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生活 > 正文

为什么是常州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71年,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中国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乡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余光中笔下的这座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不是他的出生地南京,也不是他的祖籍福建永春,而是江苏常州。 余光中迄今已出版了17部诗集和12部散文集,其中不少作品的灵感都来自于常州,用他自己的话说,“常州就是我看江南的一扇窗口。” 常州,别称龙城,地处江南腹地,北环长江、南抱滆湖,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的美名。 京杭大运河边的青果巷,粉墙黛瓦描摹出江南风情;太湖旁的古朴村落,飞檐、花窗,镌刻着江南的印记……常州的A面就像一位恬静的江南女子,不争不抢,任世间纷扰,自岁月静好。 而常州的B面,是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从工业明星城市经历产业转型阵痛,再到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土,常州总是能在风口上瞄准机遇,乘势而上。 如今的常州市,已经培育和集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超3400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约占整个江苏省的二分之一。据今年年初的统计,近两年来,常州市的47家新能源企业获得私募股权投资超500亿元。 许多外地投资人也不禁感叹:“现在一提到新能源,就会联想到常州。” 站在风口,抓住风口 常州汽车工业的起步时间,可能要比很多人想象得要早。 上世纪60年代,常州就已拥有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企业,“长江”“常州”“先飞”品牌曾连续多年创下大型乘用车市占有率第一的纪录。而后90年代初,改革开放为常州带来了与外资车企接触的机会。1992年,常州客车制造厂与美国福莱西宝公司合资成立中国福莱西宝车辆有限公司,让这个城市拥有了当地的第一家合资车企。 只是,与上海、长春等老牌汽车城相比,常州总是无法让人在第一时间把它与汽车联系起来。 不过,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常州便有全国“工业明星城市”的称号,多年的产业链布局,一早为常州奠定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也为日后的变革纵深埋下伏笔。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由于常州已经具备较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因此决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2011年左右,常州便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开始引进产业高端人才、培育核心零部件产业项目。2013年,常州明确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智能电网等在内的十大产业链,全面铺开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 十余年来,常州一手引进行业龙头,一手扶植创业公司,逐渐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进而吸引到更多企业、人才的加入,形成上下游串联,创造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壤。 ▲(2023年6月19日,2023世界新能源博览会在江苏常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现场百余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携带最新的新能源产品参展。) 如今的常州,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亦是名利双收。 数据显示,2020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了千亿元,这是常州除单个企业外,诞生的第一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2021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310亿元。到了2022年,常州市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值已经达到3067亿元。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仍是常州工业产值的重要增长引擎,全市新能源制造领域产值3408.7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三大新能源行业完成产值分别增长170.3%、25.9%和11.0%。 尤其是在动力电池领域,常州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溧阳、金坛为两大核心、其他区域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拥有生产及配套企业130多家,覆盖电池材料、系统技术研发等31个核心环节,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在全国首屈一指。 2022年,常州动力电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1700亿元,总产量达108.5GWh。相当于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的是常州制造的电池。 三个月前,《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常州以92分的成绩蝉联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榜首,并在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指数上,与北京并列第四。而在这份榜单的TOP10中,常州是唯一的二线城市,也是唯一一个年度GDP尚不足万亿元的城市。 何以成为投资热土? 风口,自然可遇不可求。当机遇来临时,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座城市,是否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准确大胆的判断力,往往成为日后拉开差距的关键。 中航锂电(现名“中创新航”),本起步于河南省洛阳市。2009年,中航工业集团、四川成飞集成科技等意识到动力电池产业的潜力,共同投资设立了中航锂电。几年时间,中航锂电发展成为我国商用车动力电池领军企业。 然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爆发后,以商用车动力电池为主业的中航锂电遭受重挫,2017年-2018年连续出现巨额亏损,一度连累成飞集成科技被扣上“ST”的帽子。中航锂电——这位曾经的行业领头羊,也在瞬间变成了“烫手山芋”。 而常州此时正在寻找动力电池行业的突破口,其看好中航锂电的潜力,便通过资本运作,拿下该企业,并着手推动中航锂电从管理到产品路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将其更名为“中创新航”。 该公司也从央企三级子公司变成了常州地方国资控股企业。2022年10月6日,中创新航登陆港交所,成为内陆首家在港股上市的动力电池企业。 ▲(2022年12月16日,江苏常州,新能源车锂电池上市公司CALB中创新航工业机器人展示区。)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理想汽车身上。2015年,理想汽车成立还不足一年,企业创始人李想正在为融资东奔西走。常州大胆押注,常州武进产业基金跟投了理想汽车的A轮融资。次年,理想汽车常州基地落户常州市武进区。 常州对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照,很快传到了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比亚迪等企业的耳朵里,他们也陆续入驻常州。这座城市也在这种马太效应下,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的热土。 外界看到的是,常州如何凭借新能源产业让GDP扶摇直上,而身处其中的企业看到的是,当地政府的专业度和主人翁意识。 “在与政府工作人员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现他们懂行,聊到专业知识甚至不需要解释,深度沟通无障碍。”蜂巢能源相关工作人员对「市界」说道,“同时,常州地方政府是真正在为企业提供服务,而不是觉得自己是管理者,他们提倡以'店小二’精神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理想汽车副总裁、常州基地总负责人李斌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当初在常州工厂建设时,工厂大门口是一条河道,需要建一座桥连通工厂和市政道路,而桥是在工厂规划的红线之外。常州市政府在了解到理想汽车的需求后,快速主动组织落实建设方案、资金、施工,按时完成桥梁建设,完全没有耽误工厂的整体建设和投产。 当然,企业选择常州也有看中其优越地理位置的因素。 常州位于长三角中央,与南京、上海等距相望,和苏州、无锡联合组成苏锡常都市圈。如今,常州具备“公铁水空管”齐全的运输方式,机场、高铁、高速、水运能在15分钟左右快速完成转换。 理想汽车将生产基地选在常州,除了考虑到城市的工业基础等硬性条件,最重要的是认为,在汽车产业链方面,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在长三角区域及周边,覆盖常州一小时交通圈。“以常州为中心,方圆200km汽车零部件供应满足率可以达到90%以上。”李斌说道。 此外,从工厂运营的角度看,工人和成本也是企业必须斟酌的因素。李斌认为,虽然常州只是地级市,但经济相对发达,能吸引周边省份人员。且相对于上海、杭州,常州的人工成本也相对较低,对制造业比较友好。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曾说过,“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必须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定位。”而常州市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成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为此,常州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要达4000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达2800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销量达60万辆,规模达1200亿元。 打破区域不均衡 上世纪80年代,无锡率先摸索出了“苏南模式”,靠着乡镇企业和出口主导型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此时的苏州仍依赖传统轻工业和农业,在经济水平上被无锡落下。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苏州借助紧靠上海的地缘优势,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和溢出,又因政策机遇,大力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开启了新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而“苏锡常”中的常州,却因转型阵痛,陷入“掉队”的质疑。 2022年,苏州和无锡的GDP分别是23958亿元、14851元,南京和南通也早就迈入了万亿俱乐部,而常州同期的GDP为9550亿元,仍差了一口气。 不过有经济专家认为,论主城区财力,常州与苏州、无锡处在同一水平,常州经济总量低于苏锡,主要是因为管辖面积太小。 陈金虎也坦言,常州中心城区偏于一隅,对全市辐射带动不足,同时还存在老城区密度较高、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面对现状,常州正在设法破局。目前,常州正启动建设规划面积约1485平方公里的“两湖”创新区(“两湖”即指滆湖、长荡湖)。“两湖”创新区位于常州市地理中心,地处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三大都市圈辐射交汇地带,贯穿长三角腹地的南北纵轴。 “两湖”创新区常住人口及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区域内已经汇聚了像中德产业园、中以产业园等国际合作平台,以及理想汽车、蜂巢能源等创新企业,集成了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同时,正在建设中的常泰长江大桥,北起泰兴市六圩港大道,终点位于常州新北区港区大道。该桥是长江上首座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一级公路“三位一体”的过江通道,对推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跨江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常泰长江大桥预计2024年建成,届时也将助推常州成为承接东西、连接南北的长三角中轴枢纽。 ▲(2023年9月26日,江苏常州,塔机将常泰长江大桥南主塔的最后一个节段钢梁部件吊放至指定位置。) 常州的每一步规划,透露的都是不止万亿GDP的“野心”。而常州的名片,也不止在于江南风情和工业文明所赋予这座城既古朴又现代的浪漫。 脐圆肉满的长荡湖大闸蟹、细如发丝白如玉的银丝面……常州襟江枕湖,孕育出了以“一江一河四湖鲜”为代表的常州美食体系。 为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自2018年起,常州市便有意打造“食美常州”品牌,借助美食评选、技能竞赛等方式扩大常州美食影响力。 去年,常州市启动“江南美食之都”创建工作。8月下旬,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专家评审组到常州考察调研,经过现场评审授予了常州“江南美食之都”的称号。 同时近年来,常州也在大力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塑造“旅游明星城市”,推进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51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2022年,常州成为继苏州之后江苏省第二个实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覆盖的城市。 文化、美食、汽车工业……不论哪一面,都是常州的底色,诉说着龙城的过往,畅想着龙城的未来。