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初春,与朋友闲逛,至偃师市山化乡汤泉村,拜颜真卿墓,访汤王庙。
在洛阳,有许多“宝藏般的乡村”,第一眼见到它时,感觉并不惊艳,可和它相处一段时间后,便会被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秀美的风景所吸引。偃师市山化镇的汤泉村,正是这样一个“宝藏”村落。
汤泉村,位于偃师市区东约三公里。古称杏花村,因村北有一山沟,沟底有祭祀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汤王庙,所以又叫汤王庙沟,后来,汤王庙不远处涌出一股甘甜无比的泉水,汤王庙沟从此改名为汤泉村。2018年,汤泉村入选第五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汤泉村有两处寨门,一处是汤泉村寨门,一处是太平寨寨门。
汤泉村寨门,又称汤泉村祖门,始建于清末,民国时期重修,圈门以上有二层,上下均设有防御口,可架设机枪和火炮,里面东西南北均可瞭望,汤泉村寨门在民国时期繁华程度可用车水马龙来形容,祖门内外商铺林立,祖门是通往光明等村的唯一安全通道。
太平寨,又名东大寨、桃花姑姑寨,面积30余亩,位于汤泉村祖门东侧,因四周陡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昔日为重要关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上有连环窑洞,半山挖洞而成的寨门尤其值得一看,穿过寨门来到寨墙之上,居高临下,汤泉村周边及祖门内外一览无余。
相传,商汤重用伊尹讨伐夏桀,终于把夏王朝推翻,在夏都西亳地方(今偃师)建立了商王朝。商汤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被人民称为一代明君。
商汤殁后,就葬在今山化镇蔺窑村北,其地古冢巍然,祠庙恢弘。汤王庙西有沟,称“汤王庙沟”。沟内亦建有汤王庙,方便四乡百姓就近祭祀。
后来,山洪暴发,汤王庙被洪水冲毁,庙宇上的檩条、椽子顺坡而下,其中一根檩条被冲到今汤泉村后沟处,在湍流中盘旋不去。见此状,里人俯伏在地,认为“汤王显灵,选中此地,大水退后,便在这里重新建起了汤王庙。工峻,庙侧有清泉流出。
据传,每遇天旱,企盼甘霖,便到汤王庙祈雨,每祈必应,泽及四方百姓。日子长了,汤王庙便被“汤泉”所代替,村名遂以“汤泉”称。
汤泉村曾名杏花村,自然离不了杏花美景。汤泉村的杏花虽非成片成海,但零零星星布满整个村落,或在房前屋后,或在田野平川,或在庙旁沟底,把汤泉村装扮得十分美丽。
千百年来,汤泉村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墓园和精神遗产,有汤王庙和商汤文化,有儒释道庙宇所体现的庙宇文化,有“钦赐翰林”“仁让高风”“妙手回春”等代表的匾额文化、七代传世的诗竹画艺术,还有一批古建筑、古树和窑洞所代表的农耕文化……
汤泉村,北依邙山,南望洛水,陇海铁路从其村口穿行而过。这个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名不见经传的豫西小村落,如今却因存有唐朝杰出书法大家颜真卿墓而声名远播。进入汤泉村,随便问及村民们汤王庙的位置,都能热心的告诉我,颜真卿墓在村委会后面,汤王庙就在村后的汤王庙沟里。
我们沿着村民指明的道路寻找,先去了村旁的颜真卿墓看看,拜祭一下这位文如其人的唐代名臣、书法家。
早就听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长眠在偃师山化乡北邙山,但也一直没去探访过。颜真卿墓位于偃师汤泉村南,东邻汤泉村颜真卿小学,西隔一条南北小巷,与众多农家宅院相望。
我们拾阶而上,上去后,鲁公颜真卿墓在右手村民房屋后面。
园内是一条由方砖铺成的宽敞的T形通道,两旁的花畦里栽满紫色鸢尾和各色常绿灌木。墓冢前一排高大的雪松已有遮天蔽日之势,颇富气概。若不是看到树立在墓前的三通石碑,不少人会以为这是一处供村人休闲娱乐的公共园地。
墓左侧前方,是一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石碑。 碑刻后面被无知的村民涂涂刻刻。
颜真卿墓北倚邙山,南坐洛水,墓长宽均为16米。
主碑高5-6米,为1993年偃师山化乡政府和汤泉村竖立的新碑。左右有明清石碑各1通,高两米左右。
主碑高耸挺拔,碑身采用砖砌体大理石镶面结构,碑楼采用琉璃瓦覆顶,上书:唐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
主碑背面有碑文。
左边的小碑,立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上刻《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由当时的偃师XL吕纯如撰文并书丹。历经数百年,碑面剥蚀严重,但部分碑文字迹仍可见。
明朝万历年间,吕纯如踏勘中州历史古迹,发现了颜真卿墓,并对其进行了重修,还撰写了《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刻石立碑于墓前。碑文共951字,文中记述了重修颜鲁公墓的缘由“余不佞,承乏西亳,搜求往代故迹,而公墓在城北一里许,乃为愚民所蹂躏,第见荒烟白草,孤冢岿然而已。因为剪其蓁芜,树之贞珉,而因制不腆,以识九京于不忘云”。
右边的小碑,立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上刻“福唐赠司徒谥文忠颜鲁公之墓”,是当时的河南ZF张松孙和偃师ZX汤毓倬所立。
如今,这两通碑都在,一东一西立在颜真卿墓前。
碑后的陵墓。据说,1992年,刘志清先生陪全国书法状元瓦翁先生来这里参观时,在荒草中发现了这两通石碑。正是这两通碑,为颜真卿的游魂找到了归宿,也佐证了颜真卿墓的所在。据说在WG中,颜真卿墓前曾经有过砸碑运动,很多其他地方的碑都拉到这里砸了。但颜真卿墓前的这两通碑却幸运地逃脱了被砸的命运。理由很简单,一是这两通碑都不大,不引人注意,二是村民们平时吃饭坐着“怪美”,舍不得砸它们。
墓碑左侧空地,被种了菜,村民说这里地下有颜真卿墓穴,很深。 碑后面右侧石阶,可以上到陵墓的上面看看。
颜真卿死后葬在哪里,新旧《唐书》本传都没有说明。在其他一些史籍中,有说在琅琊之费县的,有说在京兆万年县的,也有说在偃师的(如明《一统志》、《(续)博物志》等)。
颜真卿在蔡州被杀害后,大概是当地草草掩埋。李希烈在德宗贞元二年,即786年败亡。
颜真卿死前写的遗表送到了朝廷,皇帝对他的忠烈行为极为感动和赞扬,所以给以追封和加谥;对他的安葬事宜一定非常重视。
那么他的遗体被运送到哪里去了呢?要正式安葬,最合乎情理的是运回他的故里京兆万年。但当时藩镇势力强大,战乱仍在进行,路途很不平静,要运到遥远的万年去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说要运到东都洛阳(因为他是朝廷大臣,非同一般)。可能到偃师时停下来。因为颜真卿的一个哥哥颜春卿曾长期在偃师任地方官,他与真卿感情深厚,死前曾以子女相托。那么这时春卿的子女是否还在偃师呢?如有,他们不是会提出将叔父葬在这里吗?这是有可能的。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被李希烈缢杀。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颜真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颜氏家族本籍琅玡临沂,但自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起,颜氏家族已徙居京兆长安。
颜綝即《颜氏家训》作者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的六世祖,而颜之推又是颜真卿的五代祖。颜之推一生历梁、齐、周、隋四朝,“三历亡国事”,最后定居长安,因此颜真卿其实是长安人,虽然《旧唐书》本传仍说他为琅琊临沂人。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三岁时丧父,由母亲殷夫人亲自教育。他长大后,学问渊博,擅长写文章,对母亲殷夫人非常孝顺。
开元九年(721年),七月,颜真卿随殷夫人南下,寄居苏州外祖父家。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他就读于京师长安的福山寺。十月,到吏部应试。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颜真卿中进士甲科。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经吏部诠选,任校书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颜真卿因殷夫人病逝,赴洛阳丁忧三年。
天宝元年(742年),颜真卿回到长安,并中博学文词秀逸科(制举考试的一种)。十月,被任命为醴泉县尉。
天宝五载(746年),三月,迁长安县尉。据《云溪友议》所载,颜真卿又曾任临川内史,使“浇风莫竞,文政大行”,颇受赞誉。经两次提升,任监察御史,奉命巡查河东、陇州。他在巡视过程中PF了五原冤狱,受百姓称赞;巡查河东时,劾罢不孝的朔方县令郑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诏终身禁止录用。
天宝八载(749年),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因受宰相杨国忠厌恶,被外调为东都采访判官。次年,再任殿中侍御史。
天宝十一载(752年),转任武部员外郎,因杨国忠的排挤,于第二年被调离京师,出任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
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当时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显露出来,颜真卿便假托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表面上每天与宾客驾船饮酒,以此麻痹安禄山。安禄山果真认为他是个书生,不足忧虑。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平原城防守严密,颜真卿派司兵参军李平骑快马到长安向玄宗报告。玄宗初起初听到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叹息说:“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等到李平到京,玄宗大喜,对左右的官员说:“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做的事竟这样出色!”当时平原郡有三千静塞兵,他又增招士兵一万人,派录事参军李择交统领,任用刁**、和琳、徐浩、马相如、高抗朗等人为将领,分别统领军队,在城西门盛大地犒劳士兵,颜真卿慷慨陈词,泪水直流,全军都感奋。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目韦〉、邺郡太守王焘各领军来归附他。朝廷命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
叛军攻下洛阳,派段子光送李憕、卢奕、蒋清的头到河北示众。颜真卿担心大家害怕,哄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头都不是他们的。”于是杀了段子光,把三颗头藏起来。过了些时候,用草编做人身,接上首级,装殓后祭奠,设灵位哭祭他们。
此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杀了叛军将领李钦凑等人,清除了土门的敌人,十七个郡同一天自动归顺朝廷,推举颜真卿为盟主,有二十万兵力,截断了燕赵的交通联络。朝廷任命颜真卿为户部侍郎,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颜真卿任李晖为自己的副手,而任李铣、贾载、沈震为判官。不久,被加拜为河北招讨采访使。
清河太守派郡人李萼来向颜真卿求援,李萼建议颜真卿联结清河郡,利用其钱粮。颜真卿便派出六千援兵,又向李萼求计,李萼说:“朝廷派程千里统帅十万军队,自太行山向东进发,准备兵出山郭口,限制叛军前进。您如果攻打魏郡,杀掉叛将袁知泰,用精兵打下〈山郭〉口。迎接朝廷的军队出〈山郭〉口攻打邺城、幽陵,平原、清河两郡共十万军队攻向洛阳,分出精锐部队控制要冲。您坚守不与敌人交战,不超过几十天,叛贼必然溃败,自相残杀而死。”颜真卿同意,就传送文告给清河等郡,派大将李择交、副将范冬馥、和琳、徐浩与清河郡、博平郡的五千军队驻扎在堂邑。袁知泰派白嗣深、乙舒蒙等领兵二万交战,叛军战败,被斩首万余,袁知泰败逃到汲郡。
史思明围攻饶阳,派游军截断了平原郡的救兵,颜真卿害怕打不过敌军,便写信请贺兰进明,把河北招讨使让给他。贺兰进明在信都作战失败。恰逢平卢将领刘正臣据渔阳起义,颜真卿想坚定他的信心,派贾载渡海送去十多万军费,并用自己十岁的儿子颜颇做为人质。众人坚决请求将颜颇留下,颜真卿不听。
此时,太子李亨(唐肃宗)已在灵武登基。颜真卿多次派使者带着用蜡丸封的信向李亨汇报军政事务,李亨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复任河北招讨使。当时军费困难,李萼劝颜真卿收取景城的盐资源,让各郡之间互相调济,保证了军费供给。
安禄山乘虚派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一带,各郡又沦陷,只有平原郡、博平郡、清河郡防守坚固。但人心惶惶,不能再振奋起来。颜真卿经与众人商议,于至德元载(756年)十月,放弃平原郡,渡过黄河,走崎岖小路到凤翔拜见李亨,李亨任命他为宪部尚书,又调任御史大夫。此时,朝廷正处于混乱状态,但颜真卿仍像平常一样按法律治事,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都被他弹劾降职。
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唐代宗)统率二十万军队收复长安,辞行的那天,在行宫门前不敢上马,快步走出栅栏才上马。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李俶上马,颜真卿予以弹劾。李亨退回他的奏章,慰勉说:“朕的儿子每次外出,朕都谆谆教育他,所以不敢失礼。管崇嗣年老腿跛,你暂且宽容他。”百官由此都严肃守礼起来。
长安收复后,李亨派左司郎中李选祭宗庙,在祝词上署名“嗣皇帝”,颜真卿对礼仪使崔器说:“太上皇还在川蜀,这样行吗?”崔器立即报告李亨更改,李亨因此赞赏颜真卿的才识。颜真卿又建议在长安郊野筑坛,由李亨向着东方哭祭,然后再派出礼仪使,李亨未采用此建议。宰相厌恶颜真卿直言劝谏,调他出京任冯翊太守。转任蒲州刺史,封丹阳县子。又被御史唐旻诬陷,降为饶州刺史。
乾元二年(759年),颜真卿任浙西节度使。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将要反叛,颜真卿指示预先做好战备,都统李峘认为他无事生非,反而攻击他,李亨因此召颜真卿为刑部侍郎。刘展后起兵反叛,渡过淮河,李峘逃奔江西。权宦李辅国将太上皇李隆基迁居西宫,颜真卿率百官问安,此举招致李辅国的厌恶,致仕其被降为蓬州长史。
宝应元年(762年),太子李豫即位,起用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没有下任命书,改任吏部侍郎。又授荆南节度使,还未赴任,改拜尚书右丞。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为躲避吐蕃入侵,李豫避难陕州,颜真卿请求让自己奉诏召仆固怀恩回朝,但李豫不同意。十二月,李豫回京,颜真卿请李豫先参拜陵墓宗庙,后在正殿即位。宰相元载认为他迂腐,颜真卿生气地说:“这意见用不用在您,进言的人有什么罪过?但朝廷规章哪能经受您两次破坏呢?”元载记恨在心。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李豫命颜真卿以检校刑部尚书的职务任朔方行营宣慰使,劝说仆固怀恩入朝。颜真卿回答说:“陛下在陕州时,臣去用忠义的道理质问他,让他前来奔赴国难,他还有可来的道理。如今陛下已经回宫,他进不是勤王赴难,退则无法向大家解释,这时去召见他,他怎么肯前来呢!再说,告仆固怀恩谋反的人,仅有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而已,其余大臣都说他冤枉。陛下不如用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这样可以不战而使其臣服。”李豫同意。颜真卿因而留在京城主持尚书省事务,改封鲁郡公。
元载结党营私,怕群臣奏报李豫,因而让他下诏,让群臣进言时,都经自己审查才能上奏。颜真卿上奏劝阻,于是宦官在朝廷内外传播此事。
颜真卿掌管太庙的事务,说祭器没有整治,元载认为他诽谤朝廷,将其贬为峡州别驾,后改任吉州司马。大历三年(768年)四月,颜真卿改任抚州刺史。后任湖州刺史。
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颜真卿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他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颜真卿,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被杀,经宰相杨绾、常衮举荐,颜真卿获召入朝,担任刑部尚书,随后升任吏部尚书。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驾崩,颜真卿重任礼仪使。他上奏说前几朝皇帝追加谥号的礼节繁复,请按初定的礼节为准。颜真卿的意见遭袁傪排斥,往往无法上报朝廷。时值战乱之后,典章法令废弛,颜真卿虽然博古通今,但他的建议多被权臣阻扰,难以实施。
颜真卿因刚正而得罪宰相杨炎,被改为太子少师,仍兼礼仪使。到奸相卢杞掌权后,更加厌恶颜真卿的刚正,改授他为太子太师,罢免其礼仪使一职。卢杞还多次派人探听哪一个方镇方便些,准备把他排挤出京都。颜真卿去见卢杞,告诉他说:“你先父卢中丞(指卢奕)的头颅送到平原郡,脸上满是血,我不忍心用衣服擦,亲自用舌头舔净,您忍心不容忍我吗?”卢杞表面惊惶地下拜,但内心却恨之入骨。
建中四年(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唐德宗李适同意。朝臣为此大惊失色,宰相李勉秘密上奏,“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坚决要求留下他。河南尹郑叔则也劝他不要去,颜真卿回答说:“圣旨能逃避吗?”
颜真卿到后,李希烈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时,李希烈让自己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开始宣读圣旨,那些人就冲上来,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他又是谩骂,又是威胁。颜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才用身子护着他,命众将退下,让颜真卿住进驿馆。李希烈逼他写信给朝廷,来洗刷自己的罪行,颜真卿不听,李希烈就借他的名义派他的侄子颜岘与几个随从到朝廷继续请求,李适没有答复。颜真卿每次给儿子写信,只告诫他们严谨地敬奉祖宗,抚养孤儿,从未有其他的话。
李希烈派李元平劝说他,颜真卿斥责李元平说:“你受国家委任为官,不能报答国家,想我没有兵杀你,还来诱说我吗?”李希烈请来他的同党,设盛会,唤来颜真卿,并指使戏子们借唱戏攻击和侮辱朝廷。颜真卿愤怒地说:“您是皇帝的臣子,怎么能这样做!”起身拂衣离去。李希烈非常惭愧。当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藩镇的使者都在座,对李希烈说:“很早就听说太师的名望高,品德好,您想当皇帝,太师来了,选人当宰相谁能超过太师?”颜真卿斥责说:“你们听说颜常山没有?那是我的兄长,安禄山反叛时,首先起义兵抵抗,后来即使被俘了,也不住口地骂叛贼。我将近八十岁了,官做到太师,我至死保持我的名节,怎么会屈服于你们的胁迫!”众人面尽失色。
李希烈最终将颜真卿逮捕,用甲士看守着。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传言说要活埋他,颜真卿约见李希烈说:“死生有命,何必搞那些鬼把戏!”荆南节度使张伯仪兵败时,李希烈命令把张伯仪的旌节以及被俘士兵的左耳送给颜真卿看,他痛哭扑地,气绝后又苏醒,从此不再与人说话。恰逢李希烈同伙中的周曾、康秀林想偷袭杀掉李希烈,尊颜真卿为帅,事情泄露,周曾被杀死,李希烈就把颜真卿押送到蔡州的龙兴寺。颜真卿估计自己一定会死,于是写了给德宗的遗书、自己的墓志和祭文,指着寝室西墙下说:“这是放我尸体的地方啊!”李希烈称帝时,派使者问登帝位的仪式,颜真卿回答说:“老夫年近八十,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胡三省评此语“辞不迫切而义甚严正”。
后来,唐军日益强大,淮西形势转变。李希烈派部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所,在寺中堆起干柴说:“再不投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跳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泚叛乱被杀,李希烈因而发怒,派宦官前往蔡州杀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没有完成使命,有罪该死,但使者是哪一天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原来是叛贼,何敢称诏!”于是被缢杀,享年七十六岁,时为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
嗣曹王李皋听到颜真卿死节的消息后,为他流下眼泪,三军都为之痛哭。
半年后,叛乱平定,淮西节度使陈仙奇派军将护送颜真卿的灵柩回京,颜真卿之子颜頵、颜硕至汝州襄城县迎丧。同年,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德宗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另赠钱五十万、粟二百硕。
贞元六年(790年)十一月,朝廷录用颜真卿的一个儿子为正员官。次年二月,朝廷授颜頵为河中户曹参军,“旌忠烈之后”。
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赵构御赐颜真卿庙额为“忠烈”,尊其为神。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拜在张旭门下学习。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
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但是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愚,行笔衄挫不爽落,书法艺术尖端的”飞白书“于颜氏而不显;唐张彦远云:”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因此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成就较低,但粗壮狂野的书风显示出了男性的雄刚之力。
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颜真卿传世作品以碑刻最多,楷书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座位稿》,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季明文稿》。
其中《颜勤礼碑》比较端庄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之一,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又善诗文,著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后人辑其诗文为《颜鲁公文集》15卷。《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及《全唐文》亦收录有其作品。
颜真卿安葬汤泉,缘由有两说。一说为奉诏安葬。当时皇帝虽然对颜真卿的忠烈行为十分感动,但因当时藩镇势力强大,战乱不止,遗体要运回遥远的万年,前途未卜。二说则是颜真卿的一个哥哥颜春卿,曾长期在偃师任地方官(县丞),与颜真卿感情深厚,既然万年遥不可及,那么葬于偃师,这片颜氏家人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一个选择。
按理,颜真卿墓应该是葬在长安颜氏祖茔。不知偃师为何会出现一座颜真卿墓,这也许永远是个难解之谜。
资料显示:颜真卿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三兆村,原有七座坟墓,墓主依次是:颜师古、颜勤礼、颜杲卿、颜真卿、颜允南、颜允臧、颜幼舆。今茔地冢碑无存。
《旧唐书·颜真卿传》载:“及淮泗平,贞元元年,陈仙奇使护送真卿丧归京师(长安)。”《新唐书·颜真卿传载》:“淮蔡平,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
令狐峘《神道碑铭》载:“归葬于万年县之旧原。”殷亮《颜鲁公行状》载:“淮西平,仙奇遣军将营送公神于京师。嗣子栎阳县尉頵、次子秘书省正字硕迎丧至汝州襄城县,乃葬焉……以其年十一月三日,葬万年县凤栖原之先茔。” 拜祭颜真卿墓之后,我们顺着汤泉沟向里面走,不远,发现了一个很小的汤泉山神庙,就坐落在离村委会的不远处。 随后,我们继续顺着汤泉沟向里面走,沟两侧还居住有很多村民,房前屋后有不少杏花盛开。
汤泉村之“宝藏”,不仅在于其便捷的交通区位、美丽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内庙宇遍布,汤王庙、云城寺、火神庙、山神庙、桃花姑姑庙、老母洞等深藏沟内。
云城寺又名北云城寺、北大寺,民国时期,偃师县城发大水,云城寺从老城迁至汤泉凤凰岭下,寺院建筑宏大,初迁时“万佛洞”保存良好,里面佛像雕刻精良,后被拆除。
汤泉沟深处的南面临崖,有三排庙宇,这应该就是汤泉火神庙了。虽是新修的,火神殿倒也盖的气势恢宏。 南边一侧的墙上镶嵌着一排并列七块石碑,皆为清代石碑,墙上还有文物局编号,标明这些石碑均属于再编文物。备受书法爱好者喜欢,其中的“禁止赌博碑”尤受游客青睐。 火神庙后面,是新修的大雄宝殿,房门紧锁。 大雄宝殿的旁边悬崖下,有一个红门土窑洞,就像镶嵌着崖壁上。 大雄宝殿的后面,还修一个庙宇。 拜过火神庙,继续前行往沟里走,便是一条延伸进邙山岭的很深的山沟,即当地人称为的汤王庙沟。 踏着满地沙石杂草往沟中行进,微风、蓝天、白云、青山......好一派生机盎然的原生态景象。放眼望去,酸枣护坡,绿树满沟,藤萝攀崖,绵延数里的山沟布满各色知名和不知名的植物。
在汤泉村北、汤王庙沟沟头附近的蔺窑村,至今仍保留着一座高大的墓冢。过去,墓园里古木参天,碑碣林立,百姓俗称汤王陵。这里原有许多建筑,称为桐宫,后被人唤作汤王庙,是人们祭祀商汤的地方。墓西南方向数百米处,还有一座汤王池,积存的雨水长年不竭,清澈甘甜。
远远望见前面半山腰处有三间红砖瓦房,扫视沟内它处,再无其它建筑,想必这三间房屋即是汤王庙了。沿着没有石阶的山坡,小心翼翼的攀爬,到了房屋前的平台。 看房屋中室,门上有一幅不完整的对联。上联:商唐明君传华夏;下联:神州民众……。横批:仰怀先贤。看来,此处正是我们要寻找的汤王庙。 原以为房门紧锁,仔细一看,大锁只是空挂着,并未落锁。打开房门,恭恭敬敬向汤王神像三鞠躬,诚心拜过汤王,祈求保佑亲朋安好,国富民强。
汤泉沟,汤泉村,汤王庙,紧密关联着,尽管汤王庙不大,亦很简陋,但它已成为该村的一种信仰,一种象征。 我们离开汤泉沟,沿着新修的土路走上的偃师东高速引线。回头在看看,新修的火神庙格外亮眼。 土路两边黄土崖壁下,曾经是汤泉村民的家园,如今已经废弃,但是农家院的格局还在,尤其是土窑洞,更是勾起人们遥远的记忆。 这应该是两家的土窑洞,尽管已经面目全非,但是很容易让人回忆起这里曾经的辉煌。
走上新修的偃师东高速引线,我们直接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