本运行机制本身已经蕴涵了巨大的危机风险,次级房屋贷款的出现和不断证券化则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已经是金融危机的开始,由于金融衍生品链条的原因,危机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到2008年9月才爆发为全面的金融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之所以会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现有的全球金融体系决定的。“二战”之后,以凯恩斯理论模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表现为黄金与美元挂钩,美元成为黄金券,国际结算不以黄金而以美元进行。“一战”之后是各个国家内部取消了金本位,纸币不能自由兑换为黄金,而完全成为信用货币,而1972年之后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也取消了与黄金的关联,也成为信用货币。美元与其他货币的固定汇率变为浮动汇率。信用货币本身就是虚拟资本的基本形式,即是说,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美元外汇并不能直接兑换为实际的货币财富,它只是作为需要美国国家信用进行担保的一个价值符号。这样,只要美国需要,它就可以用增发纸币的方式使美元贬值,各国的美元外汇会大幅缩水,美国的债务则会相对减少。虽然美元大部分在美国之外流通,但美元的过度发行也会引起本土的通货膨胀,于是美国就大量发行国债让各国来购买,即各国以美国国债的形式来保存自己的财富。国债也是虚拟资本的基本形式,各国的财富已经被美国政府消耗掉了,他们手里的债券并不代表任何资本。美国就是通过这种虚拟资本的运作,将全球劳动者创造的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为其民众创造“美国梦”式的高消费生活。不仅如此,当美国由于过度投机出现金融危机时,联邦政府就会以扩大赤字的方式向金融机构注资或直接接管出现危机的金融企业,这使美国国债上限不断攀高,而这些赤字只能由美国国债拥有者支付,也就是转移到全世界的范围。另外,由于美国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纽约证券市场和华尔街投资集团吸引着全球投资者,这些投资甚至包括一些国家的财政资金和社保基金,而金融风暴吞没了这些金融资产,不仅严重损害了各国的金融体系,甚至使一些国家的政府破产。又由于全球产业链的形成,支配这些产业链的是一些跨国公司,而跨国公司的资产通过其在全球股票市场的市值来体现,其融资渠道也主要来自证券市场,其产品进入商品期货市场领域,即其生产、资金周转、商品销售都依存于虚拟化的全球金融体系。当这个体系出现问题时,全球产业链也会受到损伤,而且产业链的下端的实体经济往往承担了更多的危机后果,即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产部门受到的打击更大。目前,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国一些依靠出口的企业纷纷破产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样,金融危机的后果被美国和金融寡头分散和转移到其他国家,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全球金融危机。资本虽然在当代出现了种种新的形态,经济危机也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但是资本的本性及其引发经济危机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信用体系的作用下,转变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信用制度作为虚拟资本当代创新的基础,它“加速了生产力在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但它又“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他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而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1]499。它造成了垄断的全球金融资本的虚拟化和投机化,也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虚拟化,同样造成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越来越严重的矛盾,所以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