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资管元年资金“角色”再切换!银行净值产品赎回变慢,理财经理年末想离职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2022年即将走完,客户对庞大的净值理财产品的赎回力度仍然不减,银行在岁末的最后几天不得不延缓理财产品到账的时间。

“我一款8万元的中低风险净值理财产品,放了两年了,12月27号到期,收益只有700元,年化收益都不到0.5%,所以我毫不犹豫选择赎回,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银行APP上这款产品都不显示我认购的时间了,只显示三个月之内的收益变化,我还以为只买了三个月,而且赎回到账时间显示要到明年1月4日,当初说好正常赎回也只要三个工作日,现在怎么变成一周时间了?”12月28日,招商银行上海某支行网点客户梁毅(化名)无奈地对《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说。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从银行理财市场了解到,从2022年末至2023年初这段过渡时间,银行资金面非常紧张,梁毅的行为只是众多银行客户想把净值产品重新变为存款的一个例子。而那些服务于净值客户的银行理财经理们,也是有口难言,有些甚至想拿完年终奖就不干了。

“其实客户赎回产品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们看到有些产品进入开放期后,也主动建议客户赎回做做存款。年末理财市场太难做,客户不存款搬家就已经非常感激他们了,我准备明年重新物色新工作,不想再做理财经理了。”服务于上述客户的招行理财经理王丹(化名)也对《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期银行理财市场上出现资金“角色”切换,原先的理财产品重新成为存款,正演变成一股暗流。

净值品收益仍未改观

记者了解到,前述客户的理财产品并未出现负收益已经是比较好的状况,很多银行客户今年认购的净值产品收益都是为负的。

“我还是比较有理财意识的,早在2020年底的时候就陆陆续续投了一些净值品,今年认购了一支R1风险的理财产品,18个月的封闭期至今还是亏损的,其他买的早的虽然没出现负收益,但是也都没跑赢一年期存款。当初看着银行的净值理财产品收益很好,像我赎回的这支产品从成立理财收益达到20%以上,但银行早就从2017年开始运作,我感觉认购就是去填补窟窿的。”梁毅受访时称。

中国理财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27日,目前全市场共存续30121只理财产品,有27881只理财产品已经披露净值,其中7162只产品净值低于1,占比达25.6%。其中有6726只产品净值在0.98至1之间,占比超过94%。

“理财市场已经历经两波赎回压力,预估最终赎回规模占理财总盘子的5%至10%,对应流失理财规模1.5万亿元至3万亿元左右。现阶段,被赎回理财资金主要以表内存款等方式做暂时性避险安排。展望2023年,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及资本市场回暖,带动居民收入预期与风险偏好回升,因市场阶段性大幅调整、客户应激性赎回等因素导致的理财资产管理规模流失,有望逐步回流理财市场,初步测算2023年理财规模同比增速有望超过15%。”对此,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仍乐观认为。

不过,连续两个月的银行理财净值品收益得不到明显改观,这让更多的一线银行理财经理“坐不住”了。

“我是两年前进入银行任职理财岗的,当时有两份工作机会,一是进入传媒行业,另一份就是现在的职业。当时来银行应聘的是企业宣传岗位,但是要做满两年一线业务,之前市场景气的时候业务还好做,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基本上都是在维持客户资金不流失,明年的市场行情还不知道,如果实在不行还是早点转行。”王丹对《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表示。

12月29日,一位上海银行业资深人士受访时坦言,对于银行理财而言,2022年是历经考验的一年,资管新规全面执行,市值法取代摊余成本法成估值主流,刚刚完成净值化转型、洁净起步不久的理财子公司第一次直面外部市场的疾风骤雨。从3月权益市场波动带来的破净潮,再到11月份债市调整引发的理财负反馈危机,两次巨大的压力测试之下,银行理财非理性繁荣背后的诸多问题也暴露无遗。

监管紧收理财业务合规

一面是银行净值理财的持续亏损让市场出现了赎回潮;另一面则是银行理财业务的乱象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从下半年到年末,已经有多家银行因为理财业务违规而受到处罚。

近日,银保监会今年以来针对部分理财子公司及其母行开展的理财业务专项现场调查结果陆续公布,多家大型头部银行和银行理财子公司被处罚。

今年6月,银保监会官网首次公开披露对中国银行、光大银行、中银理财以及光大理财四家机构的处罚结果,合计处罚金额达1490万元;10月28日,银保监会官网披露4份处罚信息,因相关理财业务存在违法违规事实,兴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分别被处以450万元、200万元和150万元的罚款;同时农银理财涉及6项违规被罚240万元。而上述机构所涉违规事项多有重叠,包括老产品规模在部分时点出现反弹、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托管业务违规等问题。

就在12月20日,银保监会再度发布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宁波通商银行因同业投资投后管理不到位等6项违规被宁波银保监局合计罚款420万元;因关联方名单不完整等10项违规被宁波银保监局合计罚款360万元。

具体而言,宁波通商银行此次被罚,涉及违规事实共16项。其中因同业投资投后管理不到位、关联交易管理不规范、将同业存款计入一般性存款、净值型理财产品部分投资比例不合规、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不准确、净值型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到位,该行被罚款420万元;同时,因关联方名单不完整、绩效薪酬管理不合规、员工与名下授信客户发生资金往来、未合理分担小微企业抵押物财产保险费用、将同业存款计入一般性存款、市场风险管理不审慎、信用风险管理不到位、授信“三查”不尽职、互联网贷款异地客户识别机制不完善、数据治理存在欠缺,宁波通商银行又被罚款360万元。

对此,《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试图联系宁波通商银行总行,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

“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管理不成熟,过度注重理财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风险控制和管理重量。从银行理财规模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规模发展看,银行理财的发展无疑成就巨大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虽然是从以前银行的理财团队转换而来,看起来是有银行理财的运营基础,但我们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却是延续了以前银行理财的投资策略,以理财规模的竞争为主要竞争目标和方向,银行理财公司在没有完全理清楚理财风险机制和运行逻辑的同时,为了追求所谓的更高收益却往往提高了风险收益的要求,导致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突飞猛进,投资能力和运营方式却没有改进。”对于今年净值理财出现的两次信任危机,上海一家第三方财富管理咨询机构负责人顾斌接受《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采访时指出。

顾斌也表示,在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破净——个别投资者赎回理财——理财形成一波抛售债券潮——推动债券价格进一步下降——导致理财产品净值加速下跌——形成投资者加速赎回潮——进一步强化理财对债券的加速抛售——债券市场价格加速下行的循环之下,加深了理财产品的“破净”程度,更延缓了银行理财自救的难度,推动了银行理财的风险估值下行。

“银行理财子公司对于当前的风险处置机制不成熟,面对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大幅度回撤和亏损应对不力,这就是这次银行理财出现大幅度净值回撤和亏损加剧的同时,债券价格仍然继续下行,而短期内看不到银行理财回暖希望的根本原因。”顾斌称。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