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净值化转型完成 理财产品节日营销打法生变(净值化转型成效显著 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本源)

“妇女节”如期而至,银行、理财公司也乘节日“东风”进行着产品营销,不过打法上却发生了变化。3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理财产品完成净值化转型,与“妇女节”相关的专属理财愈发难觅,理财市场新发售的此类理财屈指可数,多数银行、理财公司已开始借助节日之势,营销推广起了常规的理财产品。

净值比专属更重要

“妇女节”专属理财愈发罕见。3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查询中国理财网发现,截至目前,仅有湖南银行发售的2只“妇女节”专属理财产品,1只在售、1只存续,而“妇女节”专属理财产品仅有4只,分别来自于、河北银行、浙江瑞安农商行和农银理财,除河北银行为新发售外,其余3只产品均为存续专属理财产品。

理财市场表现也较为冷清,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多数银行已无“妇女节”相关的专属理财产品在售。

“现在没有‘妇女节’专属理财,目前理财都是净值型的,收益随市场波动,近期发售的产品也较少。”一位国有大行理财经理说道。一家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也表示,该行今年没有“妇女节”专属理财产品,有常规理财发售,但不是专属于节日的产品。

随着理财产品完成净值化转型,专属理财产品愈发稀有。“现在是不是专属理财不重要,理财产品主要看历史业绩,此前发售的专属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相对于普通理财产品较高,但净值化之后,业绩都是随着市场波动进行变化,所以专属理财发售的意义不大。”另一家国有大行客户经理解释道。

谈及“妇女节”专属理财产品逐渐淡出市场的原因,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专属理财产品一般都是固收类产品,期限以中短期为主,业绩比较基准要略高于同期发售的同类理财产品,但是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之后,产品净值是不断波动的,即使业绩比较基准要略高一些,也不一定能拿到预期最高收益率。

借势推广常规理财

专属理财虽然鲜少发售,但是银行、理财公司并未放过节日营销的契机,借势营销推广起了常规的理财产品。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工银理财、中邮理财、兴银理财、华夏理财、恒丰理财、杭银理财、河北银行、青岛农商行等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均发布了有关“妇女节”的营销文案,推广旗下常规的理财产品。

以中邮理财为例,该理财公司3月8日发布的“妇女节”特辑中,设置了5组关键词,并在每一组关键词后推荐了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其中在优雅、安稳的这组关键词中向投资者推荐了添颐·鸿锦封闭式系列养老理财产品,而在活力、谨慎的这组关键词中则推荐了鸿运灵活系列理财产品。兴银理财则是推荐了多只在3月8日前后发售或开放的中短期理财产品,投资期限在3个月至2年不等。

银行在销售时,也会侧重推荐近期发售的短期理财产品供投资者选择。“最近没什么节日专属理财,但有一些比较好的新发理财产品。”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介绍,该行近期代销的一只3个月短期、较低风险理财产品可以关注,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2.85%-3%,3月10日起息。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妇女节”目前较少有专属理财产品发售,主要是因为节日主体和投资消费主体本身匹配度较低,所以目前理财产品发行很少专注于此类节日展开,部分理财产品只是发行日正好重合,因此借由节日主题来突出营销效果,为此类理财产品吸取更多流动性。

产品设计应以稳健为主

近年来,女性消费投资意识逐步增强,银行、理财公司也开始挖掘相关群体的投资需求。例如,此前就曾有理财公司推出针对女性客群的主题理财,可在“妇女节”“母亲节”等特定节日前进行分红,不过持有者并不局限于女性。

南财理财通特邀专家卜振兴认为,女性客群的主题理财是比较好的做法,但还是要抓住女性群体的特点,主要是为女性提供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产品。

谈及未来银行及理财公司该如何把握女性消费群体的投资需求,卜振兴进一步指出,女性投资者更加细致,需要进一步做好信息披露和信息沟通。在产品设计方面,要根据女性群体的特点,挖掘需求、找准定位,以稳健型、中长期型产品为主,通过降低申购起点和购买门槛等吸引客户。

盘和林认为,女性主题系列理财不一定非要突出节日,可以针对女性的需求设计理财产品类型或进行营销。银行和理财公司应注重女性的喜好,从女性的性格分析其投资需求,有的放矢地推出理财产品。产品设计方面应该以稳健为主,适当通过权益投资拉高收益,提供一定的收益波动性,或者通过附带美妆赠品等进行产品营销。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颜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总结了2023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情况。从报告内容看,银行理财行业转型成果显著,持续让利于民,正在成为实体经济融资的重要来源。

  2023年是资管新规颁布5周年。《报告》指出,5年来,监管部门推动银行理财行业规范转型,精准施策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一批行业难点问题得到稳妥解决,行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新发展格局下,银行理财行业扎实走过规范化整改的转型期,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净值化转型成效显著

  《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2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127.75万亿元。截至6月末,全国共有26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71万只,较年初增长6.88%;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

  分机构类型来看,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存续产品1.62万只,存续规模20.67万亿元,较年初下降7.09%,同比增加7.99%,占全市场的比例达81.55%。

  对于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的下降,普益标准研究员何雨芮认为,首先是因为投资者此前“破净”阴霾还未完全消散。由于债市波动等原因,2022年出现了两次破净潮现象,不少投资者无力面对产品净值连续下跌,纷纷赎回产品。即使“破净潮”过去已有半年多,但个人投资者恐慌情绪并未完全消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下降。其次是各类资管产品的竞争加剧,部分银行理财投资者向公募基金迁徙。

  值得关注的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程度持续提升。截至今年6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4.31万亿元,占比为95.94%,较去年同期增加0.85个百分点。

  “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已经基本完成各项整改任务,理财公司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要力量。”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此前在2023资产管理年会上表示,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上半年理财存续规模有所下降,但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提升,显示出理财业务规范化转型成效显著,预计随着理财表现的回暖、存款利率下调,下半年理财规模将逐渐恢复增长。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银行理财素有下半年发力的特征,7月通常是市场规模实现增量扩容的关键窗口。目前存款利率下调叠加居民风险投资偏好较低,理财进入三季度后或迎来规模冲量的最佳时机。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当前理财市场恢复态势并不稳固,近期增加较多的理财产品主要是风险等级较低的短久期产品,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意愿仍然有待提振。他认为,对银行和理财公司而言,下半年要做好四方面工作:校准理财业务定位;提高专业化能力;做好投资者分层服务;加强投资者教育。

  稳住市场和客户

  今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已经达到1.04亿个,较年初增加7.24%。在结构上,理财市场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数量为1.03亿个,占比98.87%;机构投资者数量占比略有提升,数量为117.33万个,占比1.13%。

  对于投资者较为关注的理财收益情况,《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36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474亿元,同比增长19.61%。上半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银行理财业持续让惠于民,增加了居民财产性收入。

  但也要看到,作为投资者财富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银行理财的产品收益率仍有进一步修复的空间。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每年年底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44%、4.05%、3.55%。今年上半年,3.39%的平均收益率虽较去年底的2.09%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仍然持有较强的信心,风险偏好仍以稳健投资为主。”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表示,随着理财产品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都有更高要求。为进一步提升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理财公司需要强化投研能力,创新推出更多理财产品,为客户理财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金融服务。

  2023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趋于两极化发展。《报告》显示,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年初有所增加,分别增加1.32个百分点和0.32个百分点。截至今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4.31%。

  中邮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姚东认为,当前银行理财的客户风险偏好仍然较低,对于产品净值的快速调整,还需要适应过程和时间差。

  “银行理财要应对未来的分化与错位竞争格局。虽然银行理财产品此前经历了“破净潮”和“赎回潮”,但理财公司通过防御性投资和保守型产品投放,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市场和客户,仍获得了投资者的信任,成为投资者财富管理需求中主要的‘产品批发地’,这一状况将长期持续。”吴姚东认为,未来,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或将向全能型资管公司转型,通过对各类资产的全覆盖,布局全谱系资管产品,来满足各类型客户的综合化财富管理需求。

  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发挥资金优化配置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银行理财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职责使命,落实国家区域建设发展战略,支持产业创新升级,助推‘双碳’目标实现,主要有三大实践。”刘峰表示,一是银行理财积极支持实体经济,二是银行理财助推经济绿色转型,三是银行理财推动经济创新发展。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19万亿元。其中,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300亿元,投向“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扶贫纾困等专项债券规模超10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5万亿元。

  为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理财市场2023年上半年累计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67只,合计募集资金超260亿元。截至6月末,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1586亿元,同比增长51.29%。此外,理财行业不断推出特色产品,2023年6月末存续专精特新、乡村振兴、大湾区等主题理财产品超200只,存续规模超850亿元。

  例如,建信理财支持国家建设和重点区域发展,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直接支持实体经济规模达6980亿元,自公司成立以来平均增速达到102.15%。公司支持长三角、京津冀、西部大开发、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规模5368亿元,自公司成立以来平均增速达到180.27%。支持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规模943.6亿元,近3年平均增速为56.53%。

  《报告》认为,在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理财公司作为重要市场机构投资者,要主动发挥好长期资金汇集、优化资源配置、穿越周期波动的功能性作用,积极参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带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我国资管市场成为金融市场的活水源头与稳定基石、实体经济的输血泵与供氧器。

  “未来,理财机构应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通过ESG产品等绿色创新产品践行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金精准流向绿色、低碳领域,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助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刘峰说。

  董希淼表示,下一阶段,银行和理财公司应大力提升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理财业务监管,中小银行应加快发展理财产品代销业务,各方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理财市场企稳回升,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需求,更高效灵活地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