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大资管行业新纪元已开启 四年大事记预示未来哪些新动向?(大资金到位!开始救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方海平 上海报道

2022年伊始,大资管行业正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18年4月27日,由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过渡期已于2021年年底结束。

过渡期四年以来,资管行业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比如打破刚兑深入人心、理财产品首现净值跌破1、理财子公司在摸索中前行、非标规模一降再降,等等。

这些重大变化预示着,在2022年开启的新时代,资管行业将继续往哪个方向航行。

1、资管回归本源,打破刚兑深入人心

过渡期四年,市场见证了各类资管产品的频繁违约,多层嵌套、结构复杂的资管产品在资管新规落地之前普遍存在,但随着去刚兑、去嵌套的推进,在新规过渡期间,券商资管、私募基金、信托产品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违约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二是资管新规改变了整个大资管行业的游戏规则,规则切换势必造成一定冲击,新规则本身也将容纳更多的违约行为,过渡期的设置正是为了让市场适应新的规则。

与此相对应的是,投资者教育问题、产品运作中的信息披露问题、违约后的责任认定问题,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嵌套资管产品运作链条上的各相关方的责任认定问题异常重要,《九民纪要》的推出为相关资管纠纷提供了重要参考。过渡期内的相关案例中,出现了产品到期不再刚兑、投资者自行承担后果的案例,信托通道承担100%违约责任的案例,代销银行赔偿投资者全部本金和利息的案例,等等。

随着违约现象的常态化,监管政策的完善以及持续的投资者教育,资管回归本源,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正逐步渗透,被投资者一点点接受和理解。

2、银行理财公司成立,在摸索中前行

银行理财公司的成立和发展,无疑是新规后大资管行业最重要的变化。

“资管新规”从监管政策层面首次明确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2018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银行理财公司的规范文件,对产品销售、净资本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作出规定,并且在2021年5月发布的《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中首次启用了“理财公司”这一名称,不再用“理财子公司”。

2019年6月,建信理财成为第一家成立并开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拉开了理财子公司批筹设立的新篇章。第一批理财公司开业已有两年多,这些经历了完整会计年度的理财公司开业之后也逐步盈利。截至目前,全市场已有29家银行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包括25家银行理财公司和4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其中22家已获批开业。

3、净值型理财占比突破86%,银行理财首现净值跌破1

2002年第一只银行理财产品问世至今,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已经走过了20年历程。以“资管新规”为分水岭,此前,银行凭借资金池和刚兑两大利器迅猛成长,直至资管新规问世,刚兑时代结束,净值化时代开启。

过渡期四年,也是理财产品进行净值化改造的重要时期。进展总体有序推进,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银行净值型理财占比达86.56%。但改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从理财机构的角度看,主要是理财产品独立运作和估值技术的采用,真假估值问题几乎伴随着净值化改造的整个过程,这也是机构和监管博弈的焦点之一。过渡期间,银保监首次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使用不准确”行为进行了处罚。随着过渡期的结束,过渡期内的“优惠政策”失效;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以及《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推出,监管对估值方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并趋于严格。

从理财客户的角度看,过渡期间,部分投资者收到老产品提前清退的通知,投资者不仅见证了保本理财的退出;由于债券市场的波动,投资者还首次见证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净值跌破1,即理财产品出现浮亏或实际亏损的情况。

4、养老理财试点启动,四家试点机构已发售产品

近年来,养老话题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养老金融也随之迎来大发展。转型中的银行理财紧跟市场节奏,及时切入养老领域,银行理财机构一直呼吁相关政策及早出台。

2021年9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结合国家养老金融领域改革试点区域,选择“四地四家机构” 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目前,四家机构的养老理财产品已经正式对外发售,相关地区的投资者可以从相应银行渠道购买到“正版”养老理财。

5、信托业艰难转型,资产规模仍在下降

信托行业是资管新规之后面临转型任务最重的行业之一,通道和非标这类主营业务被持续压缩,房地产又深受调控政策的影响。过渡期内,针对信托行业的监管规范之多、要求之严格,相比其他资管子行业更甚。

过渡期内信托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到经济下行和房地产调控的影响,信托产品乃至信托机构的风险事件较为集中,一些前期发展激进的信托公司暴露出严重问题,除了新时代信托、新华信托两家公司被监管明确接管外,四川信托资金池爆雷、安信信托大规模风险暴露等,都成为市场焦点。其他信托公司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信托产品逾期违约的现象。

整个行业来看,过渡期间内,信托行业在资产规模下降和结构调整的道路上前行。2021年二季度,信托行业资产规模出现了新规以来的首度回升,随后又开始下降。与此同时,业务结构在持续调整,标品信托和服务类信托作为监管引导的转型方向近年来出现快速发展。

6、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私募证券基金大发展

资管新规落地后,大资管市场朝着标准化、净值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直接融资的监管导向之下,银行理财、信托资金、保险资金通过直接或与基金公司合作等方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证券市场中去。

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合计25.32万亿元,再创新高并首度突破25万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出现大发展,规模从2020年底的3.77万亿元,增至2021年11月末的6.10万亿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越来越多的借道公募基金进入权益市场,权益市场涌入更多资金。截至2021年末,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达8.46万亿元,逆势增长32%,占比由2018年末的18%,增至38.03%。

7、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规模大缩水,非标现裁员潮

新规落地之前旧模式中的相关机构、业务、人员,在新规过渡期内都出现了巨大调整。

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持续大幅收缩,截至2021年11月底,证券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的管理规模约8.3万亿元,相比于2017年初的高点18万亿,累计降幅高达54%;基金子公司存续资产规模顶峰时期一度达到10万亿,随后一路压缩,2021年6月向下突破3万亿,截至11月底降至2.5万亿元。

规模收缩的同时,这些资管机构的部门、人员也在进行相应调整,中小型券商和基金子公司非标从业人员的离职和裁员潮,是新规过渡期内一大突出现象。

另一方面是向主动管理业务的转型改造。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场共有260只大集合产品完成了公募化改造,总规模突破千亿,而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也是新规后的另一大趋势。

8、保险资管新规出台,大资管标准再对齐

2020年3月,《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保险资管作为大资管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进一步与其他资管机构统一标准,明确私募定位,并且明确可以面向高净值个人,为投资者提供了又一个选择。

9、基金投顾试点政策出台,财富管理方式生变

基金行业虽然大发展,但一直以来存在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的问题。证监会2019年10月正式下发《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启国内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基民的投资方式乃至整个财富管理方式,正悄然生变。

截至目前,试点政策已过两周年,有60家机构分批次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试点机构围绕基金投资和服务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投顾生态也逐渐形成。截至2021年7月,基金投顾合计服务资产逾500亿元,服务投资者约250万户,平均每位投资者的投资金额为2万元。有关监管部门认为,基金投顾的试点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

10、理财代销、导流不再随意,互联网平台遭遇“最严营销监管”

一直以来,互联网平台利用自身的流量优势来营销金融机构的各种产品,包括借贷、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等,并且在监管空白或灰色地带之间与金融机构开展了一些合作,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

资管新规及配套文件并未对此进行详细规定,但近年来,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相关要求,对互联网平台的营销行为作出严格限制,此前在银行理财的代销渠道中被排除在外,2021年最后一天,央行发布了《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对此作出系统性规定,将代销、导流等行为均纳入监管,被视作“最严营销监管”。

(编辑:马春园)

来源:雪球App,作者: 隔壁老投,(https://xueqiu.com/1384838190/305466048)

今天这A股真是跌宕起伏,信息量大爆炸。午后,A股继续狂飙,大涨近4%,暴涨5%。多久没见过这架势了。

我知道你们很急,但先别急,我来给大家好好梳理一下,A股真的要否极泰来了吗?

一、领导用心良苦,特意在开盘前,批量祭出重磅利好,A股满血复活

首先,今天这场新闻发布会,难得聚齐了金融主管部门的三个“一号位”,而且是临时安排的。我原以为主要是用大喇叭喊喊话,没想到,竟然直接祭出了一大批重磅政策,有些是之前的几个传闻应验落地了,还有一些是超预期的,总之这次组合拳的力度挺大,拯救A股的意图非常明显。

具体出了哪些政策?我简明扼要地列一下:

1、降准。近期将下调存准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并且,视市场流动性状况,年底之前可能还会进一步降准0.25-0.5个百分点。

2、降息。七天操作利率(目前的政策利率)下调20个基点,引导LPR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同时引导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大概50个基点左右。

3、平准基金。潘行长说,正在研究。

4、大资金入市。有实际动作了。除了汇金公司等GJD要加大力度增持A股外,央妈还首次创设新型工具,支持A股。

具体方式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可以以自身拥有的债券、股票ETF、成份股作为抵押,从中央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这将大幅提升相关机构的资金获取和股票增持,而且关键是,以此方式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市。

潘行长说了,首批规模5000亿,效果好的话,可以再来5000亿,或者第三个5000亿。理论上,子弹无限。

5、支持楼市。全国层面不再区分首套房二套房,统一最低首付比例全部为15%。之前二套房是25%。

早上,A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1个多点,但很快就回落了。当时只公布了第1、2、5条内容,算是基本在之前的传闻预期范围内,所以不少资金选择了sell the news(卖在消息落地时)。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A股又要闹出个大笑话时,上面大资金入市,以及平准基金正在研究的消息出来,特别是针对金融机构首次创设了互换便利工具,金融板块就开始狂飙,进而带动市场二次上攻,这一次,市场开始明显放量。

截至下午2点,涨3.66%,大涨5.02%,全市场5100股飘红,各大板块全线上涨,全A等权指数涨3.08%。成交量比昨天同期放量3350亿,预计全天在9000亿水平,很难得了。

二、这次发布会,会成为A股的转折点吗?

小转折可以有,大转折嘛,还要观察。用一句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大概率有反弹,但暂时没看到“反转”。

市场处在历史估值低位,成交也缩到了地量,所以只要外部利好给到位,情绪就可以阶段性扭转。

而大转折,对引擎的要求就更高,要么是经济复苏带来的周期性上升,要么是有大的产业逻辑助推,比如00年的互联网、21年的,再要么,就是某项大改革,让社会的资源效率或者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比如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16年的供给侧改革。这仨,本质上都是让上市公司基本面往上走。当然,这其间还要有市场流动性的配合。

现在,我们暂时没有看到新的大产业逻辑(科技制造、国产替代还在酝酿中),大改革是有迹象,比如财税改革,但暂时也没有更多的动作。至于经济复苏,就需要更多的数据来验证了。

最关键是,经济复苏,不是金融部门可以单独搞定的,还要看财政爸爸。这次,财政并没有动静,而最近大家预期的是,中央财政需要扩张,包括增加预算、增发国债,并且支持地方化债等等。所以我说,大转折,还要观察。

我估摸着,市场在消化了这波利好情绪后,可能还会有一波下探,后面财政方面的利好,虽迟但到。

在这种预期下,房地产后面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毕竟,房地产依然是经济企稳的关键一环,也是外资判断中国经济形势的核心维度。后面,针对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大城市的楼市松绑,很可能还会继续出台新政策,市场有这个预期,这也是为什么今天(515060)放量大涨2个多点,短线有走出底部的趋势,我会密切关注。

不只是房地产,这波政策利好,也会明显提高市场的风险偏好。之前一直是价值风格压制成长风格,而今天,成长风格重新占据上风,这方面的两只代表性基金,(159845)(159967)分别大涨了3%和5%左右,非常强势。

总之,最近A股不用太悲观。虽然现在是国庆长假前一周,市场多少会有些资金面上的顾虑,但这次批量政策突然空降,会让资金对节后市场变得更乐观一些,所以这次的节前交易可能会比较平稳,卖压可能会减轻。

来,今天市场情绪这么好,我们再来投个票吧,你们觉得接下来,一个月内,A股上涨概率大,还是下跌概率大?

……

不知不觉今天篇幅又不够了,简单说下中债和美股吧。

中债,今天蛋碎了,早盘红开,但之后随着A股的人气飙升,债市不断下行,股债跷跷板效应又一次出现了。不过,对于中债不用太担心,随着后面存款利率下调,预计会有不少存款搬家到银行理财,这里面都是债基打底,所以债券需求还是会增加的。

美股,昨晚纳指100涨0.31%,涨0.28%。我的看法没变,预防式降息(经济暂时没有衰退风险)对美股整体利好,只是在大选之前,美股会有比较重的避险情绪,所以近期可能会偏震荡。

今天就先聊这些。

最后放下AH股相关指数技术面走势。今天全部在中间栏。不过,恒生科技最近走得不错,有点要走出底部的意思,再观察一下。

风险提示:上表中的“上行趋势、底部震荡、下降趋势”仅为技术面现状描述,并非趋势预测,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大家务必独立判断。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

求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