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垃圾场站重构低价值可回收物的价值 上海首家垃圾场环保时尚文创中心启用
- 百科生活
- 2024-11-23
- 1
- 更新:2024-11-23 22:29:01
嘉定镇街道可回收物处置站专门辟出600多平方米的场地,用作图书馆和展览场所等。
书刊,泡上一杯茶,悠然度过一个下午,坐久了觉得闷,还能起身逛一逛附近的展览,看一看稀奇的老物件……文化场馆里常见的这一幕如果发生在垃圾场里,会不会令人惊讶?近日,上海首家开在垃圾场里的环保时尚文创中心启用,位于嘉定区清河路上的这个空间整洁、明亮无异味,还遍地是“宝贝”的场所,一改过去人们对垃圾回收场站的固有印象。这并非个例,在我们身边,一些垃圾场站正尝试跨界,变得时尚、好玩、有人气。这种转型能否吸引“顾客”,甚至成为一种潮流?
观展看书还能检查身体
时隔30多年,橱窗里那枚“嘉定县人民政府抗灾纪念牌”依旧金光闪闪。退休职工冯品朝得意地指着它,把得到它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1987年7月刮过一次龙卷风,倒了上千间房,我们跟着政府和部队救灾,只用了一个多礼拜就恢复了正常秩序。”冯品朝说,这可是他珍藏的宝贝,没想到第一次展出竟会放在街镇的可回收物中转站里,“家里没地方,平时只好藏着。现在天天有人参观,我心里挺美的”。
像老冯这样“私藏”丰富的居民,周边还有不少。大家听闻垃圾场里开了展区,平时垃圾分类时就留了心眼,把可回收物里自己觉得有价值的老物件挑出来,扔垃圾的时候顺便交给中转站的管理员。不到一个季度,各种充满回忆的东西就堆满文创中心每一个角落,经过梳理和装修,便有了现在的展区。
老物件只是开始,很快,文创中心又发出捐书号召,热心的居民把书刊整理好,也是扔垃圾时顺路交到文创中心。截至今年9月,图书馆的藏书规模已经超过2000册。
家住西大社区的张月玲走过来只需5分钟,已经成为图书馆的“忠粉”:“旁边就是嘉定11路,去超市买东西,等车的时候,习惯进来翻一翻,有几次还看入迷,错过了公交车。”
今年5月起,张月玲惊讶地发现,文创中心里多了一套“流水线”——把塑料瓶、纸板、易拉罐等放到传送带上,它会自动分类并扔到对应种类的收集筐内,从辨认到完成归类,平均每个物体仅需一两秒。张月玲感叹“长见识了”,在小区花园里乘凉时,她把这种“高科技”分享给了邻里。一传十,十传百,来参观的居民络绎不绝。后来她知道,这是现在最先进、最时髦的可回收物自动分拣机,甚至装了“大脑”,可以学习并积累经验,未来分类会更快。
在上海,“好玩”的生活垃圾场站不是只有嘉定区有,在闵行区浦江镇东风村的老年活动室外,最近多出一个五彩斑斓的集装箱,专门收集村民家的可回收物。好奇的村民胡明仙把脑袋探进去,视线便被两台白色机器人吸引。“冬哥,粽子叶是什么垃圾?”见胡明仙有兴趣,工作人员朝机器人喊了一句。“粽子叶是干垃圾。”听到机器人的回答声,老胡笑得合不拢嘴,连珠炮似地问了好几种垃圾,发现根本难不倒眼前这台机器人。
和“冬哥”聊完天,他还被介绍给另一台机器人,扫描机器人“脸”上的二维码,启动检测,把手摁在圆盘上,把脸对准机器人的“脸”,就能得到一份健康分析报告。
“扔个垃圾还有这么多花样经。”胡明仙反复说了好几遍“有意思!”他说,来老年活动室本是和老邻居打牌、下棋、“嘎讪胡”,现在又多了一个爱好:扔完垃圾,顺便和机器人聊个天,再检查一下身体。
除了对老人有吸引力,机器人“冬哥”还凭借自带的幼教和游戏功能,在暑假成功吸引了一批孩子,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孩子心中“种”下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绿色生活理念。
跳蚤市场激发分类热情
有的垃圾场站还开起了跳蚤市场。儿童绘本、童车、地球仪、滑板、火锅……宝山区友谊路街道两网融合中转站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经过消毒、尚有利用价值的二手物品被分门别类陈列在蓝色货架上;体积大一些的二手家具和电子产品被放置在屋子的另一侧,虽然有些拥挤,但工作人员仍努力用它们营造出一个客厅的感觉。
据友谊路街道绿化市容所副所长金辉介绍,这些二手物品都是中转站工作人员从可回收物里淘出来的,“有些没拆封,全新的,品相好、功能健全,扔了实在太可惜。”金辉告诉记者,这个跳蚤市场最近才开始有些名气,其实早在2018年底就有雏形,但那时只有各个小区收废品的人员才知道。他们将小区废品送来中转站后,会花点时间在站里淘宝,有两次甚至找到八九成新的仿真童车,买个全新的要上千元。
这促使工作人员在中转站内开了“跳蚤市场”,让分拣员对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分类,顺手把尚有利用价值的二手物品也归为一类。消息传开后,一些收藏爱好者也会时不时跑来“碰运气”,比如找一找具有收藏价值的报纸或期刊,又或者淘一淘有年代感的钟表、棋盘等。
一间房能容纳的库存毕竟有限,跳蚤市场还会定期进社区、进公园,在炮台湾湿地公园举办的一次活动中,上百件二手物品定价普遍才两三元一件,一上午就被一扫而空。
“我们更欢迎以物易物,相比几元钱的买卖,更能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宝林五村的两网融合站点工作人员杨玲就是一名被收编的废品回收人员,她最近就用一个衣柜换了一套几乎全新的四大名著。
让废旧物品也发挥余热
来自上海市绿化市容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共有1.5万个可回收物交投服务点、201个中转站、10个集散场,可回收物回收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根据《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上海将继续完善“两网融合”回收体系,修复和维持低价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再利用体系,提升可回收物源头分类实效。
目前,类似闵行、嘉定、宝山等区出现的“另类”垃圾场站仍是少数,和常规的点、站、场相比,它们之所以妙趣横生,目的都是为了吸引居民充分参与垃圾分类,尤其是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分类投放。
东风村党总支书记陶骊告诉记者,村民以老年人居多,他们是垃圾分类的主力,但由于居住密度较低,很多居民距离垃圾投放点较远,加之走街串巷上门收垃圾被取缔,一些没人要且扔起来不方便的低价值可回收物,比如玻璃、塑料膜、木头等都被堆在了宅前屋后。“去年整治宅前屋后环境,家家户户的破烂用5吨卡车装了530多车才清干净。”陶骊感慨,要重构村里的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才能确保村居环境的长治久清。东风村今年7月引入第三方环保公司,打造集装箱式回收驿站,一周三次,每次半天,居民可到驿站交投可回收物,换钱或以物易物。
“采用集装箱的形式,最因地制宜。”浦江镇城建中心副主任张玲莉表示,集装箱可随时移动,装饰风格也可以定期变换,给村民一种新鲜感。而且集装箱就放在老年活动室旁边,符合老年人的生活动线,再加上有能回答生活和健康问题的机器人,就更对老人胃口了。
嘉定镇街道的环保时尚文创中心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吸引人们了解后,重构他们对低价值可回收物的看法。
“很多对回收企业没有价值的低价值可回收物,对居民而言却有很重要的价值,比如老物件、旧书刊,家里没地方堆,只好扔掉。”嘉定镇街道城市建设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廖琳表示,“不值钱就是干垃圾”,这种观念要扭转过来,否则大量完全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回收物最终进入焚烧炉,是对资源的浪费。
打造环保时尚文创中心,用各种时尚又实用的功能吸引居民,可以重构低价值可回收物的价值。“拾尚包”负责人任恺透露,文创中心还打算添加亲子环保活动、跳蚤市场等服务功能,并添置自助饮料售卖机、虚拟现实游戏机等设备,进一步提高文创中心的人气。
“国外的二手市场很多都成了当地负有盛名的景点。”友谊路街道两网融合中转站运维方藏宇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科坦言,在确保卫生、安全的前提下,让废旧物品换一个地方发挥“余热”,是目前相较于变成原料加工成再生产品更为低碳的循环利用手段。因为收集、运输、处置可回收物的过程一般会消耗能量、产生污染排放。尤其是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地区,相关产业链无法就近落地,收运、处置的成本更高,更难实现“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