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提速!1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迫切需要看到成效。


  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今年1-7月,银行(统计口径包括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外资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共发行4万余只理财产品,净值型产品占比超40%。其中,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数约6000只,均为净值型产品。


  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仅剩5个月,银行一方面通过理财子公司增发净值型产品,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加快处理老产品。但是,在投资者依旧存有刚兑预期的背景下,老产品出清依旧任务艰巨,新产品被市场接受仍需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与2020年同期相比,今年1-7月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增长约50%。从数据来看,一个明显的信号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程加快。


  但是,在净值化转型期间,一些银行迫于压力,出现了“假净值”的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


  “假净值”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


  7月13日,银保监首次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使用不准确”进行了处罚。


图片

  “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使用不准确”的处罚案由,大概率涉及公允价值法和摊余成本法的适用范围问题。


  一位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次处罚可能是老的净值型产品用了摊余成本法,具体要看监管怎么定义‘假净值’。在净值化转型初期,这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现阶段,各家理财子公司新产品占比都很高,股份行普遍在80%左右。”


  2018年下发的“资管新规”,鼓励对资管产品以公允价值(含市价)方法进行估值,并允许一些符合条件的封闭式产品以及现金管理产品采取摊余成本法。


  相较于以公允价值估值,成本法计算的净值波动比较小,更受投资者欢迎,因此多数银行资管部门和理财子公司更倾向于使用成本法估值。


  2019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先后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核算估值指引(征求意见稿)》、《理财产品会计核算指引(试行)》,明确指出,金融资产和负债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商业银行可以在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摊余成本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估值。


  这就更加严格地限制了成本法的使用范围。


  “假净值”属于个别案例,一位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其所在银行已经没有“假净值”的情况了,因为这是明确违规的。“如果想要估值稳定,只能是通过合规的估值手段处理,比如摊余或者是成本法,前提是资产允许这么估值。”


  银行理财规模进一步整改压降


  在银行进行净值化转型动作的同时,银行理财的规模出现了下降。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理财市场规模为25.03万亿元,比2020年末的25.86万亿元,减少了8300亿元。


  银行理财规模总体缩水,有一部分原因是压降规模在整改,特别是针对此前规模发展较快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


  6月11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集中度管理、流动性管理、杠杆率、偏离度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收紧,拉平与货币基金监管标准。


  一位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各家理财子公司现金管理类产品整改大约都需要砍掉一半规模,甚至是三分之二的规模。存量产品预计是阶段性的整改,现在规模也是逐步压降。


  此外,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规模管控也是原因之一。近两年,现金管理类产品快速发展。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为7.34万亿元,占所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总规模的29.34%,占所有净值型理财总规模的40.15%。


  而在2019年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4.16万亿元,仅占所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总规模的17.78%,占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41.04%。


  某大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现金新规”发布后,整改过渡期到明年年底结束,但各类现金管理规模不能再比新规之前增长,机构目前已经在控规模了。


  最后的老产品出清仍困难重重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核心难点在于估值。资管新规以前,银行理财采用预期收益率的形式,并过度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所投的金融资产,使得产品的走势表现平稳。加上运作上采取资金池模式,可以进行期限错配,即使部分理财产品被赎回了,池子里其他资金还可以补充;产品间还可以进行债券交易,定价内部协商,有超额收益的理财产品可以匀出一部分利润给没达到预期收益的产品,最终实现多个产品间的动态平衡。机构便可直接按照客户持有的产品期限对应的预期收益兑付给投资者,估值核算过程相对简单。


  而资管新规出台后,净值化转型要求理财产品每天进行估值,还要考虑利率下行、优质资产逐步稀缺以及权益类资产投资需求等因素,估值难度大大增加。


  随着转型的不断推进,多数产品开始采用公允价值估值。接下来,老产品出清、投资者教育等问题成为了痛点。


  对于老产品而言,2020年以来能进行净值化转型的资产基本已经转型,剩下的存量基本是“无法”转,甚至是无法收回成本的资产,机构净值化转型的压力只增不减。


  一位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估值现阶段已经不是主要障碍了,主要矛盾还是老产品的部分资产没法清退,只能等自然到期。不过老产品占比不高,其中没法处理的资产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位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人士也表示,要处置好资产和流动性还是有压力,现在他所在机构的老产品占比在20%左右,也是最难处理的“尾巴”。


  另外,机构进行估值核算还需要很多硬性条件,如增加对自身系统的投入,配置相关的专业人员等,在初期建设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还要考虑操作风险。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按照此前的业务条线安排特征,其中后台力量十分薄弱,转型难度更大。


  资金端上,投资者教育是关键。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长期的保本思维,对于净值化产品表现出来的波动性收益接受程度较低,而投资者教育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述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指出,在投资者教育上,客户还是会有刚兑预期,但管理人肯定不会刚兑了。现在实际收益率不达业绩比较基准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投教还需要磨合。


  记者通过查询几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公众号发现,银行理财子公司大多都通过公众号开始了投教工作。比如,中银理财自2020年10月29日开始在公众号开设了“理财必修课”栏目,至今已经发布18篇文章,平均每篇的阅读量大概3000-4000。宁银理财也设立了“理财百科”栏目,通过条漫或视频等方式进行投教。


  但是效果如何,还需时间检验。


  (数据支持:南财理财通数据分析师张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