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行为对债市影响愈发突出,而银行理财的行为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文将从五大维度(收益、新发、到期、存续、现券净买入)来对理财产品进行分析,及时跟踪理财行为的变化,以求对债券投资提供参考。
1、存续情况
季末资金出现季节性收紧,而理财规模也出现回落。6月底净值型理财存续规模估计为24.3万亿,较5月减少8662亿元。分产品来看,主要是现金管理类规模大幅下降,6月现金管理类规模下降6074亿元,这其中不乏债市震荡理财净值波动带来的赎回影响。固定收益类产品下降2142亿元。
7月理财配置力量将再度恢复,增长规模或在1.5-2万亿。而按照2021年和2022年7月来看,理财规模往往会出现季节性回升,这将形成债市增配力量。2021年和2022年7月,理财规模分别增加1.8万亿和1.5万亿,如果今年增幅与过去两年相同,7月理财规模可能增加1.5-2万亿左右。而产品增加不仅在现金管理类,固收类也会有明显增加。过去两年,7月现金管理类分别增加9172和5948亿元,固收类也分别有7211和9005亿元的增量。随着资金转回理财以及债市走强,7月短债和中长债的配置力量都有望增强。
分投资类型来看,截至2023年6月,现金管理型理财产品存续7.13万亿元,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16.27万亿元,混合类产品存续7467亿元。
分机构类型来看,国有理财子、股份理财子理财产品分别存续7.74万亿和10.17万亿元,城商行和城商行理财子分别存续2.18万亿元和2.45万亿元。
分期限来看,每日开放型产品存续9.02万亿元,1个月以内、1-3个月、3-6个月、6个月-1年、1-3年分别存续3.04万亿、1.93万亿、2.21万亿、3.09万亿、4.08万亿。
分运作模式看,截至6月30日,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4.84万亿元,在开放式产品中,固定期限定开型产品存续6.13万亿元,每日开放型产品存续9.09万亿元,最小持有期型产品存续3.58万亿元。
2、现券净买入
银行理财增持现券规模下降。6月银行理财净增持现券1323亿元,较5月减少1966亿元。
分券种来看,6月银行理财主要增持短融、中票和政金债,减持存单。理财增持短融510亿元,增持政金债392亿元,增持中期票据273亿元,对以二永债为主的“其他”债券增持222亿元,减持存单121亿元。
分期限来看,6月9日当周、16日当周、23日当周、30日当周这四周合计净增持1年及以下利率债283亿元,净增持1年及以下信用债683亿元,净增持1年以上利率债99亿元,净增持1年以上信用债224亿元。
3、收益表现
银行理财破净率保持平稳。(1)市场整体来看,截至6月30日,理财整体破净率为1.99%。(2)分机构类型来看,6月股份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子破净率分别为4.08%、2.62%、1.67%、4.96%。(3)分投资类型来看,6月固定收益类、权益类、混合类产品破净率分别为2.2%、27%、26%。(4)分运作模式来看,6月封闭式净值型和开放式净值型产品破净率分别为3.81%和4.11%。
我们统计了各类机构业绩不达标的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定义为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低于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就国股城农商行及其理财子而言,业绩不达标的规模占比最大的机构为农商理财子,业绩不达标规模占比45.6%,其次为国有理财子和股份行。
代表性理财产品净值来看,偏债混合类产品净值回撤较明显。我们构造的国盛-综合收益全价指数从6月初的121.79上升至6月末的121.91。
4、新发情况
理财产品新发募集规模小幅回升,新发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继续下降。6月理财产品新发产品实际募集规模2610亿元,较5月增加372亿元。6月新发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3.61%,较5月下降0.02个百分点。
分运作模式来看,6月封闭式产品新发产品实际募集规模2450亿元,较5月增加395亿元。6月封闭式产品发行2450亿元,固定期限定开型产品发行62亿元,最小持有期产品发行32亿元,每日开放型产品发行17亿元;业绩比较基准来看,封闭式产品、固定期限定开型产品、最小持有期型产品、每日开放型产品新发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8%、3.75%、3.10%、1.72%,与5月相比均有所下行。
分投资类型来看,在固定收益类产品中,6月不可投资股票固收+产品发行规模361亿元,可投股票固收+产品发行825亿元,纯固收类产品发行规模365亿元,现金管理型产品发行107亿元。业绩比较基准来看,6月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新发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5%,环比5月下降0.04个百分点。
5、到期分布
7月封闭式理财到期压力较6月有所下降。到期规模来看,封闭式净值型产品7月到期3801亿元,到期压力较6月减少816亿元。分周度来看,封闭式净值型将在7月9日当周、7月16日当周、7月23日当周、7月30日当周分别到期833、911、866、1100亿元。
业绩不达标的理财产品在7月到期规模较6月小幅增加。根据截至2023年6月30日存续的理财产品统计,破净的封闭式净值型和开放式净值型将在7月分别到期22亿元和64亿元,合计86亿元,较6月降低71亿元。同样我们统计了业绩不达标的产品,定义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低于业绩比较基准(下限)的产品。根据截至2023年6月30日存续的理财产品统计,业绩不达标的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和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将在7月分别到期1730亿元和2229亿元,合计3958亿元,较6月增加76亿元。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逐渐临近尾声,银行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流向公募的配置资金不断增多,再加上今年以来市场波动加大和银行理财收益率下行,这些都为公募“固收+”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30日,今年以来新发行的“固收+”基金已近400只,发行总规模接近4000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均超过去年全年。目前全市场“固收+”类基金合计规模已近1.6万亿元,成为公募基金中一类重要产品。
蓬勃发展之下,行业冷暖不均。“固收+”产品的增量大多流向资源更丰富的头部基金公司,而中小基金公司囿于管理规模、资源、基金经理等不利因素,并没有感受到银行理财资金大量涌入的幸福。尽管行业分化明显,但在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和“固收+”站上风口的双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在考虑如何挖渠引流,用更合适的产品来承接理财资金的到来。
资管新规过渡期将于年底结束
资管新规过渡期将于今年年底结束,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期。
8月24日,据业内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召集6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公司开会,进行了两项重要安排:一是过渡期结束后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二是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产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事实上,在资管新规与理财新规确定的监管格局下,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已在加速退场。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8月13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下称《理财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底,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5.80万亿元,同比增长5.37%,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18%,同比增长51.06%,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比例接近八成。
在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公募基金一直被认为是承接理财资金最适配的方向。公募“固收+”产品站上风口,与理财资金的溢出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实,‘固收+’产品的爆发并不是投资者驱动的,而是由银行的行政命令驱动的。”华南某大型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她判断,理财资金转向的趋势才刚刚开始,未来有进一步增大的空间。
“今年年初时,我们对‘固收+’业务有很大的期待。从当下看,来自银行财富管理和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需求并不多。有部分基金公司中标了银行‘固收+’组合,但从总量来看还是比较少的。如果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估值方法上逐渐规范化,监管制度趋于一致,对公募‘固收+’业务的需求会更大。”
“固收+”业务冷暖不均
从业绩来看,中泰证券(600918)统计了2020年6月30日之前成立的“固收+”基金,截至2021年二季度,平衡型、激进型、稳健型“固收+”产品收益率中位数分别为3.49%、3.64%、3.11%,获得正收益的基金比例分别为93.82%、88.21%、90.29%。
相比银行理财,公募“固收+”的优势正不断显现。天风证券(601162)研报认为,作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一环,银行理财产品一直以来有着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特征。产品估值方法的转变,将加剧银行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其吸引力。因此,从居民财富配置的角度来说,可替代的如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等产品的吸引力相对提升。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对“固收+”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地从过去的专户产品转向了公募产品。
《理财半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共有325家银行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余额15.79万亿元,占全市场的61.20%;24 家银行理财公司和4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已获批筹建,其中21家已正式开业,存续余额10.01万亿元,占全市场的38.80%,超越股份制银行成为全市场产品存续规模最大的机构类型。
“过去投专户产品较多,投公募产品较少,现在投公募产品确实会多一些。”某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是因为过去银行理财子公司是以资金池的方式管理产品,所有的产品都在一个大池子里,可以拿出一笔资金做专户定制产品。现在都是净值型产品,每只产品规模有限,而且还会经常面临客户的申购赎回,对流动性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投向公募产品更合适。
在蓬勃发展的盛况下,冷暖不均的现象依然明显。来自银行理财的增量资金主要流向资源更丰富的头部基金公司,而中小基金公司囿于管理规模、资源、基金经理等不利因素,并没有感受到银行理财资金大量涌入的幸福。
截至8月30日,今年以来发行的“固收+”产品中,规模超过50亿元的“固收+”基金有13只,其中有3只来自易方达,2只来自广发,其他产品分别来自南方、富国、中信保诚和太平,其中仅有太平基金规模在千亿元以下。
打造更适配理财需求的产品
银行究竟青睐什么样的公募“固收+”产品?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每家银行的财富管理部门、银行理财子公司对产品的需求都不一样,权益仓位的需求从5%到40%的都有,其中对30%以下权益仓位的产品需求比较多。对于权益仓位较低的产品,通常要求收益率比债券高就可以了;对于权益仓位较高的产品,一般会要求6%以上的收益率,回撤要控制在2%以内。
“银行在挑选‘固收+’产品时,还要看基金产品过去2年、3年的业绩,能够在同类产品中排名50%以上、回撤控制得不错、按照绝对收益思路管理的产品,可以进入银行的白名单。但想要成为主推产品,还要综合考量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是否由明星基金经理管理,以及费用、资源、日常的合作等因素。目前有很多银行直接与大型基金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合作发行产品。”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告诉记者。
中小基金公司也并非毫无机会。北京某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合作的主要对象是城商行等中小银行,这类银行为了吸引投资者,对“固收+”产品的收益率要求会更高一些,在资产配置中权益比例相对更高,也会认可基金以一定比例参与一些高收益债的投资,通过适当的信用风险下沉获取业绩弹性。此外,也有银行定制一些纯债类产品,以适配风险更稳健的投资者的需求。
不仅银行在加速转型,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也在考虑如何挖渠引流,用更合适的产品来承接理财资金的到来。
鹏华基金固定收益总部专户债券投资部总经理张佳表示,“固收+”产品需要精细化管理,体现的是团队综合能力。想真正做好“固收+”产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理念正确,始终与客户需求相匹配,与客户的投资目标保持一致,让客户真正赚到钱;二是完善人员架构,在同一个团队管理股票、债券资产,容易形成比较一致的策略,做好大类资产配置;三是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线规划,根据零售端、机构端客户需求,做好仓位、久期管理,严格地控制组合回撤;四是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对绝对收益产品、相对收益产品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五是拥有强大的研究支持队伍,通过研究平台输出成果,提升团队作战能力。
理财、信托、基金、期货……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混合类……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面对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金融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隐形投资陷阱,管理人应该如何明晰机构责任?
为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有效维护金融理财市场秩序,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2024年3月14日,西城法院召开“涉金融理财类纠纷审判白皮书”新闻通报会,聚焦大众理财投资和财富管理领域热点问题,全面梳理金融理财纠纷典型案例,总结提炼金融理财纠纷审判态势,探究大众金融理财面临的法律风险,提出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治理建议,号召各金融机构、消费者、行业协会、监管及司法部门共同打造稳定有序、各方共赢的金融市场生态环境。
据悉,2020年至2023年,西城法院共受理涉金融理财类纠纷案件310件,涉案标的额达15.18亿余元。西城法院副院长毕菲介绍,涉金融理财类纠纷主要呈现纠纷类型多样化、涉诉主体众多、争议问题相对集中等特点。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等都有涉诉,产品类型包含银行理财、信托产品、股票、私募基金、贵金属、期货、外币等。随着新型理财产品不断涌现,产品交易结构和法律关系日趋复杂,产品销售推介和投资管理阶段争议频发。争议问题主要聚焦在尽职调查义务、如实宣传义务和适当性义务的审查,以及管理人/受托人的责任边界等问题上。面对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之间的权属争议,如何处理好平等保护与倾斜保护、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之间的关系,是审判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毕菲介绍,金融街人民法庭重点从抓牢审判管理指标、提升司法质效,抓强专业能力建设、树立裁判规则,抓实能动司法理念、促进金融治理三方面积极推动涉金融理财类纠纷源头化解,规范机构展业经营,彰显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以及倾斜保护金融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的司法导向。2023年,金融街人民法庭不断健全精审团队配置,设立8个精审团队,对新型、疑难、复杂金融案件加强专业化审理,培育典型示范案例,发出综合治理司法建议,以裁判树规则,以规则促治理。
通报会上,金融街人民法庭庭长杨成龙通报了五起典型案例。在“理财产品宣传应如实,夸大其辞要担责”案例中明确了金融机构履行如实宣传义务和告知说明义务的认定标准。在“证券产品主要增信措施不属实,管理人违反尽调义务须赔偿”案例中阐述了理财产品管理人在售前应当认真、全面履行尽职调查义务。在“法律空白并非‘真空地带’,监管规定和行业规范亦可参照适用”案例中提示了监管规定及行业自律规则亦为管理人履职标准。在“劣后级中小投资者对信托无控制权,差额补足义务应免除”案例中体现了在与机构投资者之间利益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对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随后,金融街人民法庭法官刘茜倩发布法院倡议,号召消费者树立科学理念,正确理解“买者自负”原则,打破固有的保本保收益认知,充分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理性谨慎投资。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审慎推介产品,充分提示风险,勤勉尽责管理,健全事后监督,保障消费者权益。行业协会发挥自律效能,以行业自律规则落实金融惠民政策,做好沟通协调和教育引导工作,推动协同治理。监管与司法部门强化协同,建立通报交流机制,共享前沿数据,防范风险隐患,完善府院联动。
该院新闻发言人、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赵莹表示,在资管行业打破刚兑的背景下,金融理财市场正逐步完成全面净值化转型,希望发布的典型案例对各方有所启发,树立“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理性投资意识,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持续优化投资理财环境,促进金融业良法善治、行稳致远。
扫码查看白皮书
▲北京市人大代表张磊、孟令悦及近20家媒体的记者来到现场全程参与通报会
▲西城区人大代表吕彤、陈道丽、肖春艺、崔勇通过线上方式参与
人大代表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张磊
北京市人大代表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型金融理财产品,资金投向领域除了传统的基金、证券市场外,越来越多地向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医药健康、网络科技等新兴领域倾斜,尤其是全面净值化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如何识别风险、防范风险,仍然是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对此,西城法院依托金融审判前沿阵地,全面梳理典型案件,总结提炼审判态势,深究理财法律风险,及时发布白皮书,提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治理建议,彰显了倾斜保护金融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的司法导向,也起到了积极的普法效果。
孟令悦
北京市人大代表
随着互联网金融、复合型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金融理财交易呈现专业性高、复杂性高和风险性高的特点,不断催生出新的纠纷类型,对监管及金融消费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城法院充分结合工作实际,以审判数据为基础,围绕司法审查中最核心的金融机构如实宣传和告知说明义务、管理人售前尽职调查义务、银行对员工的内部监管责任、合格投资者的金融资产认定、受益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等内容,选取8个典型案例,结合金融机构合规经营、消费者科学理性投资、行业协会协同治理、监管机构府院联动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和司法倡议,在白皮书中予以发布,兼具实用性与专业性,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法治对金融的保障作用,促进金融良法善治、行稳致远。
陈道丽
西城区人大代表
西城法院长期致力于诉源治理,举措有力,成效显著。本次发布的白皮书聚焦近年来案件数量持续增长、涉案金额较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涉金融理财类纠纷,是西城法院抓诉源治理的又一重要工作成果。今天通报的5个典型案例,突出了"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主题,为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妥善化解该类纠纷,帮助消费者树立科学理念,更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指导,是司法的人民性和公正性的集中体现。相信白皮书的发布,对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助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维护金融稳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肖春艺
西城区人大代表
西城法院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促进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闻通报会在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召开非常及时。通报会介绍的案例针对理财产品售前尽职调查、推介销售、管理运营等不同阶段的纠纷特点,具有典型性;提出的法官倡议全面、可操作,起到了很好的普法效果,很受启发。
崔勇
西城区人大代表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夕,西城法院举行新闻通报会,这本身就是强化司法宣传,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有益之举。从通报情况看,在涉金融理财类纠纷稳中有升并呈现新发展态势下,彰显促使大众理财投资导向,凸显金融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保护理念,更加突出金融政策与司法规则协同衔接,非常具有现实必要性,西城法院提出的提升司法质效,抓强专业能力和抓实能动司法理念针对性很强,希望贯彻落实好,以适应新形势下金融业发展和消费者保护实践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供稿:西城法院
摄影:王雅娜
原标题:《理财几百万“打水漂”怎么办?来关注法院这份白皮书!》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