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团史天天学 | 光荣的第一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综述
- 百科生活
- 2024-11-23
- 1
- 更新:2024-11-23 20:47:37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50年代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革命,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上了第一个高潮。1955年出现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突出地代表了这一时期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在各项工作中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他们的行为不仅在当时对青年们积极投身国家建设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对无数后来者也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动力。
祖国的需要党的召唤
为了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刚刚夺取了全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之后,很快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当中。在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面,最后也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得到有计划的迅速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从1953年起,我国就开始了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同时制订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的建设方针,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但是,在这个工业经济起飞的关键时刻,却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弱小的农业生产基础尚满足不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更适应不了工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的发展对于工业的发展有多方面影响:许多工业部门,特别是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要由农业供给;工业人口和其他城市人口所需要的粮食、油类、副食品等都要依靠农业提供;由于我国当时属于农业国,所以工业所需要进口的机器大部分要用出口农产品来交换;许多工业产品以农村为主要市场等等。因此,当时农业落后、粮农产品短缺的现象已构成了一个威胁国计民生,掣肘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我国的农业刚刚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桎梏下挣脱出来,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生产关系不合理,生产方式也极为落后,在后来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封闭型小生产方式,但对于生产工具原始、耕作技术落后的生产力低下的状况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只能有赖于整个社会经济能力的提高,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生产、运输工具和技术手段。但是,这种全面的发展必须要按照客观规律一步一步进行,不可能立即见效。第二个原因是我国已耕地面积少,分布也很不均匀。我们的祖先经过世世代代的耕耘,为我们开垦出了16亿亩的耕地,但是在一些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带,还有15亿亩荒原在沉睡。在不可能尽快大幅度地提高农作物单产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方式来提高农业产品的总数量。 针对当时的情况,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党中央就把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把有计划地积极垦荒,扩大耕地面积作为实现农业生产计划的一个重要措施,规定:“五年内,将扩大耕地面积3868万亩,到1957年达到165745万亩”,“国家将尽可能地从缩减非生产性建设的支出和行政机关的经费等方面,节约资金,适当地增加农业的投资,开垦更多的荒地。”①不仅如此,在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中央还把开垦荒地作为一项长远规划来进行布署,要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应该积极地进行荒地的调查和勘察,完成1亿亩荒地的勘察工作,完成4000万亩到5000万亩荒地开垦的规划设计工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的开垦荒地做好准备。”② 为了实现党中央制定的“一五”垦荒计划,共青团首先开始探索。1955年4月,团中央组织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苏联学习共青团工作经验,详细了解了苏联当时正在进行的开垦荒地的工作情况和垦荒经验,包括垦荒的规模、投资、人员调动和组织、团组织在垦荒工作中的作用及在垦区中的生活等等,并于6月24日将有关情况汇成《关于苏联开垦荒地的一些情况的报告》,上报中央。中央认为这个报告“很有价值”,并在6月27日予以转发。③同年5月,党中央还批准了农村工作部《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初步意见》。7月1日,团中央向青年团华南工委、各省市委下发了《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④。指出:“中共中央已批准农村工作部《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初步意见》,青年团在这方面应起积极的突击队的作用。”并提出要“动员一部分城市中未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工作”,之后,在《青年团中央关于响应党的号召,组织青年参加开垦荒地的几项意见》中,⑤又向中央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青年垦荒计划,认为“青年团在这一工作中应当承担动员青年参加开荒的任务,并保证一定数量的团员参加”。这个意见经团中央书记处讨论上报中央后,动员青年志愿垦荒的工作就全面展开了。
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诞生
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诞生是团中央和团北京市委顺应社会需要,响应党的号召,按照青年特点,精心发动组织的结果。在以往的革命和建设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的北京青年当仁不让地站在了这场运动的最前列。 1955年6月20日,《中国青年报》报社的舒学煾同志代表团中央找到了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乡22岁的共产党员、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同志,告诉他团中央正在准备组织青年垦荒队到边疆去垦荒,并征求他的意见,早有此愿的杨华立即做出了肯定的回答。8月5日,杨华和4位青年团员:南苑区的李连成和李秉衡、东郊区的张生、门头沟区的庞淑英在团中央会面了。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区县,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自愿到边疆去垦荒。这样,团中央正式成立了领导小组——垦荒筹备组,由黄天祥、黎雁、储战书、张立群、舒学煾5位同志组成。5位青年一起商定了组织垦荒队的三条原则:第一,必须绝对自愿;第二,不要国家一文钱投资;第三,去了就不回来。8月9日,5青年以发起人的身份正式向团北京市委递交了申请书,表达了赴边疆垦荒的愿望和决心。⑥他们庄严地写道:“我们愿意用我们青年团员的荣誉向你们提出:请批准我们发起组织一个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边疆去垦荒,使我们能够为祖国多贡献一份力量。”他们表示,只要组成一个60人的垦荒队,就能“不要国家掏一文钱,为国家开垦3000多亩荒地,增产30多万斤小麦”。8月12日晚,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在青年团北京市委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接见了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5名发起人和垦荒筹备组成员,详细地了解了组织垦荒队的筹备情况,并询问5位青年是否完全自愿,还有什么困难和条件。耀邦同志还充分肯定了他们这种可贵的爱国热情,认为他们的行动完全符合国家和人民对青年的希望,同意了他们到遥远的边陲黑龙江去垦荒的要求,同时,还对垦荒队的规模、地点和今后青年垦荒的发展方向做了具体的指示。他指出:“因为这是第一支队伍,我们还没有经验,所以规模不宜太大,先组织60人去,明年以后再陆续增加”,要求团北京市委要在完全自愿的原则下组织好这支队伍。最后,他还号召广大未升学的初中和高小毕业生学习北京市5名青年不怕困难、志愿去垦荒的精神回乡参加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⑦会见之后,5位青年又在一起商量了组织垦荒队的具体办法,确定由杨华负责组织工作,先吸收一部分会种地,懂农业的郊区青年为骨干,城市青年和女同志要稍少些。 8月16日,《北京日报》等几家报纸披露了5名青年的垦荒要求,同时全文登载了他们的申请书和团中央书记处同志在接见他们时对青年要求垦荒问题提出的意见,全市青年立即纷纷响应,踊跃报名,要求参加垦荒队。南苑区团沟乡的女青年黎延惠午夜12时得到消息,当即冒着大雨赶到团委向组织提出申请;东郊区平房乡青年团支部的3名委员全都争先排列=左横 录入=机识,框性=2200要求参加垦荒队。⑧还有许多人用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决心,他们热情洋溢地写道:“这是我报效祖国的机会到了,祖国的荒地正需要我们去开垦,把荒地变成良田,支 援工业建设。”还有的青年表示:“边疆正是考验我们青年人最好的战场,我们正下定决心,就象苏联共青团员建设‘共青城’和开垦荒地那样,迎接困难,在渺无人烟的荒野上建立起村庄,成为自己的家园。”⑨在他们当中,既有初中、高小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和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就业的城市社会青年,又有已经战斗在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上的工人、农民、干部和复转军人,既有党员、团员,又有普通群众,10天之内,报名人数就多达587人,超过了需要人数的8倍。⑩还有许我人将自己的履历、毕业证书、成绩单、身体检查的证明等直接寄给了团组织,希望能获得批准。 除了踊跃报名,要求亲赴边疆参加垦荒外,更多的青年采取了写信支持、捐款捐物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8月16日,组织青年垦荒队的消息见报当天,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皮科团支部就立即写信支援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表示要学习垦荒的精神,搞好本职工作,时刻准备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1)为了帮助垦荒队实现“不要国家一个钱为国家作贡献”的口号,团市委于8月16日下发了《关于动员青年支援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农具、耕畜的通知》,通过合理的引导,在全市青年中掀起了一个广泛的捐钱捐物活动。森华木材厂青年职工在听了团总支负责同志讲了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边疆开荒的重要意义之后,倾刻间就有234人捐献314元。(12)8月17日上午,北京农业机械厂召开团员和青年大会,决定为支援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展一次义务劳动,并且力争提前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把一部分奖金自愿捐献出来,支援垦荒队5部双轮双铧犁。青年团北京市委及时抓住这一事例,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以“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按”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号召青年利用义务劳动创造的价值或个人的部分奖金、稿费等额外收入,采取以耕畜、农具折价的办法来支援垦荒队。(13)除了必要的生产资料,青年们还热心关心垦荒队的精神生活,新华书店北京书店团总支帮助垦荒队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东郊区北京乐器厂的工人利用业余时间为垦荒队制作了胡琴等乐器。(14)短短的几十天内,全市青年就捐助69698.4元,其中外省青年寄来67元,团市委利用其中的31500元为垦荒队准备了35匹牲口、10副新式农具、2辆大车、3000亩耕地的种子、全体队员一年的口粮和奔赴边疆的路费,考虑到东北天气寒冷,条件较差,又特地为每人准备了一件老羊皮袄。(15) 在北京方面进行积极准备的同时,黑龙江省的有关机关和青年也为迎接垦荒队的到来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黑龙江全省的可耕地初步计算可达6、700万顷,约合1亿亩左右,超过已耕地600万顷的数量。全省荒地的分布,除了一小部分是近距离适于分散开荒外,绝大部分是离乡屯遥远的大片荒地,需要集中远出开垦。荒原辽阔无际,十分肥沃,土质比较松软,开垦比较轻便,当地干部和群众说:“只要把土翻过来,一亩地就能拣得几百斤粮食。黑土黑,高梁高,遍地黄金!”因此黑龙江开荒的潜力是很大的。团中央批准垦荒队到黑龙江垦荒之后,为了更好地配合工作,团黑龙江省委派出专人,成立了由团省委副书记、副部长、团合江地委副书记、团萝北县委书记、宝泉岭农场团委书记、团鹤岗市委副书记和团中央青农部及团黑龙江省委有关干部组成的9人筹备委员会。根据“先开容易的后开难的,先开近的后开远的,先开不需兴修水利工程整顿排水的后开需要兴修水利工程的”的原则,(16)首先由省测绘局勘测队协助垦荒队在黑龙江省五大片荒地之一的萝北县勘测出了2万公顷土地,作为垦荒队的开荒地址。那里气候温和,有霜期短,以小兴安岭为天然屏障,土质肥沃,适合种植春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作物,并有汽车直通相距20多里的萝北县城和国营农场。为了保证开荒工作尽快顺利进行,由省移民开荒委员会垫支9000元现款,由团黑龙江省委等有关机关派出专人到哈尔滨等地帮助垦荒队购买了35匹马、2台胶轮大车、2副辕马家什,35副犁套以及犁铧等小农具。黑龙江省农业厅、粮食厅和省供销合作社也给垦荒队调拨了4部双轮单铧犁和牲畜饲料14145斤、草18900斤,以满足从1955年秋到1956年春耕的需要。鹤岗市、佳木斯市、萝北县和国营宝泉岭农场的青年们还用义务劳动的形式帮助垦荒队建造房屋和畜厩,并且准备好了全套的炊事用具和冬季所需的皮帽子、靰鞡等生活必需品,使垦荒队员们一到达就可以开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为了帮助这些北京的青年尽快熟悉黑龙江的农业生产方式,青年团桦川县委从本地动员了10名农业生产技术熟练的青年,准备参加到垦荒队里来,国营宝泉岭机械农场还准备派遣一名有经验的农业技术人员作为垦荒队的技术指导。(17)北大荒张开了欢迎的臂膀。 1955年8月25日前后,共青团北京市委按照团中央书记处的指示,在众多的报名者中选拔出了60名年轻力壮、思想端正的青年组成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其中包括男队员48人,女队员12人,他们当中有1名党员和42名团员。(18)28日,北京青年垦荒队队部正式成立,队员们选出了共产党支部和青年团支部的领导人,南苑团区委的干部陈启彬任书记,杨华任队长,庞淑英、李连成、李秉衡、张生任副队长,(19)形成了垦荒队的领导核心。 8月30日,北京各界青年1500人为北京青年垦荒队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会上,团市委第二书记王照华热情地称赞“我们首都青年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组织了祖国的第一支垦荒队”。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作了振奋人心的讲话——《向困难进军》,他号召青年利用“忍受、学习、团结、斗争”的精神克服困难,在黑龙江的荒原上安家落户,多做贡献。随后,胡耀邦同志代表团中央把一面写着“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授给了他们,队长杨华代表60名垦荒队员接受了这面凝聚着重托和期望的队旗,向团组织和全市青年表示了战斗的决心:“要在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团支部;建立起新的村庄和新的生活。”(20)当天下午6时整,60名有志青年登上了北上的列车,踏上了垦荒的征程。
一部艰苦创业史
1955年以前的萝北县,被人们称做“北大荒”。那时,全县75万公顷的土地上只是沿着黑龙江岸和鹤萝古道有20多个不大的村落,居住着16000多人口,在森林和荒原的空隙中耕种着6000多公顷土地。当时,有句谚语,“六十里地是邻居,三十里地是南北炕,”形象地说明了萝北人烟稀少,地域荒凉的景象。全县连一条象样的路都没有。但是,青年们没有被这种情况吓倒。9月4日,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达黑龙江萝北县凤翔镇南20里的团结村。经过几天短暂的休整,9月10日,在人迹罕至的嘟噜河畔荒原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开荒仪式。他们面对茫茫荒野,庄严宣誓:“我是一个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员。我志愿来到萝北县,面对祖国的河山,脚踏着边疆的荒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宣誓:第一坚持到底,不作逃兵,要把边疆作家乡。第二,勇敢劳动,打败困难,要把荒地变成乐园。第三,服从领导,遵守纪律,决不玷污垦荒队的旗帜。第四,完成计划,争取丰收,为后来的青年们开辟道路。”(20)中共萝北县委书记阮水胜亲自在仪式上剪了彩。随着队长杨华的一声令下,4台套着6匹马的垦荒犁在千年沉睡的荒原上翻起了一层层黑色的泥浪。 垦荒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千年沉睡的万里荒原人迹罕至,,大自然在这里恣意地显示自己生命的力量,到处是攀蔓的野树、丛生的杂草,野兽出没、蚊虫成堆。当他们初到荒原的时候,大家只能挤住在鹤岗煤矿工人赠送的一个棉帐篷里,晚上不仅小咬、蚊子、瞎蠓成群,更有野狼围着帐篷彻夜嚎叫。要在这荒原上扎根,就必须要先向大自然争回一块生存之地,然后才能征服大自然。队员们先向那密密层层的野树杂草展开了进攻。北大荒的蚊蠓多得惊人,只要队员们一进入杂草丛中割草,这些蚊蠓就向捍卫自己的领地一样,成群结队地向人袭来,拼命地又叮又咬,令人痛痒难熬。一开始,队员们只好边割草边赶蚊蠓,结果哪头也顾不上,后来,他们索性每人找来一条毛巾,或往脖子上一围,或把脸一包,一头扎进草丛中,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气猛割起来,哪里的草割完了,哪里的蚊蠓也就少了,队员们都打趣地说:要不是咱们那些日子忍住痛把草割完,他们哪里肯搬家呀。仅仅两个月,这些白手起家的青年勇士们就在这块曾经只有豹子、獐、狼出没的荒草甸子里盖起了第一排简陋的草屋,喝到了自己打出的井水。 与初建家园的工作相比,应该说开荒更为艰巨。这些从北京去的年轻人,郊区的青年农民们只惯于耕耘那些已用数代人的汗水灌沃的熟土良田,城市的年轻人则根本没有摸过锄把犁具,在这北大荒上,未开垦过的土地分外坚硬,还埋伏着不少的硬树疙瘩,偏巧垦荒工作开始不久就又赶上了连日大雨,干硬的土地变得又胶又粘,行走都很困难。最初的开垦工作只能完全依靠畜力,人不熟练,马不合套,队员们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原来计划每副犁每天要开12到13亩,但实际干起来每天每副犁平均不到11亩。有些队员从来没有见过开荒犁,刚一扶住犁,试着吆喝一声,马就拖起犁蹦出几尺远,把扶犁的人重重地摔到长满硬树疙瘩的地上,开一天荒真不知要摔多少个跟头。但是,队员们没有退缩,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爬起来,就是用这种精神,他们学会了扶犁开荒,学会了驾车伐木,学会了砍柴打草,学会了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技术。60天之后,1200亩土地翻了个身,其中有350亩已经耙过了两遍,荒草漫掩的北大荒露出了美丽丰腴的肌肤。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出发后,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和哈尔滨市也纷纷行动起来,按照团中央的指示着手组织垦荒队,到11月为止,已有天津队60人(队长范素兰,带队干部刘秉义),哈尔滨队80余人(据共青农场场史办1988月12月21日提供和青年垦荒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办公室统计为104人;队长梅树生,带队干部吕希孟),河北队100人(队长王殿臣,带队干部宋三洪、贾连荣、庞伸志)陆续到达了萝北。为统一领导各地垦荒队,根据团中央指示,11月12日,北京、河北、天津三个垦荒队的全体队员在团结村青年垦荒队营地举行了第一次大会,宣布成立萝北县青年垦荒工作委员会,由宋三洪任垦区主任兼党委书记,刘秉义负责党委工作,贾连荣负责团的工作,庞伸志任垦区秘书,同时将3个垦荒队联合起来,成立青年垦区,全体队员混编为4个大队,由杨华、李秉衡、范素兰、杜俊起、刘天勤、刘恩弟(据共青农场场史办1988年12月21日提供,还有庞淑英)等分别担任正、副队长。(22) 11月的北国边陲已经飘起了白雪。冬季,垦荒工作必须暂停下来,合编后的队员们在北大荒的漫长冬季里,冒着-2、30℃的严寒,克服缺乏生产经验,生活不适应的困难,为第二个春天更好地生活和劳动做着种种准备。到1956年4月,4个大队共伐木6万棵,可盖1200间住房,砍柴300万斤,打草30万斤,打马槽630米,编草帘子1600块,还建起了34间马棚和36间草房。在这个紧张而充实的冬季里,青年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生产任务,还抽出时间为自己修建了球场,排演了歌剧、戏剧,编唱了许多诗歌,(23)用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激励自己的斗志,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垦区的建设过程中,北京青年们表现得尤为突出,在60名队员中就有33人担任了中队长以上的干部,4个大队长中北京队员就占了3个,(24)(据共青农场史办1988年12月21日提供,4个大队长全部由北京队员担任)。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已成为萝北青年垦区的骨干力量。 为了进一步推动垦荒工作的开展,在北京城郊劳动力富裕的情况下,1956年3月18日,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又组织了第二批垦荒队,共137人,由团海淀区委干部、垦荒队员介相义带队奔赴萝北。11月,老垦荒队员张生又接来了第三批战友,共27人。在这期间,哈尔滨、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也陆续派出了新的队伍,青年垦区的规模一天天壮大起来。为了照顾地区的差别,1956年,萝北青年垦区按照垦荒队员的籍贯,分别建立了北京庄、天津庄、河北一庄、河北庄、山东临朐庄、山东胶南庄、山东惠民庄、哈尔滨庄8个集体农庄。当时北京籍的队员共有2批,加上桦川县派来的1名青年和国营宝泉岭农场派出的技术员等共200多人,在抽调出一部分骨干支援其他农庄后,北京庄建庄时共有成员205人。农庄于五四青年节正式成立,第一批垦荒队的发起人杨华担任主席,另两个发起人李秉衡、庞淑英任副主席,原南苑团区委干部陈启彬任党支部书记。农庄共有土地912垧,北靠小兴安岭,南傍嘟噜河,并配有136头牲口和28辆大车。(25) 从1956年春季,经过一冬准备的垦区开始以青年集体农庄为经济生产单位进行开垦耕作。北京庄的青年们,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劳动,共播种土地310垧,到了秋季,终于获得了垦荒以来的第一次收成,共收获大豆和小麦约20万斤,萝卜30万斤,每人均可收入200元,另外还盖了57间住房和一个容纳300多人的饭厅,饲养100匹马。(26)经过这一年多的锻炼,队员们的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高,意志更加坚定,生产技术也提高很快,学会了使用各种新式农具和其它本领。1956年6月,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到垦区看望了垦荒队员们,关切地了解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情况,并赠给队员们8个字:“忍受、学习、团结、斗争”,这8个字在今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已经深深印入队员的心中,化为他们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自觉行动。
北京庄的曲折发展
经过1955、1956两年的艰苦创业,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和其他省市的垦荒队员们终于在北大荒夺取了生存的一席之地,这之后的北京庄又在社会与自然的变迁中经历了30多年的曲折发展。 由于对当地情况的了解不足,北京庄庄址曾三易其地,直到1957年才最后确定。1955年9月,北京青年垦荒队最初驻扎在萝北县风翔镇南的嘟噜河畔,因土地面积不大,没有太大的发展,因此在建立青年垦区时,重新选址,将北京庄的地址确定在萝北县镇西26里的北山上。经过一年的发展,才逐渐发现,这里虽然土质肥沃,但交通极为不便,每年雨季过后,山水成灾,阻断道路,冲毁村庄和作物,经过反复考虑,只好再次放弃。第三次选址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将北京庄建在北山下的一座白云石山下,庄前是凤鸣河,庄后是鸭蛋河,依山傍水,土质肥沃,这就是现在的北京庄——萝北县共青农场7队。(27) 在这一阶段,垦荒队的体制前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55年垦荒队初到萝北时,各省的垦荒队都处于独立状态,在各省市及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无私支援下开荒生产,1955年11月各队联合成立了青年垦区,开始形成统一的领导和独立核算的自主经营。在1956年初召开的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代表会上,参加会议的25名垦区代表研究了垦区的性质问题,根据团中央的指示,最后初步定为集体所有制。同年7月,萝北全县实现了合作化,垦区和县合并,各青年农庄都划入各乡,此时正值北京庄由山上迁到山下,于是划入凤鸣乡。(28)这时的垦区,一方面由于采取集体所有制形式后,新建立没有经验,基础也差,队员们一年的劳动主要集中在开荒、建房等基本建设上,仅有的一些积蓄也主要用于维持再生产,个人收入很少,生活非常困难,1956、1957两年,队员每人的平均纯收入仅为194元,而平均每人享受的生活贷款则达到255元。(29)另一方面,在农庄的建庄过程中,大多数队员,包括干部不懂生产管理,工作没有计划,帐目混乱,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对困难认识不足,一些队员刚到荒原时的热情在实践的严峻考验下逐渐冷却了下来,不少人离开了农庄。因此,要想巩固农庄,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就必须要吸收一部分懂生产,会管理,了解现实的真正的农民。合作化后,萝北垦区和县的大一统管理,使各庄不断地从家乡和当地补充了不少青壮年劳力,政府对农庄的政策也与对合作社一样,农庄的青年垦荒队性质渐渐地淡化。到195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第1师、第7师、信阳步校部分转业官兵和家属5000多人集体到萝北建立农场,以这些新建的农庄和部分老村为依托,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开荒生产。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0月,农场与萝北县合并,实行政、社、场合一,萝北县既是萝北人民公社,也是萝北农场。第二年3月,正式以每个劳动力平均每月31.5元的工资额给垦荒队员和参加农场的社员定了级,建起了国营萝北农场。从此,垦荒队员由集体农庄的社员转为农业工人,(30)实际意义上的青年垦荒队也就不存在了。 并入农场时,除了32名队员因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不同集体迁回或调出之外,还有个别队员请假不归或私自外流,坚持下来的北京青年垦荒队员尚有165名。(31)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活中,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他们经受了更严峻的考验,除了生活的艰苦,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垦荒队的几位发起人被诬告为“杨华小集团”。在这种困难的逆境中,党团组织始终给予他们巨大的支持。事件发生后,团省委、团合江地委、团萝北县委、农场团政治处派出了四级人员组成的工作组,进行了彻底调查,做出根本不存在“杨华小集团”的结论。(32)1959年12月和1960年10月,胡耀邦同志也两次亲笔致信杨华及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教导他们正确对待遇到的问题,好好听从党的领导,并说:“我没有忘记你们,没有忘记响应党的召唤,为祖国需要,在严寒的北大荒而英勇奋斗的全体同志们”,“你们勇敢地去北大荒,在北大荒艰苦奋斗了多少年,党决不会不关心和爱护你们”,同时告诉他们既要提高生活,又要提高思想,并赠给他们一本《毛泽东选集》第四卷。(33)1974年,耀邦同志刚从“四人帮”的迫害中获得人身自由就立即给垦荒队员们写信,关心他们的生活,亲自过问队员们的工龄计算和工资待遇问题。(34) “文革”结束后,随着全面的拨乱反正,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英勇行动和革命精神也重新得到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1984年2月10日,萝北县向阳农场(现共青农场)7队(原北京庄)的老垦荒队员们写信给已经身为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回顾这段垦荒的历史,他们为自己的行动感到骄傲,认为“这种精神应作为一种光荣传统,让它在新一代青年中发扬光大,成为鼓舞青年、教育青年的精神财富,”并准备在第一批垦荒队员北上拓荒30周年的时候搞一些纪念活动,希望得到支持。(35)同时,北京团市委也通过访问和邀请来京疗养的杨华同志介绍情况等方式了解了这些老垦荒队员们的奋斗经历。8月9日至21日,受市委、市政府委派,团市委派出慰问团,前往萝北县向阳农场慰问1955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北大荒的全国第一支垦荒队——北京青年垦荒队。回京后,慰问团向中央汇报了农场收入低,队员迫切要求尽快致富的情况。耀邦同志在报告上亲笔批示:“主要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要帮助他们制定较快富裕的计划,放宽政策,黑龙江和北京市帮助他们解决好应该帮助解决的具体困难。如果明年每人平均收入达不到600元以上,开了30周年纪念大会有什么意思?”又写到:“钱要用在点子上,不要搞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36)11月,原北京庄在团北京市委的协助下制订了1984——1988年的致富规划,计划通过改进种植业,发展养殖业,开发矿业,兴建商业、运输业等致富渠道,尽快提高北京垦荒队员的收入水平,并成立了北大荒北京庄贸易开发公司,团北京市委也优惠提供了奶牛、车辆和技术设备等。1985年8月30日,黑龙江省隆重召开纪念北京等地青年志愿垦荒30周年大会,胡耀邦同志委托中央公办厅向大会发了贺信,高度赞扬“北大荒人”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具有宝贵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并为共青农场(原向阳农场)题写了场名。团北京市委和市劳动局也受市委、市政府委托再次组织慰问团北上,应邀参加了这次纪念活动,并到几个北京青年集中地区广泛接触和慰问了支边青年。 经过30多年的风风雨雨,据1985年统计,现在仍有113名北京老垦荒队员,包括20员女同志,留在黑龙江省,其中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等地4名,萝北县和其它农场31名,向阳农场场部和其他队48名,7队(原北京庄)30名,(本统计数字包括1955年北京庄在当地吸收的生产骨干、垦区支援的干部和1962年从哈尔滨亚麻厂等组织来的女同志,共28名。这些同志在纪念北京等地青年志愿垦荒30周年大会上都获得了北京垦荒队员荣誉证书。)约有1/3的队员已成为基层干部,大部分成为技术骨干。(37)现在的北京庄共有人口409人,耕地19,000余亩,汽车4辆,各种农机具20多台架,30年来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233万斤,(38)真正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建立起新的村庄,新的生活。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的意义
北京青年垦荒运动是北京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自觉行动的模范行为,也是50年代青年团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按照青年特点开展活动的典范事例,对当时及其之后的青年及青年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北京青年垦荒队的英勇行为引发了全国性青年垦荒热潮 60名北京青年志愿组成垦荒队赴边疆垦荒的消息公布之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反响,各地青年以北京青年为榜样,纷纷组织起自己的垦荒队伍,奔赴祖国的荒山孤岛。据统计,在1955年9月至1956年底的一年之间,仅到黑龙江省萝北县的各地青年垦荒队就有:1955年9月4日,北京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60人;10月30日,哈尔滨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104人;11月8日,天津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52人;11月12日,河北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100人;12月,哈尔滨第二批青年志愿垦荒队,400人;1956年2月,哈尔滨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20人;3月27日,北京第二批青年垦荒队,137人;3月,天津第二批青年志愿垦荒队,216人;4月9日,河北第二批青年志愿垦荒队,300人;4月20日,山东临朐青壮年志愿垦荒队,303人;4月21日,山东桓台、邹平青壮年志愿垦荒队,305人;4月;山东胶南青壮年志愿垦荒队,300人;10月,河北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245人;11月,北京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27人,共14批2567人。(39)除此之外,全国先后还有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上海、武汉、天津、湖南、广东、浙江、福建、河南、云南、江西、广西等16个省市和部分县镇都组织了青年志愿垦荒队,21万多青年奔赴各地的荒山孤岛,开荒建点,安家立业。青年志愿垦荒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神州大地。 2.北京青年垦荒队的英勇行动客观上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在北京青年的带动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支气势磅礡的垦荒大军,应该说,在当时我国农产品严重短缺,城市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这支浩浩荡荡的垦荒队伍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减少了城市人口生存的负担,另一方面也直接创造了可观的物质财富,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据统计,原北京庄,现在的萝北县共青农场7队,从1956年至1983年,(不含1961年),累计生产粮豆4100多万斤;整个共青农场自建场以来共开垦荒地485000亩,累计生产粮豆102570多万斤,上交国家48141多万斤,(40)现在每年可向国家交售3万吨商品粮。北京青年垦荒队用自己的无畏精神和艰苦劳动与全国青年一道用30年的青春为国家开辟了一个新的粮农生产基地,直到今天,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仍有着重要的作用。 3.北京青年垦荒队“向困难进军”的精神是留之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与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相比较,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留给我们的更宝贵的财富是他们热爱祖国,以国家利益为重,艰苦创业,向困难进军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唤起了千百万青年进军荒野,开发边疆的雄心壮志,激励更多的青年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加倍努力地工作生产,而且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要承担的任务还很艰巨,青年垦荒队那种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精神,那种站在时代前列,不断进取的精神,那种百折不挠,毫不妥协,勇于开拓的精神仍将是我们80年代青年人的楷模,它将作为一种光荣传统,在新一代青年中发扬光大,成为鼓舞教育青年的精神财富。垦荒队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在中国青年运动历史中发挥作用。 4.北京青年垦荒队开创了青年工作的新形式。 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团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青年团要敢于开展独立工作的指示之后,青年团的工作在探索中活跃起来,北京青年垦荒队的出现成功地创造了青年团直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开展独立工作的新形式。它在形式上符合青年特点,启发了青年人那种为国分忧,以天下为己任的热情,和干别人不敢干的事的雄心和勇气;在内容上它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总体形式和需要,顺应了我国的国情,所以最广泛地得到了党组织以及广大青年和各界群众的支持和响应。30多年的事实证明,虽然是历尽甘苦,但是这种形式是有生命力的,它不仅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壮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且还为我们党、团培养了一批干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分子。它的成功为我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按照青年特点开展青年的独立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今天我们回顾我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历史,不仅仅是要记录这一段值得传留后人的事迹,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了解,把他们那种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继承下来,使之在我们新时期的青年工作中发扬光大,永不褪色。
(载自《荒原上的足迹》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注释: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6年8月第一版第85页。②同①第87页。③《青运史研究》1982年(2-3)第23页。④《青年团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团的文件汇编1955年第266页。⑤原件草本及书记处讨论记录存团中央档案室。⑥《本市郊区五名青年要求发起组织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申请书》《北京日报》1955年8月16日。⑦《团中央书记处同志接见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发起人,对青年要求垦荒问题提出意见》,《北京日报》1955年8月16日。⑧《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选拔工作完成》,《北京日报》1955年8月26日。⑨《关于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情况反映》1955年8月26日。⑩同⑧。(11)《青年团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皮科团支部写信支持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北京日报》1955年8月20日。(12)《本市青年热烈支持青年志愿垦荒队》,《北京日报》1955年8月27日。(13)《北京农业机械厂召开团员和青年大会决定支援青年垦荒队五部双轮双铧犁》,《北京日报》1955年8月18日。(14)同⑨。(15)《向困难进军》,《北京日报》1955年8月31日。(16)《关于黑龙江省青年垦区的大体规划的初步意见》。(17)《关于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来我省垦荒的筹备工作情况简报》1955年9月28日。(18)《好儿女志在四方》,《北京青运史资料》1985年第2期。(19)杨华致团北京市委青运史研究室函,1988年4月19日。(20)《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昨离京赴黑龙江省,本市各界青年举行欢送大会》,《北京日报》1955年8月31日。(21)原件存东北烈士馆。(22)《关于垦荒队的回忆》,庞伸志《宝泉岭农垦史附录编》第3页。(23)《青年团北京市委关于慰问萝北青年垦荒队员和组织第二批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报告》1956年4月17日。(24)同(23)。(25)《青年团北京市委关于继续动员部分街道青年支援萝北青年垦区的指示》1956年9月5日。(26)《青年团北京市委关于萝北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目前存在几个问题的报告》1957年1月9日。(27)《拓荒者的道路》,青年志愿垦荒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办公室1985年7月25日第28~30页。(28)同(23)。(29)《北京青年集体农庄调查报告》1957年9月。(30)同(22)。(31)《艰苦奋斗,拓荒边疆》同(22)第25页。(32)1988年12月31日共青农场场史办提供。(33)胡耀邦致杨华等人函1959年12月21日同(22)第17页。(34)同(22)。(35)原北京青年垦荒队致胡耀邦函1984年2月10日。(36)《关于慰问全国第一支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情况的报告》1984年9月15日。(37)1988年12月21日,共青农场场史办提供。(38)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场管理局政治部主办青年垦荒事业展览说明前言。(39)据青年垦荒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办公室统计。(40)向阳农场汇报提纲。
来源:中国共青团网
编辑:张鹭婕
初审:秦璇
复审:王峰
终审:熊贞贞
视频号 | @三峡青年汇
关注!新浪微博 | @重庆三峡学院团委
关注!校园空间 | @三峡青年汇(310490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