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超长期特别国债”成为了焦点词汇。
根据财政部的发行安排,此次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涉及期限为20年、30年、50年,拟于5-11月分22次发行,平均每次发行规模约为455亿。
5月17日,30年期特别国债正式发行,5月27日,20年期特别国债正式发行。与首期一样, 5月27日面向个人投资者的第二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一经发售很快售罄,甚至出现“秒光”现象。
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何如此受到投资者青睐?除了储蓄国债和大额存单外,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还可以关注哪些产品?
“秒光”背后
是居民稳健理财的巨大缺口
事实上,近年来投资人无论是对超长期国债的追逐,对于黄金的追逐、抑或是权益市场上对于红利、高股息的追逐,本质上都是对于“确定性溢价”的追逐,背后反映的都是居民稳健理财的巨大缺口。
近年来,随着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存款利率不断下行,加之资本市场波动频繁,符合投资者稳健配置需求的资产类型越来越少,投资回报率也在不断走低。资产荒的大背景下,国债安全性、稳定性的优势更加凸显。目前发行的储蓄国债常常出现快速售罄的情况,恰恰反映出市场对低风险、稳健产品的配置需求在增加。
这一点,从居民储蓄率不断提高也能窥见端倪。过去几年,居民资产配置中定期存款占比不断提高。储蓄率从2019年的低点44.22%提高到2022年的46.75%,4年时间储蓄率提高2.5%。
国债有何配置价值?
个人投资者参与有风险吗?
国债按照不同的发售对象划分,有储蓄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两大类。储蓄国债直接面向个人销售,期限较短,而且可以提前兑取、质押贷款等。如持有到期,可获得稳定的本息收入。如果提前兑取,会产生一些利息损失,但本金“分毫不差”,安全性较高。
与储蓄国债有所区别,记账式国债更复杂一些。记账式国债在一级市场通过承销团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个人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向机构投资者购买。需要注意的是,记账式国债不能提前兑取,在持有到期前,可以在市场进行买卖。这就意味着,投资者手上持有的记账式国债买卖价格随市场行情而有涨有跌,可能因价格上涨获得交易收益,也可能因价格下跌面临亏损风险。
5月22日,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首次在交易所上市时,盘中一度大涨25%,并两度触发临时停牌。不过,其行情很快出现大幅回调,一波“过山车”行情之后,30年期债券的价格走势趋稳。一张票面利率2.57%的债券,这么高的溢价和波动显然是不合理的,最后必然也会归于平静,如梦一场。
而5月29日上市交易的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二期)显然就趋于理性了,在上交所上市的“24特国02”和在深交所上市的“特国2402”分别在上市首日上涨0.59%和0.07%,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4-05-29)
一般而言,国内国债市场是高度专业化及市场化的市场,国债利率又是债券重要的定价基准,因此虽然会有价格波动,但不会特别大。对于不以持有到期而以交易获利为目的的个人投资者来说,需要充分认识到持有超长期特别国债有风险且风险自担。投资者应该更多的关注国债的配置价值,而非投机获利。只有根据自己的投资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产品,进行理性、科学投资,才可以在支持国家建设的同时,有望获得较好的理财收益。
资产荒背景下
有哪些替代性的投资选择?
那么,在利率不断走低,大额存单停售的大背景下,居民稳健理财何处去?有哪些可以考虑的替代选择呢?
1、同业存单基金
同业存单基金是被动跟踪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的指数基金产品,基金资产的80%投资于同业存单,不仅具备指数基金透明度高、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分散化的特点,同时相较传统理财投资范围更广、运作策略更积极、具备更大的收益空间。
同时该基金不向投资者收取申购费用,持有满7天即可免赎回费,帮助投资者降低成本。7天封闭期较短,流动性较好,预期风险收益介于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之间,适合投资者进行短期闲钱理财。
2、纯债基金
纯债基金主投债券,除非债券发生了违约,一般而言持有至到期能获得的现金流是固定的,所以债券投资又被称为“固定收益投资”,被视作资产配置中的“压舱石”。
根据投资标的的久期不同,纯债型基金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短期纯债型基金和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二者的区别在于,短期纯债基金主要配置的是剩余期限较短的短期债券,也就是指那些剩余期限不超过397天(含)的债券资产。
而中长期债券型基金通常以配置中长期债券为主,一般所投债券期限配置或组合久期通常在1年以上,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配置短期债券,还可以不同策略运作博取资本利得,一般而言收益性、波动性略高于短债基金。
纯债型基金最主要的风险就是“踩雷”,也就是买到了因为违约而不能如期兑付的债券,所以也建议大家选择历史业绩较好、固收投研能力较好的投资机构。
3、“固收+”类基金
往后看,市场无风险利率下行将是中长期趋势,如果资产配置中存款、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较多,那么账户的弹性可能稍显不足。在打牢资产配置“地基”、合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也可以试一些增厚收益的方式,比如——“固收+”类基金。
这类产品以债券打底,旨在获得稳定债券收益的同时,通过配置权益资产来博取业绩弹性。其实就是通过股债的科学搭配,以提高投资的性价比和持有体验。其中:
一级债基属于债券型基金,不能直接进行股票的二级市场交易。所以现在的一级债基如果在持仓里有股票,那么可能是通过可转获得的,需要在规定期限内卖出。
二级债基也属于债券型基金,同样不参与打新,但可以直接进行股票二级市场投资,权益类资产不超过两成仓位即可。
偏债混合型基金属于混合型基金,长期平均风险和预期收益介于股票型和债券型之间,可以参与IPO打新、也可以进行股票二级市场交易,权益资产仓位通常在10-30%左右。
这里小编也总结了一下债券类基金的不同收益表现,大家也可以对照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决策~
在净值化改革的时代洪流中,刚兑的神话已被打破,市场上已经不复见能够保证“稳赚不赔”的投资圣杯。但无论何时,不要为高溢价付费,做理性的、看得懂的投资。毕竟风险与收益是投资的一体两面,适合自己的、拿得住的才是最好的投资。
(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雪涛 北京报道
家住宣武区的张小姐告诉记者,其在银行购买了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但细读产品说明书后发现,该产品不但不保本,如果产品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收益,超过部分还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不归投资者所有。
“银行大量发行此类产品是有目的的。之前市场只认为银行发理财产品为了揽储,但从超额收益归银行这件事看,银行正在利用‘霸王条款’大赚中间收入。”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在他看来,如果银行想拿走本属于客户的超额收益,“就应该对客户进行保本,这样产品收益高低都由银行承担才公平。”
理财产品如“雾里看花”
不同银行多款非保本的理财产品,产品说明书上都赫然印着“超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部分的收益作为银行的投资管理费”的条款,如此类似于“亏了投资者扛、赚大了归银行”的产品设计,遭到了投资者和业内人士多方质疑。
记者注意到,中国工商银行新近推出了一款“中国工商银行高净值客户专属信托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180天”。根据工行网站上的产品说明书,“该产品拟投资的资产组合预期年化收益率约3.42%,扣除工商银行理财销售费、托管费等费用,产品到期后,若所投资的资产按时收回全额资金,则客户可获得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3.00%,超过3.00%的收益部分为工商银行的投资管理费。”
值得关注的是,这款理财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工行对产品的本金和收益不提供承诺。“这不就意味着如果产品亏损了我要自己负责,但是如果产品收益特别好银行就要拿走我的部分收益了吗?这样的规定我难以接受。说明书里又是理财销售费、托管费,又是投资管理费的,这么多种费用,让我很迷惑。”张小姐说。
记者发现,如此让投资者难以接受的条款不仅出现在工行的这款产品中。招商银行推出的一款新品——“招商银行节节高升招银进宝之贷里淘金178号理财计划”,在该产品本金及理财收益一栏中,有如下内容:“本理财计划不保障本金及理财收益,招商银行购入资产组合正常处置或持有到期的情况下,本理财计划预期可获得最高到期年化收益率为2.80%,超出最高年化收益率部分的收益作为银行的投资管理费。”
招行在售的该系列的另一款产品“招商银行节节高升-招银进宝之贷里淘金179号理财计划”的产品概览中也有以上内容,唯一的区别是179号理财计划的预期最高到期年化收益率为2.95%。记者查阅招行网站上公布的产品列表发现,“招商银行招银进宝之贷里淘金”和“招商银行招银进宝之点贷成金”系列产品中均存在类似条款。
“退一步讲,产品收益特别好的银行需要提取一定的业绩报酬,但是超过预期收益率的部分都归银行我就不能理解了,提取业绩报酬也要有个比例限制吧。”张小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霸王条款”大赚中间收入
“如果超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的部分全部归银行,但亏损的部分要由投资人来承担,这对投资人来说是不合适的。”在北京理财规划师协会会长刘彦斌看来,“没收”了超额收益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尽量不买这种产品。
“在目前国内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格式合同印记明显,投资者如果想要购买某款理财产品,除了少数可以协商,大部分都还是要接受这个合同的。”北京洪范广住律师所长期从事资本市场业务的董媛媛律师说。而格式合同最容易滋生权利义务不均衡的霸王条款。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多种问题,北京大学企业商学院研究中心主任赖伟民认为,这与银行、投资者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关。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识还不够,对银行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储蓄上。其次,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也是导致不公平条款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银行处于强势地位,在资源、信息等掌握上相比投资者更强势。
刘彦斌也表示,银行理财产品“霸王条款”与消费者缺少金融知识有关。购买理财产品时存在没看懂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投资期限、风险度等问题。
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
“其实银行和投资者双方在权利和义务上是对等的,而不是银行单方面来制订强势条款。”赖伟民说,如上面提到的理财产品条款中规定的“如果产品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收益,超过部分还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不归投资者所有”,银行单方面这样规定,显得不公平。应该是由银行和投资者协商,如果投资者同意,那么超过部分可以归银行所有。
赖伟民表示,解决银行理财产品的“霸王条款”问题,一方面投资者要更多学习金融知识,能更快地看懂条款设计;另一方面银行也应加强行业自律,银行在有些方面存在故意和放任行为;此外,从监管部门来说也应该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普益财富研究员黄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道,银行为了自身收益肯定要从理财产品中获取一定的费用,这个是合理的。但是这个费用收取多少和如何收取取决于产品自身成本和具体收益情况。如果银行在没有达到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之前已经收取了一部分固定的投资管理费用,而超过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的部分还要全部归银行,这是不合理的,银行应该为投资者获取最大收益。
黄琦说,投资者面对这样的条款,当然可以选择不购买这样的产品。但是现在国内的理财产品市场仍然供小于求,投资者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面临的选择并不是很多。
刘彦斌则建议,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费,一个银行一个样,应该规范银行的费用收取标准。
一款是挂钩紫金矿业公司普通股票的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年最高预期收益率19.99%;一款是挂钩苹果公司普通股票的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年最高预期收益率19.49%。
近日,平时经常会关注银行理财信息的刘姐打来电话表示,她最近在网上看到2款收益率高达19%的理财产品在开卖。“每年19.49%的预期收益率,非常诱人。”
刘姐所说的就是星展银行8月份推出的2款“股得利”系列产品。其中,一款是挂钩紫金矿业公司普通股票的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年最高预期收益率19.99%;一款是挂钩苹果公司普通股票的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年最高预期收益率19.49%;期限都是12个月,收益类型均为保本浮动收益型。
这些年化收益率动辄超过19%以上的理财产品,非常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但它又有几分可信呢?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处于下行态势,已从5.00%-6.00%的区间下移至4.00%-5.00%区间,就连最新发售的信托产品收益率也不到10%。这些理财产品凭什么有19%以上的预期收益率?其风险究竟有多大?
结构性产品异军突起
在理财产品收益率走低的情况下,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率却异军突起。银率网数据显示,东亚银行发行的一款名为“2012年东亚‘本利添收’保本投资产品系列5(人民币)IXA0004734R”的产品,预期收益率上不封顶,而星展银行发行的3款结构性产品,收益率均在10%以上。
究竟什么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呢?它是指将固定收益证券特征与衍生交易特征融为一体的新型金融产品。它由债权、股权等基础金融资产与期权、互换交易等衍生金融工具构成,以使投资者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还能获得最大回报。
通常,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回报率取决于挂钩资产(即挂钩标的)的表现。而股票挂钩型银行理财产品属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一种,其收益率与股票直接相连接。
工行理财师表示,自央行降息后,基本上与市场资本利率挂钩的理财产品收益都出现了明显下滑,但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向大多是国际市场,且既能做多,又能做空。这类产品对国内降息有一定抵抗力,所以银行自然会将吸引客户的重点重新放回到结构性理财产品上。
超高收益是噱头?
目前纯粹的结构性产品大多由外资银行发行。对于收益率大幅超出市场平均收益率的投资产品,投资者要想获得其最高收益,概率一般很小。这类标榜超高收益的产品,多为银行营销的噱头,叫得响亮,但实惠不大。
以星展银行正在发售的“股得利”系列1245期——12个月人民币结构性投资产品为例。该产品挂钩标的物是苹果公司普通股票,收益取决于苹果公司股票的未来表现。
其产品收益的可能情况如下:(1)如果发生障碍触发事件,则投资者在产品正常到期后,可获得3.3%的年收益率。(2)如果没有发生障碍触发事件,且最终收市水平高于初始收市水平,则投资者在产品到期后,获得年收益率=参与率&(最终收市水平-初始收市水平)/初始收市水平;若参与率为100%,则最高收益为19.49%。(3)如果没有发生障碍触发事件,但最终收市水平低于初始收市水平,则投资者在产品到期后,只能赎回100%的投资本金。
所谓的障碍触发事件,就是获得最高收益设置的条件。例如该产品中,若苹果股票涨幅小于20%,则没有发生障碍触发条件,投资者可获得的最高收益为参与率×20%,若参与率为100%,最高收益则为趋近20%;若苹果股票涨幅超过20%,则发生了障碍触发事件,投资者只能获得3.3%的年收益;若苹果股票跌了,则发生了障碍触发事件,投资者没有收益,只能赎回本金。
今年上半年到期的11370款银行理财产品中,99.3%达到了预期收益,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有62款。其中,1款产品获得负收益,7款产品获得零收益。其中,东亚银行、平安银行、渣打银行各有一款实际收益为0。此外,星展银行有3款产品收益为0,星展银行还有一款产品实际收益是-10%。
星展银行所开出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大都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由于挂钩标的苹果股价的未来走势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以及障碍触发事件(苹果股票在投资期限里达到近20%,又不能超过20%的涨幅)的条件苛刻,要想获得较高收益,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实际上,与给出的最高预期收益率相比,星展银行近期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走势并不是那么有吸引力,而且星展银行今年以来已到期并披露到期收益率的13款产品,也令投资者很失望。
投资者需要谨慎的是,不应被大肆宣传的高收益所迷惑,而应在充分了解其投资标的后再下手。如果投资者对产品的投资方向和标的不了解的话,应尽量避免投资。另外,对于个别收益率超过定期存款利率2倍以上的产品,投资者应该警惕。
一般来说,超过10%以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系数非常高。一些银行声称的保本型高收益结构性产品可能是有条件的,或许是夸张的营销手法,客户实际能达到的收益可能没那么高。工商银行广东分行金融市场业务经理戴伟愉提醒道。
免责声明:文章中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