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玲
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27.69万亿元。这意味着,公募基金行业迎来历史性时刻,超越银行理财,坐上了“资管一哥”宝座。
多位业内人士直言,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呈缩水态势,其中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提升,同时公募固收类基金规模份额也呈现双增趋势,这均反映出居民对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日益迫切。而随着资管新规和打破刚兑等政策落地,未来理财产品竞争也会更加激烈,预计公募基金将成为居民理财投资的主流。
银行理财被公募基金反超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以下简称《报告》),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2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27.75万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共有265 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71 万只,较年初增长6.88%;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此前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4家,管理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69万亿元。从规模数据来看,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
事实上,自2022年9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便呈现出震荡下滑趋势。而根据最新《报告》,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同比降幅达13.07%。
分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同比均出现了下降。具体来看,股份制银行同比降幅最大达84.37%,期末存续规模为6543亿元;城商行同比降幅其次为37.29%,期末存续规模为2.18万亿元;大型银行同比降幅为29.43%,期末存续规模为7624亿元;农村金融机构同比降幅为16.54%,期末存续规模为1万亿元。
此外,截至6月末,理财公司的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存续产品只数达1.62 万只,存续规模为20.67 万亿元,同比增加了7.99%,不过与年初相比下降了7.09%。
按募集方式来看,公募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也出现了下降。《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公募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4.08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3.91%;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95.03%,占比较去年同期减少0.92个百分点。
固收类产品占比不断提高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逐渐向固收类产品倾斜,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不断提升。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16.15万亿元、1.85 万亿元、0.9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 58.3%、6.68%、3.25%。
具体来看,截至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4.1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 95.15%,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32个百分点。拉长时间看,2021年上半年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占比为88.18%,2021年年底这一占比增至92.34%,2022年上半年、2022年底的占比分别为93.83%、94.5%,近年来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不断提升。
此外,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产品中,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1.11 万亿元,占比为4.38%,较去年同期减少1.5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公募固收类基金产品也正持续受到投资者青睐。中信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3 年6月底,公募固收类基金总规模达8.89万亿元,总份额达8.16万亿份,环比增幅分别为8.05%、7.61%。规模、份额均再创新高。
具体来看,主动纯债型基金总规模相对一季度末环比增加9.45%。“固收+”基金规模、份额环比分别增加1.76%、2.26%。此外,债券指数型基金规模、份额也均有回升。
居民资产保值增值意愿日益迫切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缩水、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提升,以及公募固收类基金规模份额的双增,均反映出居民对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日益迫切。
对于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保有规模缩水,至上半年末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西南证券张刚分析,主要有四方面原因。第一,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产品种类更为丰富,既可以满足低风险偏好投资者,也可以供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进行灵活资产配置,范围涉及商品期货ETF、海外市场QDII、指数基金等等。第二,公募基金信息披露充分,便于第三方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基金投顾可据此提供分析,帮助投资者进行选择。第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若属于代销模式,但手续费则高于基金直销渠道和第三方基金网上销售平台。第四,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广,为公募基金提供增量资金。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调整机制不断下调存款利率,居民寻求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颇为迫切。”张刚表示,今年以来一年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持续下行,8月8日达到2.3160%、创出2022年11月16日以来最低。资金面日益宽松,储蓄存款和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将维持较长时间的低利率水平,使得居民不得不扩大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选择范围,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开始逐渐获得青睐。“毕竟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打破了刚性兑付,与基金的比较优势已经弱化。”
国联基金表示,去年以来,资管新规全面落地,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后,投资者也要承担损失本金的风险,理财产品出现跌破净值的情况。相比较,投资者在同样承担风险的前提下,会倾向选择收益预期更高的理财方式。
“公募基金规模首超银行理财,也意味着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运作模式的逐渐认可。”国联基金进一步表示,公募基金作为一种由专业投资团队管理的集合型投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和专业的投资选择。相较于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具有更高的透明度、灵活性和投资潜力。同时,公募基金规模的持续增长,也将有助于提升整个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和稳定性,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参与资本市场的机会。
展望后市,国联基金认为,随着资管新规和打破刚兑等政策落地,预计公募基金成为居民理财投资的主流将成为一种趋势。但短期看,居民储蓄回流消费相对有限,叠加银行存储利率持续走低,会导致超额储蓄流向银行理财的概率上升。伴随下半年银行理财冲量发力的惯例,以及权益市场回暖的不确定性,公募基金规模持续超越银行理财的可能性还有待观望。
“未来在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会更为激烈,稳定且高于同类产品的业绩,将成为投资者进行选择的主要依据。”西南证券张刚直言,在此背景下,传统大品牌的优势将持续面临挑战。目前来看,品种相对单一、信息披露尚待完善等,是银行理财短期内难以扭转的弱项。而随着公募基金产品日益丰富,未来有望进一步超越银行理财。
编辑:小茉
审核:木鱼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原标题:《历史性时刻!公募基金反超银行理财》
阅读原文
金价一路“狂飙”,历史新高的旗帜,一次又一次被刷新。
历史新高之后,如何看待金价的走势?还能不能配置黄金?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考量布局?
如何看待金价未来的走势?
——把握三个维度的时间窗口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球货币体系事实上以黄金为“锚”,美元盯住黄金,西方主要货币盯住美元。1971年8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宣告了黄金挂钩时代的终结。
不过,自彼时起算,黄金已经经历了9轮完整的大行情,平均持续32个月、平均涨幅172%。
资料来源:Wind,。注:统计美元计价的伦敦黄金现货价格,第8段和第9段虽然时间上相连,但驱动因素不同且中间经历了大跌,因此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轮黄金牛市的助推因素都与其时代脉络紧密相扣、各有不同。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本质上都没有背离与黄金自身特征息息相关的三条真实定价逻辑:
第一,黄金不生息,但持有美国国债有利息,所以全球通用货币(美元)对应资产的名义利率越高,黄金价格越低;
第二,黄金能抗通胀,而美元会随通胀贬值,所以全球通胀越高,黄金价格越高;
第三,黄金能避险,所以当全球通用货币的信任度越低,黄金价格就越高。
本轮黄金上涨周期始于2022年11月,至今持续16个月、涨幅超过40%,相较于历史周期,这样的程度似乎并不罕见。
但本轮最大的特点是,金价的大涨伴随着美国实际利率中枢抬升,表面实际利率不再能有效解释黄金价格波动。
在刚刚过去的小长假,最新公布的美国3月非农就业新增达30.3万人,创下一年最大增幅,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降温,美元和美债利率同样迎来反弹。两相背离之下,黄金和美股似乎有一个涨错了。
追本溯源,逻辑的底层是全球政经体系重塑过程中,黄金避险属性的极致演绎,涨的是反美元的“脆弱性”。
招商策略指出,黄金价格与美国的利率水平同时上升,其背后的成因离不开美国国债供给的无限增加导致的货币贬值效应。
随着美国大选的钟声渐近,拜登政府希望维持经济稳定,以获得更多的政绩和扭转选民的支持率。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美国的经济乍看相当不错,然而掩于数字之后的,却是联邦财政赤字的膨胀与美国国债余额逼近10%增幅的暗潮涌动。这意味着,美元的价值正在被蚕食。
虽然从表面上美元指数尚能保持相对强势,但相较于黄金等供给之锚,欧美日整个货币体系都在经历悄无声息地贬值。
从这个角度出发,正如的观点,当前的黄金似乎正处于“高平台上的顺风期”。
展望未来黄金走势,不妨重点把握三个维度的时间窗口。
维度一:美联储的降息拐点动向,历史复盘来看,在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之后的6个月里,黄金在海外大类资产中的表现仍然靠前。
维度二:国际政经关系重塑,可能带来金价中枢系统性上移。
维度三:当海外新一轮货币宽松“见顶”后,金价走势将再度锚定“再通胀”的深度和广度。
(来源:、、)
如何看待本轮金价的“格局重塑”?
——当黄金成为全球格局变迁的见证者
当传统分析框架遭遇“失效”,从某种意义上讲,黄金成为了全球格局变迁的见证者。
近年来,全球宏观经济的版图被复杂的形势与频繁的地缘政治动荡所笼罩,逆全球化、去美元化的浪潮加速演绎。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与西方世界冻结俄罗斯央行美元外汇储备,美国的制裁成为“双刃剑”,导致非美经济体国家对美元安全性存疑,自发削弱了美元的信用体系。与此同时,的崛起也在无形中侵蚀着美元的霸权地位。
“货币天生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生是货币”。理解黄金定价逻辑,更需把握黄金本质——无息低风险的全球“法币”替代物。
在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央行纷纷转向黄金,将其作为稳固外汇储备的锚,最终表现为2022年以来全球央行购金量显著增加,全球央行的黄金与美元储备占比走出明显的“剪刀差”。
中国央行更是成为了全球黄金最大的买家之一。根据中国人民最新数据,我国3月末黄金储备达7274万盎司,已是连续第17个月增持黄金。(来源:中国报)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来,这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的确值得每一位投资者深思。
还能不能配置黄金?
——不妨厘清三层逻辑
诚然,再好的资产也不会只涨不跌,短期的较快上涨和情绪过热通常会引发技术层面的调整,从而导致国际黄金价格的波动和震荡加剧。而且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黄金价格的确波动较大且本身无法生息。
当下投资者考虑是否配置黄金,不妨厘清三层逻辑:
第一层是资产配置。
由于黄金可以对抗通胀和地缘政治风险的特性,以及与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其他大类资产走势的低相关性,在家庭资产配置中仍然具备一定的重要性。
当然,黄金更适合作为投资组合的一环而非重仓或单一布局,通过研究发现,理论上低风险偏好组合最优黄金添加比例在1%-2%,中风险偏好组合最优黄金配置比例为10%-17%,通常的仓位占比在5-10%即可。(以上仅供示例引用,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
第二层是布局方式。
需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预期和资金期限选择适合自身的黄金品种,以一个中长期投资理财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
目前主流的布局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注:以上仅供示例展示,不构成投资建议
实物黄金向来被视为“避风港”,对于追求安全感与长期价值存储的投资者而言较为合适,但在储存时需谨慎,以防因磨损而影响其价值。
相较之下,黄金相关的主题基金——例如黄金ETF或黄金股ETF,为市场交易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选择,但在市场行情火热时,也需要保持理性投资的原则,避免为了高溢价付费。
第三层是投资策略。
无论是追求细水长流的投资长跑,还是快进快出的短线突击,无论是看准时机的单笔投入,还是细水长流的定投播种,投资的关键在于洞察自我,认清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进而找到更为匹配的投资策略。
世界的确处在流转不息的变化之中,当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秩序也需要适应,但这一切并非如想象中的错综复杂。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在看不清市场走势的时候不如选择定投,在合理的资产配置框架比例内多次买入降低择时风险,在达到合意的目标收益率时便逐步收获成果,再逐步展开新一轮投资周期。
(文章来源:华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