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夏天起,包括张劲在内的雪松控股多位高管陆续被调查。第一财经4月18日报道,记者获悉,雪松控股还有多名原高管、现高管与陈晖一同于半年前被控制,其中包括原雪松控股副总裁、雪松控股二号人物林伟龙,以及曾在集团内主管资金的头号人物谢少彬。
编辑丨墨墨
综合自丨金融八卦女、每日经济新闻、
说财猫、达摩财经等
雪松控股爆雷一年多时间,现在终于有了说法。
广州公安局黄埔分局5月7日公告,雪松控股下属的广东圆方投资等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查处,主要犯罪嫌疑人张某等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张某是谁?公告没说。根据财新报道,张某即为雪松控股实际控制人张劲。
广州公安的最新公告显示,雪松涉案资产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2022年夏天起,包括张劲在内的雪松控股多位高管陆续被调查。第一财经4月18日报道,记者获悉,雪松控股还有多名原高管、现高管与陈晖一同于半年前被控制,其中包括原雪松控股副总裁、雪松控股二号人物林伟龙,以及曾在集团内主管资金的头号人物谢少彬。
现在有多落魄,曾经就有多风光。如今回头看,这家广州神奇的“世界500强”公司,崩塌速度太快了。
1.
/ 一边兑付困难,一边发行新项目 /
张劲2015年放出豪言:5年内,雪松控股的目标是迈向“三个万亿”——“万亿销售额、万亿资产、万亿市值”。
为了达成“三个万亿”小目标,雪松控股收购了领锐资管、大连昱辉、天津瀚晟同创和深圳市振辉利合计持有的中江信托71.3005%股权。这么一来,雪松控股就成了中江国际信托第一大股东,并改名为雪松国际信托。
雪松信托自2019年完成实控人变更之后不断发行新项目,据统计,仅2019年8月到2020年7月一年之内,雪松信托供发行信托计划67只,包括长青、长泰、长盈、鑫乾、鑫坤、鑫链等系列。
根据媒体报道,雪松信托旗下产品涉及多家公司的背景成谜,股权简单,看似独立,但互相丝连,均有着“影子”的嫌疑。
后遗症很快显现,雪松信托在过去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还因此连累了雪松控股的财务数据。
雪松,是在去年除夕夜爆雷的。
2022年2月9日、10日,因雪松信托旗下多款理财产品逾期未兑付,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开创大道以南、开达路以西的雪松控股总部大厦,聚集了大量的投资者。据悉他们基本上都是投资百万以上的“大客户”。
▲现场场景图
雪松控股董事长、创始人张劲开着几百万的宾利赶来,要求遭拒绝后,投资者将其围住,上厕所都有人跟着,生怕跑了,期间还发生投资者与保安推搡事件。
黄埔公安局相关人员赶到现场表示将会督促企业解决问题,现场局面才得到有效控制。
其实,早在2020年末当时有人爆料雪松信托的一些项目兑付困难,到2021年3月份发生延期支付利息,4月后更是发生大量逾期现象。根据财新报道,雪松对外发行的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大约在200亿元左右,涉及投资人约8000人。
一边是兑付困难,另一边雪松信托却没有停止发行新项目。2021年,其官网上发布了160多款产品成立公告,平均一天1.4个产品。
困难时期发这么多产品,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拆东墙补西墙”,但雪松控股对此予以否认。
纸包不住火。根据媒体报道,投资者与雪松信托沟通无果后,先后通过信访部门投递举报信,去金融监管部门举报,向经侦部门报案、向法院提起诉讼等多渠道进行维权,目前并未有确切的进展答复。
1月30日,雪松信托发布了一封道歉信,落款有张劲的签名。信中言明了“无法完成兑付”,表示“一句道歉并不能解决问题”,并承诺“2月底之前完成兑付”。
张劲在信中还说,春节后要与投资人对话商议方案、取得共识,所以2月9日、10日投资人聚集起来,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2月9日,在理财销售经理的要求下,雪松召开了员工大会,张劲到场。估计是理财销售经理受到了投资者的压力,会上销售经理要求张劲为逾期负责,承担理财产品的连带责任,不过张劲拒绝了。
受到该事件影响,2月11日,雪松控股旗下两家上市公司雪松发展、齐翔腾达分别下跌7.94%、5.15%。媒体报道很快引发监管关注,2月11日,深交所就上述事项火速向齐翔腾达、雪松发展下发了关注函。
两家上市公司均表态事件未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新项目建设造成影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一切正常。
表面上看,雪松信托这几百亿大概不会影响到张劲和雪松控股。不过老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2.
/ 靠炒股起家的神秘大佬,
玩注水的“空转”贸易? /
雪松控股是做大宗商品的,离大家的生活比较远。但要说起老板张劲,很多人还是熟悉的。
张劲,籍贯湖南,1971年11月生于广州,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金融系。
大学毕业后,张劲想起大学老师曾说过“不去炒股,你就不明白我在教什么”,于是他向父亲借了60万去炒股。
咳咳,这里划下重点,上世纪90年代初期能拿出60万给孩子炒股的家庭,应该属于马化腾嘴里的那种“普通家庭。不过网上搜索一通,竟然找不到关于他出身的信息,偶尔有几篇关于“张劲父亲”“张劲爷爷”的帖子,点进去发现已经被屏蔽掉。
钱是家里的,炒股的心得却是自己摸索的,他总结为“做趋势的朋友”。在此方法指引下,他1997年成功从金融危机中逃顶;2008年全球股市大跌,他感觉牛市到头了,毅然清空了所有股票。
同样上世纪90年代,国家科委(现国家科技部)为推动国内科技项目的发展,决定学习美国成功经验,引入风投机制。深圳科技局率先成立一家风投公司,并允许部分民间资本参与。
张劲入股了这家公司,随后这家企业投资了两三百家公司,上市成功的有近70家,他也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批创投人。
炒股加投资赚得盆满钵满后,张劲开始寻找更多新的投资机会。
当时福利分房制度逐渐瓦解,张劲觉得房地产市场存在机会,1997年成立君华集团,这一年他才26岁。随后房地产迎来黄金十年发展期,君华集团借助东风迅速崛起。
而早在2002年,张劲便成立大宗商品供应链集团,后期又涉及到有色金属贸易、金融投资、汽车销售等多个领域,并将集团整合成雪松控股。
不管是主业房地产,还是开拓的新领域,雪松都没能做到行业顶尖,直到2015年以后才真正开始了扩张之路。
而他第一次出圈,也是在2015下半年。
当时经历了小半年的股灾,上证从最高的5100点狂泻至2600点。
“公司员工个人资金如果炒股做杠杆有爆仓危机的,尽快向公司反映,公司提供现金支持。炒股严重影响到个人生活的,也可以和公司提出支援。”
这位公司掏腰包救员工的老板,瞬间感动了很多人。
后来,雪松控股做空转贸易一事也被爆出来了。说得严重点,“空转”贸易大概就是做假账。
常见的空转贸易有两种手段,一是没有实物流转的虚假交易,此举可以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虚增企业的收入和规模,润饰财务报表;
另一种是有实物,但通过关联方合谋,企业就一单买卖、同批次商品的收入进行重复确认(至少两次以上),同样可以达到虚增收入的目的。
2015年之后,雪松控股以资本为抓手、“万亿资产、万亿市值”为目标,迅速做大规模,在恒大搬到深圳后跃居广州最大民企。
2016年和2017年,雪松控股先后花48亿、42亿入主齐翔腾达、希努尔两家上市公司,成为开源证券第二大股东(外界预估成本在五六十亿元),2018年以未透露金额收购中江国际信托(后改名雪松信托),并从当年起连续四年跻身世界500强,进入高光时刻。2021年,张劲在新财富富豪榜上的身家高达400多亿。
事实上,虽然雪松起家于房地产业务,在地产赚到了创业资本,但是地产并不是张劲深耕的赛道,反而在大宗商品的供应链业务上,雪松是一以贯之的。
▲截图自雪松发展2020年报关于供应链管理业务的表述
雪松控股在“世界500强”光环之下,实不符名。
雪松控股营收最高达2800亿元,但其中九成是来自利润不足1%的大宗商品供应链交易。雪松控股的规模扩张主要是大宗贸易支撑,但近年来被多次质疑这些大宗贸易是注水的“空转”贸易,实则为贸易融资。
说到底,雪松发展的供应链业务,就是建立国内采购及销售钢材、油品、煤炭等大宗商品时作为一个中间商的角色提供上下游服务。
这两家上市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供应链业务原本都不是主业,却因为雪松的介入,供应链业务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超5成,甚至超8成!
财新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称:“大家都知道大宗贸易的利润只有千分之一甚至更低,并不怎么赚钱,雪松把自己包装得很大,目的是借500强之名从银行贷款、发行信托和理财产品。”
深交所曾向雪松提出4点追问:比如,说明雪松发展供应链业务的具体情况,说明供应链业务的收入确认方法,需披露雪松供应链业务前五大客户、供应商的具体信息,需具体到仓库的时间地点、商品类别、数量等。
很明显,大家都已经发现问题了。
3.
/ 多名高管半年前陆续被控制
或涉资金腐败案 /
2022年夏天起,包括张劲在内的雪松控股多位高管陆续被调查。
4月13日,齐翔腾达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工作人员多次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公司董事陈晖联系,均无法与其本人取得联系。公司已向陈晖的工作单位联系询问其现状,截至目前尚未收到陈晖工作单位的回复,无法确定陈晖失联的具体原因。
陈晖为雪松“元老”,除担任齐翔腾达第五届董事会董事外,目前,陈晖不仅是雪松控股集团、雪松实业集团的董事,他还在广州雪松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市雪松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公司担任董事、监事等职务。
另据第一财经4月18日报道,记者获悉,雪松控股还有多名原高管、现高管与陈晖一同于半年前被控制,其中包括原雪松控股副总裁、雪松控股二号人物林伟龙,以及曾在集团内主管资金的头号人物谢少彬。
记者从接近监管层的信源了解到,谢、林二人所涉案情,一是涉众集资,二是过手资金拿回扣。
另外,林伟龙还可能涉及集中交易雪松控股旗下两家上市公司——*ST雪发(原名“希努尔”)和齐翔腾达股票,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林伟龙可能涉及到使用场外高杠杆配资,交易失败,导致雪松的资金受到严重亏损。
2016年加入雪松控股的林伟龙,因其金融、投行等领域经验丰富,在雪松控股最高光的时刻,主管雪松控股并购,融资,以及股票交易,在其主导下,雪松控股得以收购希努尔、齐翔腾达两家上市公司,甚至意图将猛狮股份(已退市)也收入囊中。其后因收购猛狮股份与雪松控股实控人张劲分道扬镳。
与林伟龙不同的是,谢少彬在雪松控股的任职显得低调,作为职业经理人,谢与雪松控股实际控制人张劲“跟得更久”,多年的“自己人”关系,令谢少彬在雪松控股地位更重要,因统管资金统筹和调度,也使得谢少彬更为接近钱。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谢少彬也在半年前被控制,“他的电话一直都打不通”,一位接近雪松控股核心层的人士告诉记者。
此前,齐翔腾达公告称,公司董事陈晖失联。因陈晖主管雪松控股正规渠道融资业务,陈晖失联可能涉及的事项,与谢、林二人不同,但都涉及雪松控股的资金来源和使用。
早在2022年5月,雪松控股内部人士即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林伟龙、谢少彬,陈晖以及雪松控股CFO李婵娟、供应链板块两名负责人等多名高管均被有关部门叫去问话。2022年10月左右,林、谢、陈三位高管被控制。
其实,好多房企的暴雷,同样也是从“理财产品”暴雷开始的,像恒大、佳兆业等等...如今,雪松的操作被定性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不知道这些房企怎么想?
叠加雪松控股的债务暴雷、高管动荡,被抓的张劲和他的雪松恐怕此次难渡劫了。
祸起萧墙的:理财业务频违规被罚7000余万,零售条线大佬纷纷离职,“大财富管理”是危还是机?
来源:行长要参
文丨盆盆
《论语·季氏》有云:“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祸起萧墙一词正是出自于此。
祸起萧墙意味着祸乱发生在内部,这一词语用来形容最近的招商银行(下称招行)或许恰如其分。
招行一直被业内誉为“零售之王”,零售业务各项指标在同梯队的银行中一骑绝尘。2020年该行零售营业收入1551.08亿,零售营业利润635.6亿,零售客户1.58亿户,零售客户资产8.94万亿……然而,这一系列亮眼指标的背后却是该行理财业务为主要案由被监管点名并被处以的天价罚单。
5月21日下午,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公告称,招行因并表管理不到位并通过关联非银机构的内部交易违规变相降低理财产品销售门槛,同业投资、理财资金等违规投向地价款或“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依法予以罚款7170万元,对1名责任人员予以警告处罚。
实际上,招行目前面临的问题不仅是风险管控这么简单,多名“老将”的离开也给该行的未来发展增添些许不确定因素。日前,该行唯一女高管行长助理刘辉辞职,更早些前,该行零售条线的王菁、王洪栋等多名经验颇丰的老将纷纷离去。
如今,“零售之王”已经开启下一段征程,该行行长田惠宇在2020年报致辞中多次提及“大财富管理战略”。在这一领域里,招行依旧是股份行的“排头兵”。然而,危与机往往都是同时出现的,招行能否在把握住机遇的同时,做好风控减少危机,又是一道考验该行实力的重要关隘。
理财、同业业务成主因
涉“二十七宗罪”被罚7170万元
在银行理财领域,招行一直是股份行当仁不让的“老大”。至2020年末,该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2.45万亿元,其中,表外理财产品余额占比达99.97%,符合资管新规导向的新产品余额达到1.66万亿、占理财产品余额(不含结构性存款)的67.76%、同比大幅增长141.78%。此外,招行旗下的招银理财是2020年盈利最高的理财子公司,净利润达到24.53亿元。
一般来说,盘子做得越大,风险暴露的概率也就越高。如斯大规模拓展财富管理领域的零售之王,问题正在逐渐暴露。
上周五(5月21日)下午,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了一则名为《银保监会依法查处5家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公告,公告称招行因并表管理不到位并通过关联非银机构的内部交易违规变相降低理财产品销售门槛,同业投资、理财资金等违规投向地价款或“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银保监会依法予以罚款7170万元,对1名责任人员予以警告处罚。
对此,招行回应表示,中国银保监会向银行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相关事项源于2018年银保监会开展的现场检查。该行表示,银行高度重视监管意见,将继续坚持从严治行、合规经营,建设更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根据银保监会同日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招行此次收到巨额罚单系涉及27项违法违规事实,而理财、同业业务为主要被罚原因,还有多项案由涉及土地及个人投资者业务。
具体来看,招行违法违规事实中理财业务占14项,主要涉及理财产品之间风险隔离不到位、理财资金池化运作、利用理财产品准备金调节收益、理财资金违规提供棚改项目资本金融资等;同业业务4项,包括同业投资接受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贷款、理财或同业投资资金违规投向土地储备项目等;房地产业务3项,贷款、理财或同业投资资金违规投向土地储备项目、同业投资、理财资金等违规投向地价款或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等;个人业务1项,面向不合格个人投资者销售投资高风险资产或权益性资产的理财产品。
根据银保监官网信息,招行该名责任人为时任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魏青,因对该行未按要求向监管机构报告理财投资合作机构,被监管否决后仍未及时停办业务行为负有责任,收到银保监警告处罚。
理财纠纷不断
“大财富管理”危机并存
经过p2p的一地鸡毛以及基金热度褪去之后的一地韭菜,银行理财在客户心目中的可信度也愈发高涨。然而,“零售之王”近期引发热议的“准儿媳卖假理财”案件以及“钱端”事件却又让人们对于银行理财又多了几分忌惮。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的一则罚单显示,由于招行呼和浩特分行印章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存在重大风险隐患违规事项,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其直接责任人哈某被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而这名招行员工被终身禁业的处罚背后,是一起百万元的理财纠纷。
根据裁判文书网显示,2015年,秦某通过招行呼和浩特分行员工哈某购买了100万元的理财产品,2016年理财产品快到期时,秦某去招商银行的柜面进行查询,发现该理财单在系统中并不存在。更有意思的是,上述招行呼和浩特分行员工哈某系秦某的“准儿媳”。事发期间,哈某与秦某之子处于交往状态,感情好到一度准备结婚。
秦某提供的《理财产品销售协议书》显示,秦某购买的理财产品名称为“鼎鼎成金”,交易金额100万元。该理财产品为稳健型保本保收益型,期限为360天,年化收益4.6%。该协议书乙方处加盖了呼和浩特分行营业部业务章。
经调查发现,哈某向秦某提供的《理财产品销售协议书》是在银行外面的文印社私下打印的版本,上书产品和招商银行发行的产品在名称、代码、风险等级上与秦某所购买的产品均不同。同时,秦某的理财款100万元也未汇入呼和浩特分行的公用账户,而是汇入了案外人某公司的账户。
经过“二审”的峰回路转,最终法院要求招行呼和浩特分行履行《理财产品销售协议书》,按照协议约定的年化收益4.6%支付秦某购买“鼎鼎成金”理财产品本金100万元以及收益4.6万元。
再加上此前涉及9600余名投资人14万亿理财资金的“钱端”事件,招行的金字招牌上留下的点点污迹是难以轻易抹除的。
此前,招行行长田惠宇直言,金融科技和风险管理能力是“大财富管理”战略的难点和痛点。“大财富管理”战略中,“大客群”也是重要的一环,在开拓“长尾客户”理财需求的同时,也意味着招行将面临更多风险管理层面的挑战。
“老将”纷纷挂印离去
新零售团队能否持续辉煌?
然而,“零售之王”目前面临的难题不仅只是风险管控这么简单,该行的高管层的变动也是层出不穷。日前,该行唯一女高管行长助理刘辉辞职,更早些前,该行零售条线的王菁、王洪栋等多名经验颇丰的老将纷纷离去。
5月11日招行发布公告,该行行长助理刘辉因工作变动原因,当日起不再担任公司行长助理。刘辉于1995年加入招行,至今已有26个年头,是此前该行高管中唯一一名女高管,也是资管行业为数不多的女将之一,她的离任让业界颇感突然。
实际上,早在刘辉挂印离去之前,让招行登顶“零售之王”的多位零售条线高管纷纷离职。
2019年年底,曾任招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的老将王洪栋离职赴任。在招行总部任职期间,王洪栋具体负责财富管理业务战略制定、产品研究、营销管理等工作,对各类财富管理产品及客户经营均有深入研究,并对财富管理各类产品均作过创新研究。去年11月有消息称,入职几个月不久的王洪栋已离开天风证券。
去年1月,在招行从事25年的老将王菁辞任私人银行部总经理,转投瑞士信贷担任其中国内地私行业务负责人。据了解,王菁是国内首批从事私人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历任招行总行行长助理、总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助理,招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后,被任命为私人银行常务副总经理,后任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可以说是见证并参与了招行蜕变为“零售之王”的全过程。
如今,招行又重新组建了新的零售团队:将零售金融总部的大部分团队、原财富管理部合并组建财富平台部,零售金融总部只保留策略、考核等后台团队。零售管理层方面,刚刚履新一年的私人银行部总经理赵悦出任零售金融总部总裁一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由西安分行行长王晏蓉接任,而新设部门-财富平台部总经理一职则由原零售金融总部总裁张东出任。
新的零售条线班子已经搭好,在危机并存的“大财富管理”战略时代,这批新将能否让招行再创“零售之王”的辉煌还需时间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