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规模大降!新基发行遇“寒流”,银行也卖不动了,发生了什么?(规模座次重排 三家股份行理财公司跻身第一梯队)

权益类基金表现欠佳,银行客户经理直呼“卖不动”!

第四季度以来,大盘指数持续震荡,股票及混合型基金收益率表现平淡。与此同时,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进入四季度后,新发公募基金规模与此前相比呈现大幅下降。

一个正在低调发生的现状是:上半年卖得热火朝天的权益类基金,变得难卖了。除了个别实力较强、口碑较好的管理人,新发基金募集时间普遍拉长;甚至此前大受追捧的一些“网红”基金,出现了“卖不动”的情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两名银行客户经理均用了“断崖式下跌”一词来形容四季度的本行代销公募基金规模。

新基金发行进入“低谷期”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从Wind梳理新发行公募基金的数据后发现,四季度以来,新基金发行规模相比此前呈现较大幅度下降。

以三季度为例,按基金成立日作为统计口径,7月至9月,单月平均发行规模在2400亿元左右,其中8月新发基金200只,规模达2482.16亿元,达到三季度发行高峰。而进入四季度,10月份发行份额却出现“断崖式”下降,相比9月份减少近1100亿元,仅为1203亿元,环比下降48.7%。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1月21日,11月份以来新发基金数仅104只,规模也降至1182.92亿元。

除了新基金发行规模外,11月以来新基金有效认购户数也持续低迷。Wind数据显示,11月以来新成立的104只基金中,有效认购户数超1万户的新基金仅32只,比例不及三分之一;而有效认购户数在5000户以下的却达57只,占新发行基金的一半。

新基金发行遭遇“寒流”的另一表现还包括,在新成立基金规模显著下降的背景下,募集失败、延长募集期的基金数量有所增加。

近日,人保利淳债券基金因募集期届满未能满足备案条件,基金募集失败。而这也是继10月份5只基金募集失败后,11月以来首支募集失败的基金。10月26日,融通、九泰、创金合信基金等三家公募旗下的新基金,发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新基金发行失败进入集中期。两日后,创金合信基金又一只主动权益产品募集失败。

此外,据记者梳理,10月共有30只基金延长募集时间,而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进入今年下半年,新发行的基金募集时间延长的产品也在逐月增多。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近些年新基金发行数量增长迅速,有募集失败的情况出现也较为正常。一方面是与各家公募资源渠道资源有关系,部分中小公司渠道资源较少,且没有列入银行渠道的“白名单”,产品可能不会安排在重要档期,就可能面临基金成立的困难。另一方面,当基金投资缺乏赚钱效应,也会遭遇市场的冷遇。

基金“卖不动”,有银行“打折促销”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基金代销的主力渠道,一个正在低调发生的现状是:上半年卖得热火朝天的权益类基金,变得难卖了。除了个别实力较强、口碑较好的管理人,新发基金募集时间普遍拉长;甚至此前大受追捧的一些“网红”基金,出现了“卖不动”的情况。

“严格来说不是最近,是从下半年以来,基金就卖不动了。进入四季度尤为明显,很难募”,一位大型股份行财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另外,有两名银行理财经理均用了“断崖式下跌”一词来形容四季度的该行代销公募基金规模。

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基金业协会近期披露的头部银行代销基金数据中体现出来:三季度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股票+混合基金保有规模”分别环比下降3.03%、4.83%、4.01%。另外,三季度农业银行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为2220亿元,环比减少19.3%,在各头部银行中降幅最为明显。

除此之外,从基金的赎回数据上也能体现这一趋势。Wind显示,二季度全市场1.29万只公募基金中,累计赎回的规模达25.8万亿份,较二季度赎回规模增加了8.57%,也就是说,面对表现平平的权益类基金,更多的投资者在三季度选择“落袋为安”。

面对基金销售遇冷,也有银行降低申购费率进行“促销”。近期,包括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在内的多家股份行在官网公告称,将调整指定公募基金申购及定投的手续费率,大部分基金申购费率降至1折,部分银行的手续费降幅高达90%。

市场风格变化导致销量收缩

事实上,四季度以来大盘指数持续震荡,多只股票及混合型基金收益率不同程度回撤。在此背景下,有受访人士告诉记者,客户经理在话术安抚上面“下了功夫”,并且建议客户做防御性配置,侧重于推荐银行理财。不过,也有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由于一些理财产品达不到客户的收益预期,已经有多名客户从其手中流失。

一位大型股份行财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坦言,最近,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整个市场风格变化较大,跟该负责人所在银行的原有客户风险属性不太匹配,整体的销量是一个收缩的态势。

有相关从业者分析称,基金销售确实变得困难了,并且呈现明显的分化。较好的基金相对好销售,而表现不好的基金却难以卖出,而在去年,就算是表现普通的基金也能卖成爆款。

银行代销基金下滑除了上述原因外,也有银行从业者表示,不少银行通常在年底拉存款,同时为来年“开门红”储备客户,另外由于今年上半年银行销售基金的情况较好,因而在年底销售的动力或有所减弱。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银行理财的规模被公募基金超越后,银行理财公司行业内部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股份行理财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跻身第一梯队,而大行理财公司有所式微。

截至2024年3月底,已披露2023年业绩报告的大中型商业银行中,三家股份行所属的理财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全面超过国有大行的理财公司,其中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的规模位于前三,中银理财、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和建信理财四家理财公司退居第二梯队。

招商证券首席银行分析师廖志明指出,理财公司要想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必须积极拓展行外代销渠道。他认为,如果理财公司仅依赖母行的资源,那么它们的发展潜力将受到限制,难以在理财行业中超越母行在银行业内的地位。

他举例说,从基金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些基金公司通过提高市场化运作的程度,成功减少了对股东的依赖,从而在基金行业的排名中显著超过了它们的股东券商。

规模重新排名

截至2023年末,招银理财以2.55万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位列行业第一;兴银理财的管理规模同比增长8.18%,至2.26万亿元;信银理财以1.67万亿元的存续规模,跻身前三。

与此同时,国有大行理财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退居第二梯队,其中中银理财(1.63万亿元)、工银理财(1.61万亿元)、农银理财(1.59万亿元)分别位居四到六位,建信理财的理财产品规模1.50万亿元,规模较上年下滑20%以上,位列第七位。

截至2023年末,中银理财、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建信理财的资产管理规模分别下降7.32%、8.78%、10.61%、21.50%。虽然招银理财的资产管理规模仍然位居首位,但是相比2022年末下降了4.49%。

除了兴银理财、信银理财之外,光大理财和平安理财也保持了较快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速,其中光大理财资管规模为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3%;平安理财资管规模达到了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

而民生理财的理财产品总规模为8684.74亿元,同比下降1.75%。

理财行业的领军公司规模的变化映射了整个行业规模的缩减。在2022年末遭遇赎回潮的打击之后,银行理财规模在2023年6月末被公募基金反超。2023年,整个银行理财行业的总体规模也未能恢复到2022年的水平。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6.80万亿元,较2022年末下降3.07%。

记者梳理年报数据发现,截至2021年末,银行理财行业规模前三甲分别为招银理财(2.78万亿元)、建信理财(2.19万亿元)、工银理财(2.02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行业规模前三甲分别为招银理财(2.67万亿元)、兴银理财(2.09万亿元)、建信理财(1.91万亿元)位列第三,工银理财规模出现缩水,以1.76万亿元位列第四。

至2023年年中,建信理财跌出前三名。按照规模排名分别是:招银理财(2.53万亿元)、兴银理财(2.10万亿元)、中银理财(1.61万亿元)、信银理财(1.59万亿元)、工银理财(1.50万亿元)、建信理财(1.47万亿元)。

对于2023年行业分化,中金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一是股份行理财公司整体保持较强的增长动能,尤其是母行财富管理生态建设领先、投研能力构建相对完善、跨行代销布局积极的理财机构增长动能更强;股份行理财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同比增长4.3%,市占率提升至43.5%。二是国有大行普遍更重视存款端的规模增长,其理财公司的规模增长承压,仅部分机构依靠更稳健的产品净值表现以及更积极的跨行代销布局,使得管理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国有行理财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同比下降11.4%。

银行理财“卷起来”

一位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2023年对行业来说比较艰难,不管是规模还是业绩,都在承受挑战。

有哪些因素造成了行业的“重新洗牌”?廖志明认为,代销渠道建设对理财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近几年,理财公司行业格局变化较大,股份行理财公司成为第一梯队,大行理财公司普遍有所式微,部分城商行理财公司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23年末,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稳居理财公司理财规模的前三位。从代销渠道建设来看,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及华夏理财的代销机构数量多,且全国性银行多,杭银理财代销机构数量在城(农)商行理财公司中居首,苏银理财及南银理财紧随其后。

兴业银行的2023年年报显示,兴银理财连接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470家区域性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将兴银理财产品输出,实现兴银理财行外销售保有规模86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32%,占总规模的38.39%。

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截至2023年末,共有491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代销机构数量较年初增加163家。根据招商证券梳理,截至2024年1月,31家理财公司中,平均每家理财公司约有58家合作代销机构,其中兴银理财、杭银理财代销合作机构最多,分别为497、202家。

城商行理财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苏银理财的管理规模超5200亿元,宁银理财的管理规模超4000亿元;杭银理财的募集规模超7000亿元,南银理财的募集规模超6700亿元。

从各家理财公司的产品发行数量上来看,招商证券的研报显示,2023年兴银理财新发公募理财产品达794只,数量占比8.3%,新发公募理财产品数量最多。紧随其后的是信银理财、招银理财、青银理财和交银理财,发行产品数量分别为715只、653只、528只和519只。

纵观2023年理财公司的发展,廖志明认为,信银理财、苏银理财等理财公司明显崛起,这与其相对市场化的机制及大力布局渠道建设紧密相关,也显著受益于母行积极推动财富管理转型。

中金公司认为,跨行代销成为多数理财公司规模增长的核心方向。理财公司从强依赖母行的销售模式逐步转化为母行代销为主、跨行代销与直销为辅的销售结构。在开放的财富管理生态之下,一方面商业银行希望理财公司“卷起来”,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另一方面理财公司也希望拓展多元增长渠道、辐射更广泛客群。竞争加剧也在激励理财公司完善产品供给,优化客户投资流程、改善投资体验。

竞争或将加剧

自2018年12月首批理财公司获准筹建,2019年6月建信理财率先正式开业以来,理财公司数量快速增加。

截至2024年3月底,已有32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包括国有大行6家、股份行12家、城商行8家、农商行1家、合资5家。2023年12月29日,浙银理财获批筹建,这是2023年唯一一家获批的银行理财公司。

中信建投银行业分析师马鲲鹏认为,对比大型综合化资管机构,理财公司仍需加快二次转型,走上成熟之路。目前理财公司在压缩产品类型,缩短期限,资产配置趋于安全,从而业绩比较基准出现下降;同时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投研能力、渠道建设、投资理念都有需要完善的方面。

银行理财公司的管理规模下滑,也对母行的营业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拖累了银行的中间收入。招商银行在年报中表示,2023年资产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14.74亿元,同比下降7.89%,主要是招银理财产品日均规模同比下降。

理财行业整体管理规模下降的同时,为投资者创造的收益也出现了缩水。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6.80万亿元,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6981亿元,这个数值为近六年来的最低值。

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2024年,随着理财公司争相布局低波动稳健类产品,产品同质化特征将更加凸显。在产品收益率缺乏相对吸引力的背景下,理财公司间的竞争或进一步加剧。

对于理财公司二次转型的路径,马鲲鹏认为,第一,理财公司需要加强内部投资研究能力,同公募基金在“竞合”中相伴成长;第二,需要完善全谱系产品体系;第三,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培育提升投研能力,注重安全的同时注重收益;第四,加大权益类产品发行,建设专业权益团队,顺应市场趋势;第五,在渠道端布局直销渠道,将直销渠道作为理财公司渠道建设的战略方向,提前布局为未来市场份额获取奠定基础;最后,加速数字化转型,加大母行金融科技实力的输出,以金融科技为生产力,通过智能化服务提升竞争力。这些步骤将有助于理财公司在激烈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胡艳明经济观察报记者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9日讯 伴随着光大银行、青岛银行两家上市银行“半年报”的公布,注册于青岛的两家银行理财公司光大理财、青银理财的“期中考”成绩单也随之揭晓,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再加速、规模效益稳步提升成为两家理财公司的亮点。

今天上午,光大银行举行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光大银行副行长齐晔在介绍光大理财经营情况时表示,光大理财在上半年持续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到6月末,光大理财的产品规模接近1.2万亿元,比今年年初新增了近1200亿元,增幅达到11%。其中净值型产品的规模占比已经达到了95%。

对于上半年光大理财规模快速提升,齐晔分析到,一方面是得益于持续丰富的产品矩阵,在新发新能源、共同富裕、养老、普惠、拥军等一系列的主题产品上发力。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了代销渠道的朋友圈,与21家商业银行签署了理财产品的合作协议,持续推进理财的直销和电子渠道的建设,同时增强了光大理财的品牌触达能力。

青岛银行8月26日发布的半年报则披露,到上半年末,青银理财产品规模达170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7%;资产规模达1928.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4%;实现理财手续费收入4.59亿元,同比增长10.55%,规模效益稳步提高。此外,青银理财渠道拓展成效显著,报告期内完成20余家机构准入,代销渠道募集资金占比超过 20%。

上半年青银理财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布局“碳中和”,让更多投资者把握“绿色机遇”;积极参与蓝色金融发展,为助力青岛市“海洋攻势”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成功发行碳中和主题、ESG、慈善专属、蓝色金融等特色主题产品,其中碳中和主题、慈善理财、蓝色金融产品均为国内首创。青银理财以资管新规及配套政策为导向,致力于回归资管业务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坚持“合规立司、专业治司、创新兴司、科技强司”的经营理念,构建完整、创新性强的理财产品体系,定位特定人群需求,依托强大的投研能力,打造“普惠+特色”的创新型理财公司品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军)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